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現和選擇了「二進位」這個開啟人類社會數位化信息化大門的金鑰匙?

2021-01-21 EETOP

摘要:二進位是數學中最簡單的一種記數法,雖然現實社會普遍採用十進位,但由於二進位每位數只有1和0兩個數字,具有二值性,所以任何二態事物都可以用來存儲二進位信息。例如:穿孔卡上「有孔」和「無孔」、磁路的「正向」和「反向」;電路的「開」和「關」都可以用來表示二進位的1和0。採用二進位可大大簡化計算機的設計,加快了人類社會數位化和信息化進程。因此,二進位可以看做是開啟了人類社會數位化和信息化大門的金鑰匙。提出和選擇使用二進位的歷史人物功不可沒。本文試圖探究二進位數位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歷程,紀念那些對此做出卓越貢獻的先賢們。


二進位是數學記數系統的一種最簡單的進位,每位數增加到2的時候就向上一位進位,每位上的數字只可能是0和1。這和十進位每位數增加到10的時候向上一位進位,每位上的數字只可能是0、1、2、…、9的道理相同。十進位整數與二進位整數之間的轉換關係如下圖所示。另外在計算機設計中,也用到了二進位的浮點數,因與主題無關,本文無需贅述。  

 圖1. 8、16和32位二進位數可表達的十進位數的範圍

現代數學對不同進位記數法已經研究透徹,十進位、二進位和十六進位應用較廣。二進位因每位數字的二值性,四則運算可以簡化為加法和移位兩種運算,以及與邏輯判斷的可對應性,在現代數字電路和計算機中廣泛應用。人類在探索和發明新計算工具過程中,通過各種探索最終選擇了二進位,使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化繁為簡,開闢了人類數位化和信息化新時代。可以說二進位是開啟這個新時代大門的金鑰匙。誰最早發現和提出二進位?在發展各個關鍵節點上,又是誰選擇採用了二進位?問題要追溯到17世紀才能找到答案。 

一、被發現和被利用的金鑰匙

1679年德國數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提出二進位記數法,並完善了它的運算規則。萊布尼茨在微積分、拓撲學、符號思維、單子論和形式邏輯方面貢獻頗大。在二進位研究方面,萊布尼茨首次發明二進位與十進位的轉換和二進位算術運算法則,促進了二進位算術的公開傳播,他的研究標誌著二進位算術正式創立。歷史上,二進位最早來源於《周易》八卦?還是萊布尼茨的創造?還是萊布尼茨受《周易》啟發而提出?存在一定的爭論。但是,如果把二進位提出、完善和應用的過程放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看,除了萊布尼茨個人的獨創性貢獻外,二進位應該是一個時期形成的「中西合璧」人類智慧的結晶。

1848年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George Boole,1815-1864)創立二進位代數學,也叫布爾代數、邏輯代數。布爾出版的《邏輯的數學分析》對符號邏輯理論有很大貢獻。1854年,他又出版的《思維規律的研究》系統介紹了布爾代數。後來布爾代數被廣泛應用於數字電路、計算機和計算機語言。他提前約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位的電子計算機研製奠定了數制理論基礎。今天的數字電路和計算機課程中都要教授布爾代數的內容。

1937年貝爾實驗室的喬治.斯蒂比茲(George Stibitz,1904-1995)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位的機器。1939年9月,斯蒂比茲交付了一臺命名為M-1的電磁式數字計算機,標誌著美國的第一臺數字計算機誕生。從1940年到1949年,斯蒂比茲接著主持了M-2、M-3、M-4、M-5型電磁式計算機的研製,以滿足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恢復建設對計算機的需求。1997年,美國計算機博物館以他的名字設立了一個著名獎項——斯蒂比茲計算機先驅獎。

