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朋友忽然感嘆說看了現在00後朋友圈後,感覺自己才是小孩。
我覺得他說的沒錯。
相比萬年不變的傳統自拍照片與經典美食九宮格,00後的朋友圈明顯呈現出更多對生活本質的探討以及生存環境的折射。
如果拿文學比喻成年人的朋友圈,它們蒼白得就像中世紀騎士小說。而00後的朋友圈,則是上乘的現實主義大作。
其實很多時候,現在年輕人給人感覺是極為成熟的。
在他們的朋友圈裡,你能看到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企業級思考。不同於成年人那般體面精緻,但也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同齡者。
從不少00後的朋友圈可以看到,社會變遷與文化迭新都在這一代人身上留下了獨特的時代烙印。
他們活在這裡,朋友圈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空間的存在。
事實上00後成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複雜現實的生活經驗。
網際網路與社交拉近了無數人的距離,而當人們沉浸於無限連接的關係中時,無疑也遺留下了不少問題。
有00後,獨守空巢,艱難地扛起了所有。
有00後在朋友圈裡帶著萬分真誠將自己的真實人生再現於圖文。
或許對從這些朋友圈裡獲取過歡樂的人來說,這只是場一笑而過的戲。
但對寫下這些字句的00後來說,每一個標點都是生活開給他們的收據。
如果你將一個00後的朋友圈與其他人群進行比較,你會發現00後明顯更樂於表達。
通過朋友圈,他們在不斷的表達過程中構建自我。這也是為什麼朋友圈裡的他們比實際要成熟。
對這種現象更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00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與其他年代的年輕人不同,他們成長於一個被社交媒體、移動網際網路高度滲透的環境裡,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界限、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比以往任何一代年輕人所經歷過的,都要模糊。
這些因而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的年輕人,在某種程度上把社交媒體當成了一種私人空間,就像是家裡的書房。
他們在「書房」裡無拘無束地展現自己,表達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這代年輕人對網際網路的態度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關鍵。
他們離不開社交媒體,這裡有他們去無再來的成長軌跡。
微信裡,儲存著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
事實上,微信裡不止存放有年輕人的兒女情長。他們還在其中或存放或挖掘出了各種各樣的價值。
如果你混跡手辦圈,你大概聽過香料公主。香料公主創始人大蝠的故事就代表著另一種典型。
這個原來整日固守實驗室立志成為居裡夫人的化學生,用微信群「曲線救國」在另一個方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諾獎」。
大蝠原本搞的是煤炭,發力點是能源,大學還獲過創業獎。
但難料天有不測風雲,校園創業明星創業後便失業。
這或許是大蝠,包括大多技術類從業者的困境,要看書就要環抱孤獨。
換在二十年前,大蝠可能會繼續在強對口領域中頂風前行,這符合一般邏輯,也沒有更優選擇。
但在現在,大蝠卻將他的愛好變成了事業,在與同好的交流裡找到了新的發揮專業的場景。
他加入了一大堆群名帶有「深坑」二字的微信群。
在群裡他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和自己一樣愛手辦、玩潮玩的人。
即便這些人分散在人海裡佔比不及萬分之一。
但這些微信群就像一尊特異磁石,在人海中將不同屬性的游離個體聚在一起,還為他搭建了成為潮玩設計師的基石。
用大蝠的話來說,自己的努力是決定因素,這些群的聚攏則是這條路的前提。
大蝠的這段故事來自他在「微信新聲代」主題Talk中的分享。
在這次微信借十周年之際舉辦的年輕人專場Talk裡,還有不少其他年輕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種文化背景。
只是有一點在他們身上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他們都熱愛在微信裡表達和創作。
Jeff劉嘉驊是一名在校程式設計師。
之所以他能獲得「在校程式設計師」這個由兩個相互矛盾的詞組成的頭銜,根本原因在於微信小程序。
Jeff從高中開始就著手自學研發軟體產品了。
但他提到,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個人很難開發出有足夠市場佔有率的產品。
別的他不懂,但玩產品他深知從0到1要經歷「把命拼掉」的艱辛。
但在軟體行業高樓林立的今天,即便如此,也很難讓自己產品用戶數增長多一個零。
可是小程序的存在讓一切都不同了。它使劉嘉驊的創業在0和1之間擁有了一個緩衝的0.5。
小程序無論對新手技術方面的支持,還是市場的分享,都一如既往秉承了微信的平臺理念。
劉嘉驊把他和微信的關係比作登高望遠。佇立山頂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其實也為山峰頂點增加了高度。
有人在微信裡找到了情感價值,有人找到創業可能,還有其他年輕人,在微信裡找到了思考的價值。
不得不說,半佛仙人的嘴和手中的鍵盤一樣靈敏。
