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泰茲(Lincoln Taiz)很生氣。在過去的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這位退休的植物生物學家越來越沮喪地注視著「植物神經生物學」領域的興起。
有爭議的領域,其中首次亮相於2006年的文章趨勢植物科學,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植物-不具備的大腦-在類似複雜的動物神經系統的方式,但是處理的信息。這種想法意味著植物可能會感到幸福,悲傷或痛苦,做出有意識的決定,甚至擁有意識。泰茲(Taiz)和同事在8月1日《植物科學趨勢》(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中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但這樣做的機會「實際上是零」 。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塔伊茲說:「植物中沒有比動物大腦複雜得多的東西了。」 「沒有。我是植物生物學家。我愛植物」-不是因為植物像人一樣思考,而是因為「他們如何生活植物」。
一些植物具有複雜的行為能力。受傷的葉子可以向植物的其他部分發出警告信號,有害的化學物質可以阻止被捕食的食肉動物。一些植物甚至可能具有短期記憶的版本:金星捕蠅器的昆蟲籠子裡布滿微小的感應毛髮,就可以數出一隻臭蟲發出的觸摸(SN在線:1/24/16)。泰茲認為,植物用與動物神經系統非常不同的設備執行這些壯舉,不需要大腦。
他和他的同事指出,在一些研究中,方法上存在缺陷,聲稱植物具有類似於大腦的指揮中心,類似動物的神經細胞和振蕩的電力模式,讓人聯想到動物大腦的活動。但是除了關於如何進行這些研究的辯論之外,Taiz的團隊還認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植物意識甚至沒有任何意義。
《科學新聞》最新文章的標題和摘要(星期二和星期四)
泰茲說,先進的動物大腦的進化部分是為了幫助有機體吃一頓飯並避免成為一頓飯。但是植物植根於地面,依靠陽光來獲取能量,一種久坐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快速思考或超越掠食者-或耗費能量的神經系統即可實現這種行為。
「意識對植物有什麼用?」 Taiz問。增強意識所需的能量會太昂貴,而這種意識所帶來的收益太小。泰茲說,如果一家工廠在面臨威脅時感到煩躁和痛苦,那將浪費大量能源,以至於該威脅別無所求。
想像一場森林大火。泰茲說:「甚至不認為植物會變得有知覺,有意識地意識到植物被燒成灰燼,看著它們的樹苗死在他們面前的想法,這實在令人無法忍受。」 令人恐懼的情景說明「植物要有意識實際上要付出多少代價」。
此外,植物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不必保持意識。泰茲指出,植物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會合成維持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的化合物。「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