1938年德國工程師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1910-1995)也完成了一個用繼電器實現的可編程序的二進位形式的計算機,後來命名為Z1,其理論基礎也是布爾代數。後來還有改進型的Z2和Z3問世。楚澤1941年為Z3計算機申請了專利,但到了1967年法官仍然拒絕受理,理由是「缺乏創造性」。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楚澤的計算機公司已有數千名員工,銷售了近300臺各類計算機。1966年,他的公司被著名的西門子公司收購,楚澤擔任了西門子公司的顧問,他也被人們承認是「數字計算機之父」。

幾乎在相同時期,楚澤與斯蒂比茲獨立研製出二進位數字計算機。有趣的是,斯蒂比茲的M-l計算機與楚澤的Z-3計算機採用的元件相同,都使用了電話繼電器,開始研製的地點都在自己家裡。唯一的區別是楚澤選擇了起居室,而斯蒂比茲的發明卻誕生於廚房的餐檯。  

圖2.對二進位發現、完善和應用做出貢獻的人(萊布尼茨、喬治.布爾、喬治.斯蒂比茲、康拉德.楚澤)

從1679年二進位被發現,到1937年被應用到二進位計算機研製中,大約經歷了260年的時間。在此漫長的歲月裡,二進位數學理論被逐步地完善,因為這是一種最簡化的計算方式,它被不斷嘗試和應用於計算工具和計算機的研製。本文列舉的人物和事件是幾個較著名的有記載的例子,可能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或者失敗的嘗試案例,無聲地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這些嘗試和探索為後來現代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金鑰匙開啟計算機新時代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不斷追求著計算工具的進步。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學會了用算籌計算,一千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算盤,一直沿用到近代。從1614年蘇格蘭數學家約翰.奈皮爾(JohnNapier,1550-1617)發表論文,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計算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到1888年美國統計學家赫爾曼.霍列瑞斯(HermanHollerith,1860-1929)研製穿孔制表機用於1890年後歷次的美國人口普查,大約在280年的漫長歲月裡,西方人一直在探索發明各種計算工具和機器,但都是基於機械運行方式,儘管有個別產品引入了一些電學應用,但都是以機械為主導。  

圖3.古代計算工具和計算機器大薈萃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1873-1961)發明了電子管,被人們譽為真空三極體之父。電子管的發明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數字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臺通用電子計算機由美國軍方定製,命名為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由約翰.莫希利(John Mauchly,1907-1980)和約翰.埃克特(John Eckert,1919-1995)為首的團隊研製,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的。ENIAC是否採用了二進位?公開的歷史資料沒有清楚說明。多數的人認為,ENIAC輸入數字的表現形式雖然是十進位,由於它是採用電子管實現的電子計算機,在機器內部應該是採用二進位實現了計算電路和控制電路。

美籍匈牙利人數學家馮.諾依曼(VonNeumann,1903-1957)了解到 ENIAC 項目後,在其基礎上帶領 ENIAC 的原班人馬研製了EDVAC(電子離散變量自動計算機),重新設計了整個架構,從而奠定了當今所有計算機的體系結構(也稱為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要點一是明確計算機的數制採用二進位;二是計算機配有程序存儲器,執行時按照程序指令的存儲順序執行;三是計算機由輸入設備、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出設備五個部分組成。從EDVAC到當前最先進的計算機都採用了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所以馮.諾依曼被譽為電子數字計算機之父。  

圖4.對電子數字計算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德.福雷斯特、約翰.莫希利、約翰.埃克特、馮.諾依曼)

從ENIAC到EDVAC的設計實踐,確立了採用二進位設計電子數字計算機的合理性。採用二進位的優點,一是可以用多種二值媒介實現信息的存儲;二是由於二進位乘除法可以通過左右移位來實現,加上布爾代數理論,就也可以大大簡化計算部件和控制部件的設計;三是可以通過光電二值轉換實現簡化地輸入輸出數據。ENIAC和EDVAC宣告了電子數字計算機新時代的開始,二進位也可以看做是開啟了這個新時代大門的金鑰匙。 

