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只存在了短短數十載,卻讓後世仰慕了千年之久,令無數文人騷客不吝筆墨的誇讚、無數年輕男女渴望夢回於那時,這個時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舉世聞名的「貞觀之治」,史書曰:「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皇家無父子,歷代帝王多是踩著自己兄弟姐妹甚至是父母的鮮血上位的,高處不勝寒,所以皇帝自稱孤家寡人,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公元626年,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被唐高祖李淵立為太子。同年八月,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繼位,史稱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方面都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奠定了立國基礎。
政治上,李世民加強中央集權,健全「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興建學校;頒布《唐律》,減刑罰、廢苛法。經濟上,他下令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規定役期最高限度和不奪農時的原則,推行以庸代役法;扶持商業,荒漠戈壁上的絲綢之路,在唐朝才真正發揮了它令世界為之矚目的作用;為使農業生存迅速恢復和發展,獎勵開荒、興修水利。軍事上,他改革府兵制,抵禦突厥和吐谷渾的侵犯,打敗了西突厥,使唐朝的版圖前所未有的擴大;他尊重並重視外族風俗,主張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文化上,他設史館修史書,廣泛尋訪和整理全國圖籍,還命魏徵、孔穎達等人編纂《群書治要》《五經正義》等書,使學術文化空前繁榮。
李世民統治的貞觀年間,唐朝的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秩序由大亂走向大治,文治武功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唐朝至此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文明昌盛和富強繁榮的封建王國之一,天朝之名,由此傳開。貞觀年間的政治、經濟成就,雖然是由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迫使唐初統治者調整封建生產關係引起,但是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動與執行,換個統治者,還真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效果,就說李世民他爹李淵稱帝年間就沒做出什麼大成就來。
李世民親身經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建立,他親眼看到正值鼎盛的隋朝是怎麼被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給推翻的,縱使有隋煬帝暴虐無道的原因,縱使有他們這些軍閥世家的火上澆油,他也不敢否認人民群眾是有翻天覆地的力量的,魏徵對他說過一句千古名句,「君主似舟,百姓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牢記這個道理,還用以訓誡太子。為了避免唐朝重蹈隋朝的覆轍,所以他輕徭薄役,修改土地制度,關心生產,緩和階級矛盾,甚至崇尚節儉。他深刻地明白,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要表現在軍事上,更應表現在民生上,登上皇位的李世民有一個畢生夢想,那就是讓大唐在他手下成為民富國強的強國,貞觀前期的他卻是做到了。
作為一個封建王國的帝王,李世民所作的那些成就固然利國利民,但也不可否認他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鞏固皇權,加強唐朝的封建統治,所以當他看到政治被徹底鞏固的時候,他就開始轉變了。權力可以侵蝕人心,人一旦擁有過它,就會輕易被它俘虜,且人心,是不知滿足的。貞觀後期,李世民逐漸變得武斷,變得聽不進去逆耳忠言,他屢次興兵,勞民傷財,同時開始崇尚佛道,甚至如秦始皇一般開始尋求長生不老,服用「金石之藥」,最後終究是死於這些他汲汲以求得長生不老藥上。
李世民在位雖然僅二十三年,但是他所創造的貞觀盛世,奠定了唐朝接下來數百年的繁華,那是令西方各國都為之傾倒的神秘國度;是馬可·波羅不遠千萬裡,翻山越海也要用雙眼雙手記錄的國度;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的國度;是錦繡成堆,胡姬遍地,擁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國度,是催生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元稹等詩壇巨匠的國度;是有羞花之容的楊貴妃的國度;是女性開放程度空前的國度……這樣一個國度,如何能夠不令人心嚮往之,令後世為之傾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