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壓力會弱化我們對危險的感知能力

2020-12-03 生物谷

2017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處於壓力較大的環境下時,會弱化對周圍危險的感知能力,這一結論與以往的觀點並不一致。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相關結果發表在《PNAS》雜誌上。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紐約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Candace Raio稱:「壓力並不總是會提高我們對周圍環境中的危險的感知能力,有時候還會出現弱化的作用。事實上,我們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下時,將會更少地注意周圍的潛在威脅」。


(圖片來源: George Hodan/public domain)


儘管學習與預測環境中危險的存在是動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但能夠快速以及敏捷地做出反應以應對接連出現的危險同樣十分重要。例如如何從即將到來的汽車與失控的滑雪板之間躲避。


為了研究人們在壓力較大的狀態下這種躲避接連而至的危險的能力,研究者們進行了一項名為「Pavlovian threat-conditioning」的實驗。在這項實驗中,參與者們被要求觀察電腦屏幕上的一些圖像,同時伴隨有輕度的電子介導的手腕震動(模仿危險信號),另外一些圖像則不會伴隨這一電信號(模仿安全信號)。


一天之後,參與者們被誘導進入了「高壓」狀態,即通過將手臂放入冰冷的水浴中維持幾分鐘的時間(這一操作會導致兩種已知的壓力相關激素的分泌)。之後,研究者們對參與者重複了之前的危險刺激。然而,實驗結果令人驚訝:此前對人們會起到驚嚇作用的危險信號不再具有相同的能力,但安全信號的作用並未受到影響。


利用計算機學習的手段,研究者們進一步理解了壓力是如何影響人們做出決定這一行為的。分析結果表明人們在壓力狀態下學習能力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其對危險信號的感知能力下降。(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Stress diminishes our capacity to sense new dangers, psychology research finds