三、金鑰匙開啟了數位化時代

大家經常使用數位化這個詞,但未必都想過到底什麼是數位化?世間萬物自然和諧地存在,事物之間存在著隱形內在的密切聯繫,構成了自然生態。人們為了研究和探索自然奧秘,要對事物的某些物理量的進行研究,才有了數和量的概念,例如溫度、溼度、重量、高度和長度等。為這些物理量定義了計量單位以後,它們就有了數的表達,也就是數量(數值、量值)。人類社會目前普遍採用了十進位計數法,所以現實世界中物理量是十進位的數量。

另外,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物理量是連續變化的,例如溫度的高低、車速的快慢、路程的遠近等,我們把這種隨時間連續變化的量稱為模擬量(Analog Quantity Value),例如人的體溫在36℃~37℃之間變化,如果超過38℃就發燒了。數字量(Digital Value)是離散的確定的數量,如果隨時間變化的話,它是一個一個確定的數量,沒有中間值。例如36℃、36.2℃、36.5℃等。

人們為了研究某個物理量,首先要用傳感器把物理量變成電壓模擬量,再用模擬/數字轉換器(簡稱:模/數轉換器、ADC)把電壓模擬量變成一個個的電壓數字量,然後保存到存儲器中。例如用手機錄製您的歌聲時,就要進行模/數轉換,把歌聲變換為一個個數據並按照MP3的格式記錄在手機裡。相反,如果要把手機裡的MP3音樂播放出來,就要把MP3中一個個數據送到數字/模擬轉換器(簡稱:數/模轉換器、DAC)中,變成電壓模擬量後,推動揚聲器播放歌聲。

目前的數字量都是用二進位表達,因此,可以把模/數轉換器(ADC)和數/模轉換器(DAC)看做是模擬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接口。這個接口一邊是模擬世界,另一邊是數字世界,而且是二進位的數字世界。在今天的集成電路大家族中,ADC晶片和DAC晶片是非常重要的晶片種類。該類晶片的指標中,轉換精度和轉換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技術指標。

圖5.真實世界與數位化和網絡化的虛擬世界的接口

物聯網的世界是萬物互聯的世界,萬物如何互聯?萬物的物理量(由模擬量表示)首先要經過上述的模擬-數字接口,轉換為萬物的數字量,再通過網際網路連接起來。物聯網所說的萬物互聯,不是簡單的直接互聯,而是經過數位化轉換以後的互聯。在下圖所示的物聯網世界中,大部分物體的物理量是模擬量,經過模擬-數字接口接入物聯網,少部分物體具有數字接口可直接連接到物聯網。所以萬物互聯是數字世界的互聯,而且是二進位數字世界的互聯。

圖6.萬物互聯需要模擬-數字轉換才能實現

今天,人們都普遍接受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網絡虛擬世界的事實。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大家有網名、好友和社交圈,有圖片、音樂和視頻,有網上業務、合同和交易。網絡虛擬世界也是一個小社會,有網上違規、違法、警察和法律法規。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是十進位數字的物理實體和與二進位的虛擬實體之間的相互映像。網際網路技術和二進位數位化是網絡虛擬世界的技術支撐。所以,網絡虛擬世界是一個二進位數位化的世界。

圖7.真實世界與數位化和網絡化的虛擬世界

把真實世界的模擬物理量轉化為數字量的過程就叫做數位化。例如把老舊的檔案照片掃描後保存到電腦中,叫做照片的數位化;把老電影膠片經過數字掃描,變成數碼電影保存起來,叫做電影的數位化;把敦煌洞窟中的壁畫拍成數碼照片、數字視頻保存起來叫做文物的數位化。把真實世界的模擬物理量和十進位數據數據變換成網絡世界裡的二進位數字信息,並加以處理和應用的過程叫做信息化,例如工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戰爭信息化等。我們從模擬世界中來,到數字世界中去,就好像我們生活在數位化和信息化的世界中一樣。而這個數位化社會表面上是十進位的社會,但隱藏在背後的數位化過程,數據的獲取、處理和存儲過程,全部是按照二進位數據處理方式來進行。沒有二進位就沒有今天的數位化和信息化社會。 

