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論文詳解!當隱孢子蟲入侵時,腸上皮細胞通過受體NLRP6發出危險...

2021-01-08 生物谷
2020年12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為了有效地對抗感染,身體首先要感知到自己遭受入侵,然後受影響的組織必須發出信號,聚集資源來對抗入侵者。了解更多關於這些病原體識別和反應的早期階段,可能會在預防感染或治療因免疫力過度活躍而導致的炎症性疾病時,為科學家們提供至關重要的線索。

這就是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背後的意圖,該研究考察了一種稱為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的寄生蟲的感染情況。當他們尋找被這種寄生蟲感染的宿主發出的首批「危險」信號時,他們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追蹤到免疫細胞,而是追蹤到了腸道的上皮細胞,隱孢子蟲在感染期間就在那裡安營紮寨。這些腸上皮細胞從腸道中攝取營養,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它們通過分子受體NLRP6向身體發出危險警報,其中NLRP6是炎性體(inflammasome)的一個組成部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1月12日的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intestinal parasite Cryptosporidium is controlled by an enterocyte intrinsic inflammasome that depends on NLRP6」。

隱孢子蟲激活炎性體的模式,圖片來自PNAS, 2020:10.1073/pnas.2007807118。

論文通訊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學院病理生物學系教授Boris Striepen博士說,「你可以把炎性體看作是房子裡的警報系統。它有各種組件,比如觀察門的攝像頭,以及窗戶上的傳感器--一旦被觸發,它就會放大最初的信號,以警告危險並發出求救信號。細胞也有這些不同的組分,如今我們已經提供了也許是迄今為止最清晰的例子,說明腸道中的一種特定受體如何作為一種重要的感知腸道感染的傳感蛋白發揮作用。」

Striepen說,通常情況下,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免疫細胞上,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這是因為它們是第一批檢測外來入侵者的細胞,但是這些新發現強調了通常不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的細胞---在這項研究中指的是腸上皮細胞---在免疫反應如何啟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論文第一作者Adam Sateriale說,「有越來越多的文獻真正了解上皮細胞在幫助免疫系統感知病原體方面所做的事情。它們似乎是抵禦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Striepen實驗室對隱孢子蟲投入了相當大的關注,隱孢子蟲是腹瀉病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資源匱乏的地區,它對幼兒來說是致命的。隱孢子蟲對資源充足的環境中的人也是一種威脅,在美國造成了一半的水傳播疾病爆發。在獸醫學上,它以感染小牛而聞名,使小牛生長受阻。這些感染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沒有疫苗。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Striepen、Sateriale及其同事們利用了一種天然存在的小鼠隱孢子蟲物種,他們最近發現這種隱孢子蟲在許多方面都能模擬人類感染。雖然這些研究人員知道T細胞有助於在感染的後期階段控制這種寄生蟲,但他們開始尋找首先發生什麼的線索。

一個重要的線索是營養不良和隱孢子蟲感染之間的不幸聯繫。早期感染隱孢子蟲以及與之相伴的腸道炎症,容易導致兒童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遲緩;與此同時,營養不良的兒童更容易受到感染。這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使兒童面臨更大的致命感染風險。這種現象背後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Striepen補充道,「這讓我們想到,也許一些能夠驅動腸道炎症的危險感應機制也在這種感染的大背景下發揮作用。」

這些聯繫一起啟發這些研究人員更仔細地研究了炎性體及其對小鼠模型中感染過程的影響。他們通過去除炎性體中的一種關鍵組分---一種稱為caspase-1的酶---來做到這一點。Sateriale說,「事實證明,缺少這種酶的小鼠的感染水平要高得多。」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僅僅在腸上皮細胞中缺乏caspase-1的小鼠遭受的感染水平與那些體內完全缺乏它的小鼠一樣高,這就證實了腸上皮細胞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

與這一想法相一致的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多種候選受體中,只有NLRP6受體的丟失才會導致這種寄生蟲感染無法控制。NLRP6是一種局限於上皮屏障的受體,此前與感知和維護腸道微生物組(自然定植的細菌)有關。然而,實驗發現,從未接觸過細菌因而缺乏微生物組的小鼠,在感染隱孢子蟲後,也會激活其炎性體---這表明危險信號的這一方面發生在對這種寄生蟲感染的直接反應上,而與腸道細菌群落無關。

為了追蹤觸發腸道炎性體如何導致有效的反應,這些研究人員觀察了一些通常與炎性體激活相關的信號分子或細胞因子。他們發現,感染會導致IL-18的釋放,那些缺乏這種細胞因子或缺乏釋放它的能力的小鼠會表現出更嚴重的感染。