在Talk上別人講故事他講認知。
半佛很誠實的說道,之所以在社交媒體上發現思考和觀點的價值,源於自己其實是個「噴子」。
半佛自認沒有七步成詩的天賦,但又放不下自己的胡思。
所以自論壇時代起便常年混跡網絡沙龍,以鍵代劍揮斥方遒,在敵人刀劍的倒影中構建自我的真實。
他還在Talk上分享了許多他創業之前的事。他認為如果沒有公眾號這樣的平臺,大概現在自己也都還只是一個會說話的墩子。
半佛提到,自己在公眾號這個風口上嚴重遲到。
不過自己的經歷,也正印證了微信重內容質量,與創作者共贏的理念。
事實上不止是公眾號,許多領域或者公司,先來者往往會擁有後來者無法企及的先發優勢,即便先來者什麼都不做。
但半佛在自己的經歷中看到,微信平臺有「唯賢是舉」風範,前輩自然會有屬於他們的一份優勢,而新生也能憑藉自己本事在這個圈子裡和別人共處。
從前人們習慣於從紙媒和電視廣播中獲取信息。這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分發模式。
半佛認為智慧型手機與社交平臺的出現,已經完全讓這一代年輕人從傳統中抽離。
相比被灌輸,他們更樂於自行獲取;相對高大全,他們更愛小而精深的東西。
這種改變為半佛,以及我們常說的觀點帶來了價值與傳遞的可能。
如同新的船隻需要新的艦長。
微信等社交媒體在製造了新載體的同時,也讓其中無數乘客找到了屬於自己方向。
除了半佛,通過微信傳達觀點價值的還有公眾號「沙丘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李雅倫。
拋開雪城本科+哈佛研究生的建築學學霸光環,我更認可她提出,她在微信中創造的是一種知識的價值。
這種價值可能不及其它傳播廣泛,但卻更為深刻。
李雅倫的公眾號沒有順應所謂網際網路思維中的「按需生產」邏輯。
她與她的朋友們,以建築與網際網路的共同點作為底色,別出心裁用建築語言解構網絡世界。
譬如李雅倫提到網絡與建築,對人來說相通的一個本質都是將人聚攏。
但除此之外,網絡和建築亦都規定界限,免得空間內部的來客相互傾倒在彼此身上。
李雅倫講建築中的富勒球。
這是一種1949年由美國建築學家富勒提出來的一種模型。在1967年加拿大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曾將這種建築模型帶入現實,以此標誌當時美國最先進的生產力。
富勒球這種建築結構最大特點在於它的去中心化與平等性。
富勒球構造了一種均質空間,使空間中的每個點都擁有同樣權重,任何一個點都能自由達到另一個點。
故富勒也被國內外很多網際網路人奉為引導者。
他的思想也感染了李雅倫,指導她在網絡空間中感悟到了知識的價值,並利用網絡繼續這份理念的傳承。
如果說沒有這樣的知識窗口,或許你只有在巴洛克風格的高等學府,或者什麼世界級峰會才能一窺如此先鋒的理念。
但現在,不止屏幕前的你可以蹲在坑上研讀國富論,各式各樣的知識創作者也能愜意的縮在臥室床邊拋開一切全心全意給你講故事了。
以微信在2011年的誕生為節點,其實社交媒體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不過短短十年。
但這十年,我們的許多行為乃至思維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回想十年前錢還是存在存摺上的。挑褲子會觀察一下褲兜因為淺了放不了書厚的錢包。
那時的人們生活內容是直接與居住環境掛鈎的。生在風景區你就只能與自然為伍,活在鬧市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雲南的咖農每時每刻正經歷著怎樣的故事。
而對數字原住民來說,微信等社交媒體帶來的改變則更加深遠。
正如李雅倫在Talk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建築學把空間定位為私人空間與集體空間兩個部分,而網絡空間同樣存在這樣的概念。
對上一代人來說,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是割裂的。網絡空間對他們來說頂多算是另一個不太全面的集體空間。
但對數字原住民來講,網絡空間即是實體空間,他們在網絡裡亦擁有大客廳和自己的房間。
年輕一代請客可能會先在微信裡拉個群坐坐,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會先向他們展示朋友圈,網友不再是只活在數字空間中的半實體,社交媒體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聚集地。
也就是十年時間,這個聚集地已經發展成為多樣性不輸實體世界的樂園。
現代是一個現實與網絡深度交互的空間。他們並不衝突,而是互補。
圖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沙丘研究所《微信作為一種「超越文字」的媒介》文章
實際上每一代人都會因為環境與科技影響,身上會被烙下一些獨有印記。
如同十九世紀流行的交流方式是信件,從而成就了一個世紀的文字輝煌。
數字原住民生長於一個表達方式更為立體、創作機會更為多元的時空,那麼他們在未來的許多行為,亦是一個有趣且值得關注的話題。
基於眼下正在發生的事物,我們可以推想或許十年後的年輕人已不滿足將微信當做溝通工具和生活平臺。
觀點將會繼續在網絡凝聚,或許公眾號會成為出版社一樣的東西。微信聊天對象也不僅限於親友同事,它可以是連通遠在極地的愛斯基摩人的信箋,帶我們更深更廣地接觸到這個世界。
就像最初沒人會想到作為年輕人聊天工具的微信短短十年後會變成與我們生活高度融合的平臺。
但這也正是這個世界有意思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被它帶去怎樣的地方。
微信出現十年了,也影響了我們十年。如果讓你暢想,接下來的十年我們用微信還能做什麼?你有什麼想像?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