四、二進位數位化的發展進程

如果回顧人類社會數位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歷史,就要從萊布尼茨1679年提出二進位記數法算起,到現在大約經歷了340年時間。在這期間,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歷時約兩個半世紀,可以看做是蟄伏期或者準備期。後續各階段由於科學技術進步,人類社會數位化和信息化的步伐加快了。

第一階段:二進位理論提出和完善(1679年~1937年,大約258年)。1679年萊布尼茨提出二進位記數法。169後的1848年,布爾創立了二進位代數學(也叫布爾代數、邏輯代數),89年後才被廣泛應用於數字計算機的研製。

第二階段:二進位計算機器和計算機研製(1937年~1969年,大約32年),1937年斯蒂比茲、楚澤等人開始了二進位計算機器的研製,9年以後的1946年,第一臺二進位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和馮.諾依曼改進型電子數字計算機EDVAC研製成功,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成為了經典,也成為沿用至今的計算機標準。後續的23年中,計算機和數位化以二進位為基礎,快速發展並廣泛應用。

第三階段:二進位網絡化和信息化時代(1969年~2018年,大約49年),1969年網際網路誕生,2年後的1971年,Intel推出第一款微處理器晶片4004,開啟現代電子計算機新紀元,電子計算機功能越來越強大,逐步由工用普及到民用。4年後的1975年,由於集成電路工藝技術進步,模/數轉換器ADC可以單片集成,大大加速了人類數位化進程。1991年全球資訊網誕生,開啟網際網路應用新時代。迄今為止,數位化和網絡化的應用無處不在,在真實世界之外,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的數位化網絡世界。

第四階段:二進位人工智慧應用的時代(2018年~未來),2018年被稱為人工智慧(AI)應用的元年。隨著圖像識別、自然語言對話、智能駕駛等技術日臻成熟並廣泛應用,大大激發了政府、資本和企業對人工智慧行業的支持和投入的熱情。各行各業正在利用AI賦能,以求提升與再造企業的活力,希望帶給消費者新的消費體驗。AI+醫療、AI+智能家居、AI+汽車、AI+教育、AI+創業等不再是浮在表面的名詞,而是能實際落地,造福企業和大眾的實用技術。

可以預見,人類將會沿著二進位計算機化、數位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道路,越走越遠,永無盡頭……。

圖8.人類社會二進位數位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五、仿人腦信息系統是夢想嗎?

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之際,人們發現目前電腦(計算機)和人腦在信息存儲、傳遞和處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別。產生這種差別的根源在於,電腦中二進位的信息表達與人腦中電化學模擬信號的信息表達具有天壤之別。雖然目前的人工智慧的研究可以順理成章地沿著二進位信息處理技術的老路走下去,可以參考人腦的工作方式,開展諸如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自然語言理解、視覺和聽覺處理、神經元網絡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要進一步提高人工智慧系統的能力和效率,有必要對人腦信息處理方式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探索是否可以拋棄已有的二進位信息技術基礎,從人腦最基礎的生物學、電學、化學方向著手,探索人腦的基本工作原理,弄清楚信息如何通過電化學模擬信號來表達、傳遞和存儲,以及模擬信號如何進行比較、判斷和語義識別,從而構建一套全新的仿人腦模擬信號的信息處理系統。

例如,人腦如果依靠海馬體(Hippocampus)存儲和處理信息,依賴突觸(Synapse)在神經元(Neuron)之間傳遞信息,而且傳遞的是電化學模擬信號的話,大腦如何閃電般地快速比較兩個物體大小?大腦如何長久而不僵化地記憶、判斷和識別人臉?大腦如何敏感地感知自身和周圍世界?