Sateriale說,「當你重新加入IL-18時,你可以拯救這些小鼠」,這幾乎逆轉了感染的影響。

Striepen、Sateriale及其同事們認為,要找到一種針對隱孢子蟲的疫苗,還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但是,他們說,他們的研究結果有助於闡明這種寄生蟲、免疫系統和炎症反應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展望未來,他們正在探究隱孢子蟲感染的後期階段,看看宿主如何成功地壓制它。Sateriale說,「如今我們了解了感染是如何被檢測到的,我們想了解它被控制的機制。在免疫系統感知到這種寄生蟲後,如何限制它們的生長並殺死它們?」(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2.Gut cells sound the alarm when parasites invade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gut-cells-alarm-parasites-invade.html

相關焦點

  • 當寄生蟲入侵時,首個危險信號並非來自免疫細胞……
    首先,它必須能察覺到「入侵者」來犯,並向第一級物理屏障發出首個危險信號......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了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引起的感染,發現發出首個危險信號的並非來源於預想中的免疫細胞,而是來自於被稱為「第二大腦」的腸道。
  • 上交大PNAS:免疫治療誘腸炎,雙歧桿菌來緩解?
    隱孢子蟲經過脫囊、裂殖生殖(宿主細胞內的無性繁殖)、配子生殖、受精、卵囊壁形成、孢子生殖六個發育階段;④ 隱孢子蟲入侵宿主細胞包括卵囊脫囊釋放子孢子-子孢子激活、極化-劫持上皮細胞肌動蛋白聚合-經由納蟲空泡進入細胞,過程複雜且尚不清晰。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摘要]病毒外殼的糖蛋白通過與特異性的細胞受體結合便於侵入宿主細胞相反地,通過RNAi技術降低細胞表面的TIM-1表達能降低該病毒對非常容易感染的Vero細胞的感染能力。人體內TIM-1的表達範圍要比想像中的要寬泛很多,比如氣管、角膜、結膜等黏膜上皮細胞組織,而人們相信這些組織對於線狀病毒在體內擴散起著重要的作用。認識到TIM-1作為線狀病毒在這些黏膜上皮細胞表面上的受體有助於人們了解它們通過懸浮病毒顆粒吸入或者手-眼接觸入侵人體途徑的機制。
  • Nature | 不管你怎麼吃,都不會發胖,何順等人揭示腸上皮T細胞新功能
    2019年1月31日,哈佛醫學院何順及Swirski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Gut intraepithelial T cells calibrate metabolism and acceler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小部分免疫細胞【整合素β7+天然腸上皮內T淋巴細胞(天然IEL)】 - 它分散在整個小腸的腸上皮細胞層並調節全身代謝
  • PNAS:破解瘧疾疫苗20年未解之謎!找到人體細胞與瘧疾病原體直接...
    瘧疾病原體表面有一個叫做TRAP的蛋白質是一個高度受重視的治療靶標,但是它如何與人類宿主細胞相互作用仍然是個秘密。來自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人類細胞表面的一個受體可以與TRAP相互作用引導它在人體內運動。
  •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最近興起的單細胞測序技術通過對細胞命運、異質性和譜系進行研究,鑑定出了很多幹細胞分子標誌物,也進一步完善了此前的理論。例如「標籤保留細胞」和小腸幹細胞並不是完全等價的,有一部分短期標籤保留的細胞更像是腸內分泌樣細胞,而只有Hpox標記的細胞才是最主要的靜息期細胞,再例如Mex3a被認為可以指示Lgr5陽性小腸幹細胞的某一個亞群;Clusterin標記出了一群與Lgr5陽性細胞完全不同的罕見細胞,而這群細胞同樣能在腸上皮損傷時通過YAP介導的方式發揮重要再生作用;Bmi1主要是腸內分泌細胞的標誌物,Prox1既是腸內分泌細胞又是簇狀細胞的標誌物
  • Nature:腹瀉病原體隱孢子蟲的基因改造
    引起嚴重的腹瀉的首要病原體是輪狀病毒,其次是隱孢子蟲。這種隱孢子蟲還是愛滋病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體內的機會病原體。這種致病毒對於營養不良的兒童和免疫缺陷患者是巨大的威脅,然而至今還沒有針對隱孢子蟲的疫苗,唯一的一種藥物效果也很差。針對隱孢子蟲的連續培養系統、動物模型以及分子遺傳學工具都很缺乏。
  • UMN李放教授團隊揭示新冠病毒入侵和免疫逃逸新機制
    正文內容論文主要講述了表面突刺蛋白作為病毒「鑰匙」來「解鎖」並侵入人類細胞,病毒鑰匙尖端與人體細胞的結合非常緊密;但大部分時間處於被隱藏的狀態(免疫隱身);同時病毒顆粒合成過程中,病毒鑰匙還會被人體其他蛋白酶預先激活,增加其侵染效率。SARS-CoV-2的S蛋白(Spike,刺突蛋白)與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是其入侵細胞的第一步。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復旦姜世勃/NIH陳小元 PNAS:納米誘餌通過同時吸附病毒和炎性...
