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校友李恆德院士

2021-01-17 西北工業大學校友會

追憶李恆德院士

李恆德院士終生以身許國,但他本人最喜歡「李先生」這個儒雅謙遜的稱謂。一直以來,他將自己的所有功勞都歸於為黨和國家的信任,歸於大家的合作。他說,他只是個引導者、教育者,所有的成績和工作都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榮耀是大家的,他一個人做不了。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方微博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李先生的人生,正是這樣一種人生的境界的真實寫照。

  從1948年秋,他接受美國海軍研究局的課題,從事金屬鈹的研究。從形變機制上闡明了鈹的脆性,而且,在高溫時這一特性也不發生變化。從1954年12月李先生離美回國,到1956年在清華創立了我們國家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國家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關鍵的人才。1973年,他利用凝膠沉澱法最早在國內研製出二氧化鈾的微球。

  1974~1975年,他在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住廠近一年時間,根據當時國內外對威脅反應堆安全的鋯合金包殼管材氫氧化物位向引起的脆斷問題,提出並主持了我國鋯合金管材的氫氧化物分布研究。他提出了氫化物取向主要取決於管材的織構和加工工藝,建立了管材織構取向因子間的關係。最終可以降低燃料包殼管材氫脆開裂的傾向,提高了反應堆的安全性。這在一系列工程中都得到了應用。

  自1978年之後,李先生領導他的研究組進入了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的研究新領域,他和他的合作者們在國際上發表論文100多篇,也在國內獲得了多項獎勵。美國海軍研究所的專家在一次國際大會上做綜合報告時曾特別提到這一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研究……這些結果對整體趨向的研究極為有用」。李先生等對氮離子注入鈦人工髖關節以提高它的使用壽命也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貢獻。

  從1989年起,李先生他的注意力又瞄準天然生物礦物和仿生材料。他們對貝類珍珠層的複合層狀結構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研究。還曾利用多靶的粒子束濺射方法,以及珍珠層的放生原理,研製出一系列的異質納米多層膜,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目前他們正著手研究生物燃料清潔能源,是一個新的研究趨勢和方向。

  李先生說,我做了10年的核材料,20年的離子束,30多年的仿生生物材料,從物理到化學再到生物,跨學科搞研究。雖然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但是在這些領域裡,我指導和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在國家的各個領域裡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作為一個教育者,一個教授,這些就是我的榮譽和驕傲。我的人生沒有缺憾,很大程度上和我的學生有關,他們讓我看到了更大的價值和希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李先生說,他的一生很多事情都算是意外的驚喜,因為沒有欲望,一路走來,都是收穫……

  李先生是1921年農曆6月30日出生在河南洛陽的。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物性格,也造就了李先生刻在骨子裡的愛國之情。一個從小巷子裡走出來的孩子,內心是充滿感激的,在他同齡的孩子還在嬉戲玩耍的時候,他已經上學了。能夠留學國外也是不曾想過的,他說只是因為人家在招生,而他恰巧考試通過而已。李先生無疑是謙遜和愛國的,當時國外的條件比國內好得多,他完成學業後毅然決然地回國了,他說回來建設祖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能回到清華任教,他更是不曾想過。他說,我這一生都沒有一定要怎麼樣的想法,小時候沒有,現在也沒有。因為要求不高,從來都不去攀比,活著就不會很累。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培養學生,看著他們從懵懂無知到淵博成才,在各個領域作出貢獻,就已經很幸福了。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獎勵》期刊

  一個生命體要保持活力,就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排除雜質,進行新的循環。這是個自救和重生的過程。如果有一天,這個過程停止了,那麼一切也就結束了。

  李先生這一生都在進行著創新活動。回國創立材料專業,組建實驗室,探尋研究課題,跨學科跨領域開展新研究。他在刷新著一個又一個的第一。

  同時,李先生也關注著國家的創新體制,他說創新不是僅僅談理論這樣的空話。創新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政治上、體制上和機制上的。從科學技術創新的角度來說,要從基礎創新、產品創新、國防創新、教育人才創新和政府企業聯合創新等五個層面去入手,去落實。李先生用自己豐富的一生,為我們闡釋了一個道理:把自己融入國家,把思想傳給後人,生命無止境,創新永不止!