今天的人工智慧看似取得很大進展,許多應用已經實用化,例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下圍棋等,但從技術的角度看,這些功能的實現過程是大費周折的。以人臉識別為例,它綜合應用了模/數轉換、資料庫、特徵提取、檢索比對等二進位信息處理技術。這些技術看似很高大上,但實際上模/數轉換和資料庫是「二進位」的,特徵提取是「粗放」的,檢索比對是「逐一苦幹」的,完全依賴於電腦的快速重複的「傻幹」而取勝。相信人腦不是這麼幹的,想必要高明的多。

近幾年,在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研究上已有了重大進展,越來越多的非馮.諾依曼計算機相繼出現,如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神經元計算機以及DNA計算機等。但如論如何,它們還都屬於數字計算機的範疇,只不過數字信息的表達方式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罷了。它們都要解決如何把數據轉換並以某種形式存儲在光子、量子和DNA中去,然後進行快速數據計算和信息處理。

在繼續沿著三個多世紀積累起來的二進位信息處理技術基礎,大力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同時,如果還能另闢蹊徑,深入研究人腦模擬信號信息處理的奧秘,探索建立完全類似人腦的信息處理系統,可能會更加有意義。但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可能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也可能是痴人說夢。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步伐永遠不會停歇,人腦的奧秘總有一天會被破解,只有通過研究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如果人們沒有打破既有程式的勇氣,那麼破解的鑰匙將永遠無法找到。

仿人腦信息系統今天看來是個夢想,但未來幾十年或者幾個世紀之後可能會變成現實。到那時,人們可以把仿人腦信息系統中的知識按需要打包,通過人機接口下載到新成人的大腦中,新成人可以瞬間變成一個稱職的領導、律師、警察、技師、農民等,新成人可以省去十多年的教育培養過程。在那個年代裡,教授和老師已不在需要,社會上已經沒有了學校,沒有了教師這個職業。 

結語:今天人們在享受著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高效便利生活的時候,我們可能忘記了為「二進位的使用」樹碑立傳,也不再記得萊布尼茲、布爾、馮.諾依曼等人的卓越貢獻。電子計算機、核能應用和生物工程被認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力量,電子計算機作為最高級的生產力工具,人們對它推動社會進步的評價恰如其分,但對「二進位」這個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基礎,卻很少有人提及。試想一下,如果人們仍然沿著習以為常的十進位搞計算機和數位化的話,人類社會數位化和信息化的進程可能要延緩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因此,提出和選擇「二進位」的科學家功不可沒,應給予高度地評價。 

參考資料:

1.王晶,模擬/數字轉換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微電子學》,第35卷第3期,2005.6

2.朱新春、史玉民,萊布尼茨對二進位體系的貢獻,《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10.2

3.劉鋼,計算工具發展小史,科學網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954060.html,2016.2.2

4.小谷,2018或將是名副其實的人工智慧元年,微信公眾號【智匯天津】,2018.04.17

5.天機黑客,計算工具的發展簡史,博客園:https://www.cnblogs.com/tianjihack/p/10357583.html,2019.2.9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eetop微信後臺,輸入「晶片」獲取!