    通過融合衍生於人髓單核細胞(含有GM-CSF受體的THP-1細胞)的細胞膜納米囊泡和穩定表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II(ACE2)受體的基因工程細胞(含有GM-CSF受體的293T細胞)製成納米誘餌。通過與宿主細胞競爭病毒結合,這些納米誘餌可有效保護宿主細胞免受SARS-CoV-2偽病毒和真病毒的感染。
  • 人體的免疫「部隊」如何防禦「外敵」入侵?
    但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防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呢?近年來,國內外免疫學研究者在天然免疫防禦效應和機制研究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這些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病原體的免疫識別(邊防部隊發出敵人「入侵」警報)、免疫細胞集聚(應急部隊集結「抵抗入侵之敵」)和病原體免疫清除(特種部隊「清除入侵之敵」)等不同階段的天然免疫防禦效應和機制。
  • B肝病毒入侵過程,需受體識別進入細胞,消化道有強大免疫系統
    都知道,感染B肝病毒後較難清除,這裡特指慢性B肝患者,而急性感染則可以在6個月內通過自身免疫系統或及時的藥物幹預徹底清除,俗稱急性B肝的自愈現象。B肝病毒入侵過程,需受體識別進入細胞,消化道有強大免疫系統B肝病毒進入人體會做什麼呢?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inding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glycoprotein D to nectin-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
  • 【PNAS】巨噬細胞內含「剎車」蛋白,可防止免疫過度激活,減輕炎症...
    在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是一線免疫細胞,可檢測病原體並在需要時啟動炎症反應。但是在炎症過度的情況下,會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近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Girdin的分子(GIV)可阻止巨噬細胞過度反應。
  • 什麼是細胞因子?當病原體入侵人體時如何對抗
    細胞因子是免疫系統的無名英雄,通常是病原體感染的第一反應者。但是,過多的細胞因子會產生負面影響,並導致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從細胞中放射出來,就像Wi-Fi信號一樣。然後它們與免疫和非免疫細胞上的特定受體結合,並可能發出信號來調節細胞的生長或行為。人體的幾乎每個器官都含有帶有細胞因子受體的細胞。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過於狡猾:西湖大學/復旦大學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新受體
    SARS-CoV-2優先感染呼吸道細胞,但已在幾乎所有人體器官中被檢測到,包括肺、咽、心臟、肝臟、腦、腎臟和消化系統器官。  冠狀病毒通過其表面的S蛋白與宿主受體結合,從而介導膜融合和病毒進入。SARS-CoV-2入侵人體細胞的受體是ACE2,而TMPRSS2能夠協同激活S蛋白,促進病毒入侵。  儘管SARS-CoV-2感染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症狀,但單細胞測序數據表明,在各種人體組織中,尤其是肺和支氣管組織中,ACE2總體表達水平較低。
  • PNAS:移植精原幹細胞可恢復絕育的雄性動物產生精子的能力
    Thomas Spenc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是一篇非常棒的論文,它首次證實你可以在多種大型動物中進行精原幹細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移植。」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生殖生物學家Jon Oatley說,「大約有80%的奶牛是通過人工授精繁殖的」,但是對於其他動物來說,這項技術有局限性。他解釋說,與公牛不同的是,公豬(指的是馴化的、未閹割的豬)的精子不能很好地耐受冷凍,這就使得它的保質期縮短,並限制了它的運輸。
  • 愛滋病毒如何繞過受體限制來感染宿主屏障細胞?
    HIV-1 在組織細胞感染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因為這些細胞不表達HIV-1感染所必須的受體或其輔助受體, 例如CD4和CCR5/CXCR4, 因而HIV-1在深層組織中感染機制一直不明確。這也是目前全球致力於治癒HIV-1努力的最大障礙。
  • 【前沿】PNAS:南京師範大學黃曉華課題組破解稀土元素(REEs)如何激活植物胞吞作用
    如,通過內化細胞外的貨物(Cargoes),CME在細胞信號、細胞分裂、細胞運動等多種細胞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人們對貨物的識別機理、CME機制及其過程進行了廣泛研究。細胞外的貨物被認為是通過跨膜受體來選擇(識別),跨膜受體結合細胞內的銜接蛋白來啟動胞吞作用。然而,如何選擇貨物進行胞吞作用仍然很難確定,尤其如何實現貨物的可視化及發現新貨物,被認為是亟待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