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中的一棵樹倒下了;但無論是否有人聽見,樹都是無怨無悔的。而且在它倒向地面的時候,也沒有任何的恐懼、憤怒、釋然或是悲傷。科學家近期在一篇觀點文章中指出,樹木,以及所有植物,都是沒有任何感覺的,因為意識、情感和認知是動物獨有的特徵。
植物有著一些意識的觀點首先在21世紀初出現;人們發現某些方面的植物行為可以和動物的智力相媲美,「植物神經生物學」這個術語便是圍繞這一概念而被創造出的。研究者之前報告稱,雖然植物缺少大腦,但是在它們莖幹和葉片中快速穿梭的電子信號所觸發的反應暗示著意識的存在。
新文章的作者表示,這樣的觀點就是扯淡。植物生物學複雜且迷人,但是它和動物生物學的差別太巨大了,以至於所謂植物有智力的證據雖新奇但是無法作為定論。
根據哈佛大學「心智、大腦、行為跨科系倡議」所述,在動物中,神經生物學指的是生物機制通過神經系統調節行為。數百萬年以來,各種各樣動物物種的大腦已經進化出產生被專家認為是智力的行為:其中有推理和解決問題,使用工具和自我認知。
從2006年開始,有一些科學家辯稱植物擁有類似於神經元的細胞,可以和激素和神經遞質交互,形成了「植物的神經系統,類似於動物的神經系統,」第一作者Lincoln Taiz說道。
「他們甚至宣稱植物在它們根部尖端擁有『大腦一般的指揮中心』,」Taiz在郵件中告訴Live Science說。
如果將大腦的複雜工作簡化成大量電子脈衝,那這一觀點也有些道理;該文章指出,植物中的細胞也是通過電子信號進行溝通。但是,植物中的信號傳遞只是表面上和複雜的動物大腦中數十億的突觸相似,其實只不過是「一大堆通過電流溝通的細胞,」Taiz說。
他還指出:「至於進化出意識,需要有一個具有複雜性和容量閾值水平的大腦。」
其他在近期調查過意識的神經科學的研究者發現動物中,只有脊椎動物、節肢動物和頭足類動物有著足夠複雜的大腦讓它們產生意識。
「如果有著神經系統的低等動物都缺少意識,那麼沒有神經系統的植物擁有意識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Taiz說。

而且意識又有什麼好呢?文章指出,植物又沒法逃離危險,那麼為一個可以辨別出威脅還能感覺到疼痛的身體系統中投入能量將會是一個非常弱智的進化策略。
「對於生長在花園裡被精心照料的植物來說,擁有意識似乎是沒什麼惡意的玩笑,但是你試想一下被困在森林大火中的樹木。我可不想這些被活活燒死的樹會有意識和痛感,」Taiz說。
「沒有意識可能是植物的優勢,也是更適合它們的進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