相關焦點

  • 進位詳解:二進位、八進位和十六進位
    十進位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例如人類有十根手指,也有十根腳趾。進位也就是進位制。進行加法運算時逢X進一(滿X進一),進行減法運算時借一當X,這就是X進位,這種進位也就包含X個數字,基數為X。十進位有 0~9 共10個數字,基數為10,在加減法運算中,逢十進一,借一當十。
  • 二進位、八進位和十六進位之間轉換詳解
    十進位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例如人類有十根手指,也有十根腳趾。進位也就是進位制。進行加法運算時逢X進一(滿X進一),進行減法運算時借一當X,這就是X進位,這種進位也就包含X個數字,基數為X。十進位有 0~9 共10個數字,基數為10,在加減法運算中,逢十進一,借一當十。
  • 二進位、八進位和十六進位之間轉換
    十進位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例如人類有十根手指,也有十根腳趾。進位也就是進位制。進行加法運算時逢X進一(滿X進一),進行減法運算時借一當X,這就是X進位,這種進位也就包含X個數字,基數為X。十進位有 0~9 共10個數字,基數為10,在加減法運算中,逢十進一,借一當十。
  • 基礎知識 | 二進位、八進位和十六進位之間轉換詳解
    十進位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例如人類有十根手指,也有十根腳趾。進位也就是進位制。進行加法運算時逢X進一(滿X進一),進行減法運算時借一當X,這就是X進位,這種進位也就包含X個數字,基數為X。十進位有 0~9 共10個數字,基數為10,在加減法運算中,逢十進一,借一當十。
  • 「金鑰匙」讓納米和油氣聯姻
    納米技術是打開非常規油氣微觀世界的一把金鑰匙,誰拿到它,誰就能成為能源科技創新的領航者。金旭便是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直堅守納米油氣領域研究、開啟非常規油氣微觀世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當今,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長,低碳經濟時代到來,常規油氣向非常規油氣快速跨越已成為必然選擇。統計表明,全球非常規石油資源規模與常規石油資源大致相當,但與常規油氣相比,頁巖油氣、緻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儲層非均質性強、儲集空間小、孔隙結構和滲流特徵參數複雜,如何高效開採是業界公認難題。
  • 為何人類都用十進位計數?關於二進位,八進位……你又了解多少?
    十進位——最常用的計數進位人類產生數的觀念最初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大約有上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時間。當時穴居的原始人在採集食物和捕獲獵物的集體行動中,為了統計和分配資源,就不得不計數了,而最原始最簡單的計數方法就是利用我們人類的十根手指。
  • 不一樣的學數學:一個猜數字的小遊戲,讓孩子走入二進位的大門
    在家要學和學校不一樣的東西在家裡推動孩子的數學學習,儘量不要用學校的方式,除非孩子自己要求。比如,學校老師會布置做練習題,反覆的練習同一個概念,以求達到熟練的程度。重複做一樣東西誰都會厭。這樣的方式,在家裡,就最好別用了。在家要用不一樣的方式,學不一樣的東西。目的是打開視野,增長見識,鍛鍊邏輯思維能力。
  • 二進位、十進位和十六進位
    二進位就是逢二進位,它的一個位只有兩個值:0 和 1,但它卻是實現計算機系統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計算機(包括單片機)晶片是基於成萬上億個的開關管組合而成的,他們每一個都只能有開和關兩種狀態,再難找出第三個狀態了(不要辯解半開半關這個狀態,它是不穩定態,是極力避免的),所以他們只能對應於二進位的 1 和 0 兩個值,而沒有 2、3、4......,理解二進位對於理解計算機的本質很有幫助。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大數據的應用、人工智慧的普及以及網絡社會的來臨,傳統大學教育模式受到了極為嚴峻的衝擊和挑戰,高等教育為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現實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勢所必趨!
  • 北京十六進位觀點: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
    但是,這場線上教學試驗並沒有、也不會因疫情得到控制而結束,課程教學如何線上化,成為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師生和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一方面,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財政支持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科技對教育影響已經深入到方方面面,AI教學、自適應學習、腦機接口頭環等概念在教育行業層出不窮,課堂教學信息化的變革正在加速。
  • 二進位轉換為十進位和十進位轉換為二進位的方法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也介紹了關於二進位轉十進位的方法,這次小編知道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具體如下:比如我們要把28轉為二進位:28轉換為2進位先用2的n次方來表示28這個數,然後用2的n次方乘以1或者乘以0,相加來湊成與之相等的數,得到的1或者是0,根據這個表格,從左往右把二進位數字湊在一起,11100就是28的二進位了。
