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不只有意識的,還有感知能力,更甚至學習能力

2020-12-03 科萌說理

如果你用快進的方法,看一棵植物,你可以看到它有許多活潑的動作。但是植物真的有意識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查爾斯·達爾文。他提出了「根腦」的概念。這個觀點的意思是指植物根部的尖端就如同植物的大腦,當受到外部的刺激時就會指導植物做出反應,動一動或者做出別的動作。許多年來,這個觀點引領了植物神經生物學領域,並且.這個術語,使另外的科學家十分狂熱。而且這個領域的探尋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比如,我們知道植物和人類一樣,有各種知覺比如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比如說植物感覺到一隻毛毛蟲正在吃自己的葉子,它會釋放這種近似芥末油的物質來驅趕毛毛蟲。更甚者,當他們只是播放毛毛蟲的錄音時,而事實上周圍並沒有毛毛蟲在,植物的作用下,植物仍然會產生這種芥子油狀物質,意味著植物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聽到。

這種化學信號物質存在於自然界的植物中,我們在割草的時候會有新鮮氣味,實際上是一個信號對其他禾本科植物,是某種正在發生的超級危險。研究者已經發現植物有一些類似的中樞神經系統,它們和我們一樣有穀氨酸受體。我們用穀氨酸受體形成記憶,他們有神經遞質,而且他們用電在植物體內傳遞信息驅使其移動和反應。而且當你給植物播撒毒品時,實際上它的中樞神經會產生奇怪的效果就好似它們上癮了。

能展現出學習行為是植物的另一個有意識的標誌,比如含羞草具有刺激性反射機制,就是當它感覺危險時,它會把它的葉子往裡卷,但是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含羞草在感受到刺激,但不覺得危險時儘量不會捲曲葉子。所以認為植物是能夠學習的。

所以植物是有意識的嗎?這個結論仍不好說,但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可能當你聽到你應該同植物說話讓它們茁壯成長時。事實上,並不是因為你呼出的二氧化碳的給養而是因為它們感受到了你的關愛。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植物的意識,我建議你看一下「植物的欲望」。本片講述了四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以及它們如何讓人類喜歡它們的故事。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感官

