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完全認可數字媒體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數字媒體帶來的積極進展和結果。但在這裡,我們的問題是數字媒體是否使我們更快樂、更聰明、更有文化。當然,我們也意識到對技術的負面關注有著悠久的歷史:2500年前,蘇格拉底擔心書寫而不是記憶會弱化知識。
即使在今天,一些評論家也認為,從演講,特別是面對面的講話到書寫,再到遠程通信的轉變,意味著我們正在失去演講力和說服力。我們並不擔心紙質書籍、報紙甚至圖書館將完全消失。即使關於膚淺的和流行的問題的討論淹沒了對複雜問題的長期爭論。
信息量太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設計系統的人不理解信息數量和質量之間的差異,添加過多的訪問信息,導致了太多的即時意見。創造力和創新有時也取決於不同的輸入和意外的驚喜。如果我們都在聽相同的音樂、看同樣的電影、使用相同的信息,那麼我們應該走向何方呢?是我們的不滿意、缺陷和錯誤,讓事情變得有意思,某些機會和不確定的因素使每個生命變得獨特,也使生命本身有價值。
最終一臺機器有可能會讀遍每一本書甚至是看遍每一部電影,並發現其中的模式。這些可以被銷售數據或票房收入所引用,來揭示成功的秘訣。但是,最終的結果肯定是一本書和一部電影被無休止地循環利用。我們真的希望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嗎?時間的印記會讓紙質書變得有趣,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我們將繼續記錄一切,但卻從不去看它。我們將刪除自己的歷史,並讓它從我們的頭腦中消失。我們會陷入被動的昏迷,盲目追隨設備告訴我們要去做什麼或是當下流行什麼。訪問過多的信息跟沒有信息幾乎一樣,都是不好的,因為很難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據美國媒體研究所的研究,幾乎有60%的美國人承認他們只閱讀新聞標題。所有的一切都將崩潰,網際網路將成為我們唯一的現實。而電子書卻一直保持相同的和原始的樣子。每一本電子圖書都沒有任何不同,而每個紙質版的圖書都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