  • 二進位,八進位,十進位,十六進位之間的轉換
    什麼是二進位二進位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位數據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當前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位系統,數據在計算機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存儲的。
  • 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與太極八卦無關
    )之「萊布尼茨在發明現代計算機原理時,曾受到中國太極八卦的啟發,太極圖的「陰魚」和「陽魚」就是二進位中的0和1」。我們現在在他的來往信件和筆記中能看到很多他對中華文明的讚美之詞,人們從中往往會驚嘆於他發明的二進位數學與中國的八卦的一致性。前面所提的那些文章依據大約是由此而來。但是,仔細閱讀萊布尼茨的書信和筆記,再對照時間會發現,萊布尼茨研究二進位取得關鍵性突破是在1672年——1676年,受到古代埃及和巴比倫計數制啟發,進而結合前人已有的如17世紀初託瑪奇.哈利奧特的二進位思想最終取得理論成果。
  • 二進位、八進位和十六進位數之間的轉換
    然後將每一組的四位二進位數轉換為一位十六進位數。轉換方法可以參考表2-2中的進位對應關係,也可以採用按權展開的方法進行轉換。(說明:按權展開後得到的如果是0~9之間的數,直接寫這個數即可;如果是10~15之間的數,要將其轉換為十六進位的A~F。要注意十進位的10~15與十六進位的A~F的對應關係。)
  • scratch+程小奔機器人實現「進位轉換」(十進位轉二進位)
    進位轉換圖【原創】文章全部內容皆為作者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我們人類有十根手指,通常情況下我們在生活中的計數方式為「十進位」(即0-9),也就說滿十進一;而在計算機的世界裡,基礎電路只有「開不要懵,其實聯眾東西本質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中國話和外國話的區別吧。我們來看表:以上表格就是0-16的表達對照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規律呢?
  • 二進位、八進位、十進位和十六進位數之間的轉換方法
    數制的相關知識數制的概述雖然計算機能極快地進行運算,但其內部並不像人類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十進位,而是使用只包含0和1兩個數值的二進位。當然,人們輸入計算機的十進位被轉換成二進位進行計算,計算後的結果又由二進位轉換成十進位,這都由作業系統自動完成,並不需要人們手工去做,學習彙編語言,就必須了解二進位(還有八進位/十六進位)。 數制也稱計數制,是用一組固定的符號和統一的規則來表示數值的方法。人們通常採用的數制有十進位、二進位、八進位和十六進位。
  • 8分鐘直播帶貨近8萬罐 阿里「脫貧特派員」用數位化「金鑰匙」打開...
    這些變化,源於阿里「脫貧特派員」帶著沉澱20年的數位化「金鑰匙」,以「小黃花」打開了鄉村美好生活的新方式。2020年9月26日,第八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在河北肅寧舉行。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在致辭中表示,阿里20年的發展,正是抓準了網際網路這把「鑰匙」,抓準了整個社會走向數位化未來的「鑰匙」。
  • 影響人類社會的15位最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居首
    愛因斯坦:他讓人類的科學思維,開始超越實驗可操作的範疇!在愛因斯坦之前,人類所有科學進展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所有真理都可驗證,可證偽,都在伽利略和牛頓開啟的科學體系之下。而這個老頭,把我們的智慧帶入了純粹的思維層面,所有理論都用理論來驗證,然後再慢慢的探索和發現。以愛因斯坦發現的理論為基礎,人類發現了自然界的能量源泉——核能;並開始驗證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時間和空間,兩者之間的關係。在愛因斯坦的帶領下,人類的智慧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無法做實驗的霍金可以成為偉大科學家的時代,一個超越人類目視範圍的時代。
  • 二進位中沒有2,為什麼十進位中有10?
    近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可能存在生命的證據。如果將來有一天,地球人類和金星人接觸時,可能會發生如下對話:  換個說法,其實任意進位都可以叫做10進位。只是我們先採用了10(9+1)進位,而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進位進行了命名而已。 以上雖然是個笑話,但這個故事也說明了十進位的一個起源——人類的使用數字的計數方式是通過數手指演化來的。因為,人只有十根手指嘛。
  • 十進位和二進位之間的轉換
    既然一個數可以用二進位和十進位兩種不同形式來表示,那麼兩著之間就必然有一定的轉換關係。  由十進位數的一般表示式:這種方法的思想是從需要轉換的十進位數找到與之最接近的2的冪次方,並從這個十進位數中減去該2的冪次方,在剩下的餘數中重複這種做法,直到餘數為0。然後將所得到的這些2的冪次方與二進位數中的位權相比,相同的位標記為1,其餘的為0,這樣就可得到與十進位數對應的二進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