2018年,日本用隼鳥2號將三個小型機器人送上了「龍宮」這顆行星,這些小型機器人其實是漫遊車主要是為了採集行星上的巖石,以帶回地球的實驗室做研究。目前,隼鳥2號已經開始返程了,預計今年的年底就可以抵達地球了。
隼鳥2號的實驗
隼鳥2號向龍宮的表層扔了一個銅炮彈,在它的表面砸開了一個坑,這說明龍宮的地面不是特別的堅固,主要是由砂礫堆積而成的。當然這個行為不是為了要破壞這個星球,而是為了能夠收集撞擊後地面的物質,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龍宮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
龍宮是太陽系裡一顆近地C-小行星,距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0.96倍,含有豐富的碳的巖石行星,目前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對其進行了探測。
科學家認為龍宮是由瓦礫狀的藍色材料製成,但是後來由於它近日飛行,溫度變高,導致巖石的外層變成了紅色的物質。但是目前它又退回了以前的位置,龍宮中產生了崩壞作用,一些物質由中線被扯到了兩極的位置。
科學家發現龍宮是由非常多鬆散的巖石所組成的,專家認為可能是由於小行星內部的冰在演化過程中升華,才形成了這種鬆散多孔的結構,多孔性足以再容納50%的物質。它的表面上覆蓋著一層不均勻的沙壤層,可能是在撞擊中喪失了水分。
它在太陽系的早期就已經形成了,因此龍宮是用來研究太陽系早期行星特徵的一個關鍵。
小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星雲是由氣體和凝聚塵埃所組成的,物質在宇宙中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塵粒團簇,這些團簇有進一步碰撞就產生了星子。科學家認為龍宮中的多孔結構就類似於星子的模樣。
小行星的分類
小行星的分類有非常多,主要是根據它們表面組成的光譜來進行分類的,最常見的小行星類型有C-小行星和S-小行星,這兩類小行星佔了宇宙中小行星的92%。一般來說,C-小行星含碳比較多,反照率比較低,一般位於小行星帶的外層,而S-小行星的主要構成則是石頭,一般來說位於小行星帶的內層。
此外,還有M-小行星,E-小行星和V-小行星等等等等。
而龍宮就是一個C-小行星,在太陽系不斷演變的幾十年裡,這類C-小行星的變化很少,幾乎還保持著太陽系初形成時的模樣。
為什麼龍宮適合用於研究太陽系形成
龍宮是個小行星,也就因為它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因此產生變化的可能性很低,極有可能保持著其原始形成時的基本狀態,比如行星的外殼,孔隙度,以及顆粒的分布等,因此它是用來研究太陽系演化的適宜的對象。
事實上,像龍宮這類C-小行星的反射度是很低的,亮度比其他的小行星都暗,因此是比較難發現的,需要進行天文觀測,科學家認為這類小行星的化學組成成分與太陽星雲幾乎一樣,不含有氫和揮發物。
此外龍宮也是研究太陽加熱所產生的化學反應的最佳場所,有利於理解早期地球形成的化學反應。
碳質球粒隕石
碳質球粒隕石是球粒狀的隕石,富含水與有機化合物。它與C-小行星的組成光譜很像,因此我們也認為降落在地球上的碳質球粒隕石也富含太陽星雲的成分。
小結:
這個龍宮和我們印象中的龍宮並不是同一個龍宮,它是太空中的一顆近地小行星,距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0.96倍,富含有豐富的碳,因此它屬於C-小行星,是由太陽星雲演化形成的。它的內部巖石是鬆散多孔的,日本通過隼鳥2號對其進行了探索,預計2020年末將把這顆小行星上採集的樣本運送回地球。「龍宮」是研究太陽系起源和形成的關鍵,對人類未來的宇宙探索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