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2.4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爬行動物。像所有的爬行動物一樣, 它們是卵生動物,這就是恐龍。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約為2.45億年前的三疊紀至6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的多樣化優勢路脊椎爬行動物的統稱。恐龍從出現直至滅亡,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
恐龍的命名最初由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2年提出。
大多數人認為的恐龍有著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其實不然,恐龍的體型多種多樣,最大的恐龍是蜥腳類恐龍——阿根廷龍,有30-39.7米,它們曾經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的陸地動物,而最小的恐龍僅如小雞一般大小。我們至今仍不知道,在恐龍生存的1.6億年中,到底有多少種恐龍。
近日,俄羅斯生物學家又發現了新的恐龍。新的恐龍被命名為西伯利亞泰坦巨龍,大約生活在1.2億年前,屬蜥腳下目物種。它有一條巨大的長尾巴、細長的脖子、體重約10噸、身長12米左右,用四足行走,為食草恐龍,由於其身形巨大很少受到攻擊。
然而,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大懸案,至今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在化石中可考,中生代的地層中,就曾經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形狀的骨骼,但在隨之而來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成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可以推算出,恐龍在中生代時全軍滅絕。但還有一種例外,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對此眾說紛紜,提出了上百種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紛紛出臺,也因此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爭論。甚至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說法,其中的「屁論」比較出名,也就是臭氧層破壞論。這種觀點認為,人的一個屁由氮、氫、二氧化碳、甲烷和氧氣組成。那麼重達百噸的恐龍每天消耗掉幾百公斤的食物,最終導致甲烷破壞了臭氧層,恐龍直接暴露在紫外輻射下,最終絕種。
在這些假說中,也有讓人比較信服的「行星撞擊」論,持有這種觀念的科學家認為這次隕石大碰撞引起了物種大滅絕。
1980年,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和他的地理學家兒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發現世界多處白堊紀到古近紀地層邊層上的銥含量高於普通地殼的正常標準20倍到160倍。銥元素普遍多見於小行星中。所以他們推斷,在白堊紀和古近紀交替時,有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這個假說在接下來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他們在白堊紀和古近紀地層交界處找到了很多的衝擊石英,同時還找到了一處被海水淹沒的巨大隕石坑。
如果這個假說成真,那麼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隕石掉落的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當這顆巨大的隕石掉落海裡的時候,巨大的熱量氣化了周圍的物體,巖石被融化成小塊,同時燃起熊熊大火,這時地球上70%的生物已經死亡。隨後,大量灰塵升到大氣層中,天空被塵埃遮住,倖存的生物將面臨長久的黑夜,隕石的衝擊還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植被死亡,食物鏈和生態圈完全崩潰。這些所有的因素融合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隕石撞擊,恐龍是否仍會滅絕?如果恐龍倖存下來,今天的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這個未解之謎總有一天會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