歡迎關注科萌,每天更新有趣事情。

相關焦點

  • 魚也有感情:研究認為魚類擁有一定意識感知能力
    那麼魚類、昆蟲或植物是否有感情呢?這一問題又引起了另一個科學思考,即如何推斷動物或植物具有情感體驗。英國斯特林大學科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發現魚類也擁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識能力。為了證明或反對人類以外的動物擁有情感和意識,科學家們採用了許多不同的判斷標準。比如,那些認為魚類沒有此能力的科學家指出,魚類的大腦較小且簡單,缺少哺乳動物大腦中負責協調高層次信息處理的大腦皮質。
  • 文字表達——感知能力
    有時好不容易湊出了一篇文章,剛想鬆口氣,轉眼下一篇文章的時間似乎要到了,內心又開始有壓力了,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寫,甚至不知道開頭說啥,開了頭又不知道例子該怎麼舉,故事該怎麼描述。總之,所有有關文字表達的可能全是我的問題。雖然自媒體時代沒有人逼你,旁邊的朋友也非常不以為然,「有什麼用啊?」這些很容易讓人放棄自己的這個,在別人看來,有些自討苦吃的行徑。
  • 提高危險感知能力的四種方法
    但有一些人,卻好像對危險有敏銳的直覺和感知能力,能夠提前躲避危險,在危險中順利逃生,甚至在自己受到傷害後能夠迅速開展自救而脫離危險。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能力呢?掌握下面的一些方法,可能會幫助你擁有這種能力。居安思危,即使處在相對平安的環境裡,我們也要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性,要隨時做好應對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 視空間感知能力
    🔺由於眼球運動功能不足,可以導致閱讀速度慢和不協調。🔺由於融合功能和立體視覺功能不足,可以導致距離感差,容易視疲勞,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認知上的影響。視覺與學習能力的關係密切相關️視空間感知能力是視知覺的另一項重要功能。
  • 【書評】《新未來簡史》:為何說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能力比人類差萬...
    然而,這種智力只因為大家都有,於是你就顯得很平常了,所以,日常生活、學習中,人們往往輕視它,甚至作賤它。這麼一比較,你是不是明白人類的智力與學習能力要比機器強數以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呢?實際上,這還算不上什麼,關鍵還有兩點:人類可以將這些數以百計、千計的「智力」,綜合起來,形成更高、更廣和更深的,跨學科、跨領域和跨行業的偉大的「智慧」;在這些智慧的互動下,人類達成了自然界最偉大的「集體學習」模式。
  • 漫威超越常人感知的英雄,這些能力讓他們更強大!
    超級英雄不僅身體條件超越了普通人,還有些超級英雄的感知能力也是普通人所不具備的,有的是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特別強大,還有的超級英雄甚至是比正常人多出了一種感知方式,我們所熟知的無非就是觸覺味覺和視覺以及聽覺,這些超級英雄們都有著怎樣超人一般的感知能力呢?
  • 用柔弱感知世界是一種能力
    2關注弱者的情懷來源於深切的愛葉院長的話讓我們在這個火熱的季節冷靜地回歸到一個問題的原點:努力學習,成為強者,到底為了什麼?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父子在街上看到一個可憐的乞丐,父親對兒子說:「你瞧瞧他這落魄的樣子,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是他這樣!」
  • 成年人學習能力的背後,最終是思維能力的問題
    在「卓越密碼:個人知識體系構建能力」在線課程中,我們第一個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首先使大家有目標思維的意識,理解「不學習不行,學習也不一定行」的邏輯,真正有效的學習一定是目標導向的;其次是提供了相應的模板,讓確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過程可操作,促進學員去思考自己當前應該學什麼、為了自己個人發展應該學什麼等內容,並結合元知識、專業知識和客戶知識的分層,讓每個人都能列出自己最急迫學習的能力
  • ESP 超感知能力個案解讀
    ExtrasensoryPerceptions, ESP,也可以稱為超感官知覺,超感知能力,也可以俗稱為第六感。對於這個能力,廣為流傳的定義是指一些人能通過正常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以外的通道接收訊息。在科學上,這能力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而事實上,伴隨著世界集體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都有過這種超越三維維度的體驗。
  • 自動駕駛在挑戰中進化的感知能力
    滴滴感知大量使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來解決問題,但要解決L4自動駕駛的感知問題,並非只是引入最先進的深度學習模型即可解決。本文歸納出感知能力逐步進化的三個階段。並分析了以下幾大難題給感知帶來的挑戰:深度學習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多傳感器需要進行揚長避短的融合、低延遲要求和有限算力間的矛盾、難以準確表徵和處理不確定性。最終,對感知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1.
  • 家長專欄 | 感知能力鍛鍊-觀察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經常會被孩子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問得答不上來,孩子不斷的提出問題,其實是觀察力在發展的一種表現,觀察力是感知能力的一種,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準確全面深入的感知事物特徵的能力,它是在綜合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觸覺和嗅覺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圖形辨別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觀察力可以說是思維的知覺,是感知發展的最高形式。
  • 「耳眼並用」的機器人,感知識別能力更強
    如果機器人能夠「耳眼並用」,將具有更強的感知、識別能力。人類很少只依靠一種官感來認識世界。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14日消息稱,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上個月的「虛擬機器人科學與系統」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發現:通過增加另一種官感,可以顯著提高機器人的聽覺感知能力。這是首個大規模研究聲音和機器人動作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項目。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子非餘,焉知餘之樂,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
  • 其實貓的味覺感知能力特別差,甚至嘗不出甜味
    和狗不同的是,貓不是給什麼就吃什麼,甚至連肉都很挑剔。有時候人覺得很好吃的東西,貓瞅都不瞅一眼。嘴巴那麼挑的小貓咪,是因為味覺很靈敏嗎?其實還真不是。貓的味覺感知能力比我們想像的差,遠遠不及人類的十分之一,甚至嘗不出甜味。
  • 科學證明:烏鴉不僅聰明還有自主思考能力
    那就是烏鴉種群,因為過去的科學研究證明,在地球現存的所有物種,除了人類近親猩猩之外,烏鴉的智慧、學習能力,都遠遠高出其他動物一籌!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幫助了它們自主地感知體驗周圍的環境,還懂得去思考,形成體系的知識和經驗值。從某種程度上理解,烏鴉開闢了一條除人類之外的新的進化方式,甚至會突破神經生物學條件反應的限制。
  • 再也不用擔心花草悲傷了,最新研究表明植物真的沒有意識
    北京時間7月4日消息,近幾十年來,對綠色植物化學特性的研究似乎告訴人們:植物的活力遠超想像!植物有沒有意識呢?這個問題也成為當前最熱門的科學話題之一。植物能夠感知並對聲音做出反應,可以互相交流,甚至可能具有記憶能力。
  • 靠人不如靠己,如何擁有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安全自救指南
    但有一些人,卻好像對危險有敏銳的直覺和感知能力,能夠提前躲避危險,在危險中順利逃生,甚至在自己受到傷害後能夠迅速開展自救而脫離危險。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能力呢?掌握下面的一些方法,可能會幫助你擁有這種能力。
  • 如何使配電網具備數據感知能力
    不忘初心! 在談到,面對當今整個電力系統數位化轉型,泛在電力物聯網、數字南網大力推動的情況下,對於企業自身而言遇到的難題有哪些時,徐總提到,「不忘初心是最難的!當前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數位化而數位化,更應堅持創新、創造價值要始於需求。」
  • 既然存在生物鐘,那麼動物具備感知時間的能力嗎?
    關於時間,自古就流傳下來許多名句,例如「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等等,可見不同人對時間有不同的見解。時間雖然在現實中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成為了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保證。它們是否也擁有感知時間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時間對任何一種生命都十分重要,它就像是引導生物向前發展的一條線,如果沒有了時間,恐怕生物的發展得不到保證。但至於動物是否能夠感知時間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動物是能夠感受到時間的變化的,但它們還無法感知時間。
  • PNAS:壓力會弱化我們對危險的感知能力
    2017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處於壓力較大的環境下時,會弱化對周圍危險的感知能力,這一結論與以往的觀點並不一致。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相關結果發表在《PNA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