相關焦點

  • 提高危險感知能力的四種方法
    讓我們一起見證偉大的中國復興夢!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意外,而有些意外卻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無法猜猜危險什麼時候來臨。但有一些人,卻好像對危險有敏銳的直覺和感知能力,能夠提前躲避危險,在危險中順利逃生,甚至在自己受到傷害後能夠迅速開展自救而脫離危險。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能力呢?掌握下面的一些方法,可能會幫助你擁有這種能力。
  • 一個"追風者"死亡的警示:勿弱化對危險感知
    資深「追風者」說,上周五的死亡數為多年來之首,但這讓一些專家質疑,越來越近距離觀察風暴的動力是否弱化了人們對其危險程度的感知。  據悉,當蒂姆·薩馬拉斯在20多年前開始追逐龍捲風時,他只是某個幾乎無名小組的一個成員,該小組由科學家和尋找刺激者組成,他們當時所擁有的只是紙質地圖、氣象廣播和好奇心。
  • 心理測試:4條小路,哪條最危險?測你對危險的感知能力!
    心理測試:4條小路,哪條最危險?測你對危險的感知能力!一個人的生活,讓你對於危險有種本能的預知,你就像一隻獨行的野獸,雖然不會想很多的是非,可是你總能在危險來臨之前,就本能的察覺到。你出色的感知力,讓你總能恰到好處的避開危險。但是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所以不要仗著自己的天賦就遊走在危險的邊緣,那樣是很危險的。
  • PNAS:感知溫度的脂肪細胞
    一項研究說,褐色脂肪會響應神經系統感知到的寒冷溫度從而把化學能轉化成熱,而與褐色脂肪不同,一小組白色脂肪細胞能夠直接感知溫度的變化,從而激活參與產熱的基因。為了幫助人體在冷環境中維持體溫,神經系統通過激活脂肪細胞中的β-腎上腺素受體(β-AR)從而在褐色脂肪中刺激產熱或生熱作用。
  • PNAS論文詳解!當隱孢子蟲入侵時,腸上皮細胞通過受體NLRP6發出危險...
    細胞也有這些不同的組分,如今我們已經提供了也許是迄今為止最清晰的例子,說明腸道中的一種特定受體如何作為一種重要的感知腸道感染的傳感蛋白發揮作用。」這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使兒童面臨更大的致命感染風險。這種現象背後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Striepen補充道,「這讓我們想到,也許一些能夠驅動腸道炎症的危險感應機制也在這種感染的大背景下發揮作用。」這些聯繫一起啟發這些研究人員更仔細地研究了炎性體及其對小鼠模型中感染過程的影響。他們通過去除炎性體中的一種關鍵組分---一種稱為caspase-1的酶---來做到這一點。
  • 靠人不如靠己,如何擁有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安全自救指南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意外,而有些意外卻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無法猜猜危險什麼時候來臨。但有一些人,卻好像對危險有敏銳的直覺和感知能力,能夠提前躲避危險,在危險中順利逃生,甚至在自己受到傷害後能夠迅速開展自救而脫離危險。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能力呢?
  • 眼睛感知危險的能力比大腦強
    眼睛除了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心靈的「窗戶」之外,它還有幾個神奇之處。最近研究發現,眼球細胞能在沒有大腦的協助下警告我們物體的靠近。這一能力可被理解為為快速逃避掠食動物之用。
  • 文字表達——感知能力
    第一課的核心內容,在我看來就是學習並運用:「感知」。用自己的感知來表達。居然是感知啊,聽著似乎很淺顯,細細想來,又似乎非常深刻。我確實失去了敏銳的感知能力,這其中包括具體的事物、強烈的情感,也包括對於抽象的、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
  • 智米科技蘇峻:我們不止是做技術,而是要增加人們的感知和保護能力
    琳琅滿目的產品,究竟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新海澱生活提案2020年11月15日,在華潤海澱|幸福裡與36氪共同舉辦的「超級幸福+」進階生活公開課上,智米科技創始人兼CEO蘇峻給出的答案是,智能家居其實是「生活和技術的連接體」,「我們不是只做技術,而是要在設計美學和技術創新層面增加人們對環境健康因素的感知能力和保護能力。」
  • 人類閉上眼也能感知危險,難道真的有第3隻眼睛?專家:全靠它!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閉著眼睛,完全看不見周圍環境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尖銳的東西指著眉心,我們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迅速睜開眼睛。很多人會納悶,明明我們的眼睛是閉著的,它是怎麼感知到危險的呢?難道人類真的有第3隻眼睛?
  • 漫威超越常人感知的英雄,這些能力讓他們更強大!
    超級英雄不僅身體條件超越了普通人,還有些超級英雄的感知能力也是普通人所不具備的,有的是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特別強大,還有的超級英雄甚至是比正常人多出了一種感知方式,我們所熟知的無非就是觸覺味覺和視覺以及聽覺,這些超級英雄們都有著怎樣超人一般的感知能力呢?
  • 用柔弱感知世界是一種能力
    ;而另一個孩子的父親會說:「我們的世界還有這樣可憐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學習,通過你的勤奮讓他們過得幸福,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3用柔弱感知世界是一種能力在畢業致辭中,葉院長提到了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餐廳的顧客侮辱服務人員,高檔小區的業主毆打保安,有權者鄙視普通人,有錢者譏諷窮人……在社會當中,他們倚仗自己的實力仍然以「強者心態」來徵服他人,沒有任何的尊重與敬畏。他們常常崇尚算計、計較利益,不關注他人的感受與行為的意義。
  • 深度的默契感,危險的預知能力——解密神奇的第六感
    ——沈從文《菜園》俗話說「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據說這完美的夫妻之間,有一種能力就是可以對對方的心思了如指掌。同樣關係特別好的兄弟姐妹尤其是雙胞胎,也會有一種神奇的互相感應,我們通常用默契感來形容這種能力。
  • 鍛鍊你對人的感知能力
    這些日子我講soft skill比較多,我發現「感知能力」,是現在這個時代非常稀缺的一個能力,但極重要!「感知能力」包括,銷售人員對客戶的感知能力,員工對領導的感知能力,或反之。當失去這個能力的時候,就極為容易呈現出義正辭嚴的批判,並且通常是以正能量為理由的對負能量的下定義和批判。非常可悲!也會的確造成很多悲劇。
  • 視空間感知能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謂心靈,準確的說就是我們的大腦。
  • 數位化時代,過度的依賴計算機,會弱化人類的部分能力嗎?
    我們完全認可數字媒體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數字媒體帶來的積極進展和結果。但在這裡,我們的問題是數字媒體是否使我們更快樂、更聰明、更有文化。當然,我們也意識到對技術的負面關注有著悠久的歷史:2500年前,蘇格拉底擔心書寫而不是記憶會弱化知識。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舉個例子,這項技術可使截肢患者知曉其是否在撿拾尖銳或危險的物品,以及讓機器在有人環境中更加耐用和安全。
  • 美國華裔老年人的悲哀:口腔健康不良將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壓力增加
    近日據外媒報導,由羅格斯大學領導並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上的兩項研究,探討了口腔健康不佳與認知下降之間的關係,以及感知壓力和社會支持對老年美籍華人口乾的影響。口腔健康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腔健康不良與生活質量下降、抑鬱、高血壓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你現在知道了該如何提醒自己。——但或許她平時不是這樣的,只是今天心情剛好也很糟,沒準她平時經常會餵流浪貓,給學生多送一個蘋果。這也是我一直在刻意練習的:如何拋棄「自我中心感」,自己決定以何種視角去看待事物。然後,我發現我擁有了一項新的能力——把擁擠、緩慢、吵鬧、重複、地獄般的場景,變得充滿意義,新奇無比。
  • 重大節點來臨,從生存文明轉換到感知文明!
    其實生命模型很不適合精神化生存的人類,空洞但卻強烈的生命意識給人類的精神存在造成無端的壓力,我們的精神意識不斷強化生命概念,帶來一系列的精神困擾,由生命意識引發的多米諾骨牌似的循環反應嚴重損害人的精神、心理和情感,將我們的存在過程變成一場生命的歷險,無中生有的生命成為人生擔不起的重負,以生命為由的生活是很不理性的生活。然而,感知模型適合嗎?它為什麼適合於從生物進化而來的精神化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