  給青年學生的勉勵不忘強調「愛國」。李先生曾談及了年輕人應該怎樣對待科學的問題,他鼓勵青年學生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人要有「敬業樂群」的精神。人的一生雖然可以興趣廣泛,但精力有限,一輩子只能幹好一兩件事,不能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然而現實需求往往與主觀願望有矛盾,這就要求一個人不時改變自己的具體工作。一個人走到哪去,跟他所處的環境條件、機遇等有關係。同樣,能不能做出出色的成績,也往往跟其所在的環境條件、機遇等有關係。李先生談到,職業沒有高低之分,貢獻可能有大小。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敬業樂群」的精神,如果首先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其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一個人的一生應當與祖國的興盛前途同呼吸、共命運,才是最有價值的。李先生說:「如果僅僅追求物質上的安逸,那麼50年代回國前,我在美國工作的月薪就是500美元。但是,比較以前留在美國的同學,幾十年來,我一直自認為活得比他們更有意義,因為我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為祖國奉獻。當我能夠把我的一點一滴努力獻給自己的國家時,那才是我生活的真正意義和我最大的自豪。」

  第三,一個人的愛國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潛移默化的。中國幾千年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傑,值得當今的每一個中國人自豪。李先生談到,他在美國9歲的孫女,老師要求她作業必須默寫出50個州的州府,這就是美國人對孩子的一種愛美國的教育。對於中國的學生,從小學、中學時代開始就要堅持進行中國歷史、地理、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教育,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從而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人民。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逝世 享年98歲
    新京報快訊 據清華大學官方微博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生物仿生材料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28日2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 李恆德院士逝世
    原標題:李恆德院士逝世 本報北京5月2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生物仿生材料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28日2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李恆德1921年出生於河南洛陽。
  • 沉痛悼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新時逝世!我國又痛失一位泰鬥級人物!
    北京時間2020年9月25日,生態學界傳來噩耗,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傑出校友張新時因病逝世,享年86歲。張新時院士是我國植物生態學領域的引領者之一,長期從事植被地理研究。八十餘載生命歷程,六十餘載與植被相依相伴,他為生態學界留下了太多記憶與貢獻,值得被永遠銘記。
  • 李恆德院士在京逝世 享年98歲
    原標題:李恆德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5月2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生物仿生材料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28日23時02分在北京逝世
  • 哀悼 |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她的研究成果助力纖維素材料行業大發展
    10月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訃告稱,遵照張俐娜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98歲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創立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
    98歲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創立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 李苑/@光明日報 2019-05-29 18:43
  • 沉痛悼念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機械系曾攀教授
    沉痛悼念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機械系曾攀教授來源:「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公眾號 2019-7-8 突聞噩耗,中國共產黨黨員、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市教學名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攀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7月7日18時於北京病逝
  •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5-30 13:38 來源:澎湃新聞
  • 紀念 | 李恆德院士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
    李恆德先生1921年6月30日出生於河南洛陽。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1947年畢業於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5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李恆德先生積極參與留美科協工作,並組織留美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1954年12月他排除萬難回到祖國,在清華大學工作至今,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材料事業。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校長等悼念傑出校友錢學森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查莫、副院長兼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埃拉奇日前聯名致函錢學森夫人蔣英女士,向「傑出校友」錢學森逝世表示深切悼念。
  • 沉痛悼念上海市名中醫王大增教授
    沉痛悼念上海市名中醫王大增教授 2020-12-02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核材料院士」李恆德:讀書人何以報國?雖歷經險阻、仍回國奉獻
    談到我國的核事業,你不得不想到他,在中國首個創辦核材料專業的教授——李恆德。李恆德,於1921年6月30日出生於河南省有「鳳凰城」之稱的古都洛陽。鳳凰棲枝,非梧桐不落,在鳳凰城,真飛出了「李恆德」這個鳳凰。鳳凰涅槃,必要經歷一番磨難。
  • 沉痛悼念!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馮建章教授11月24日逝世
    2020-11-25 21:38:40 來源: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舉報   沉痛悼念
  • 沉痛悼念《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創刊主編林尊琪院士
    2018年5月28日19時30分,《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創刊主編、著名高功率雷射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悼念孫儒泳院士,一位出現在我們生物課本選修三的老者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生態學家、《動物生態學原理》作者、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科學家訪談》人物孫儒泳先生(1927-2020),孫儒泳院士於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仙逝,享年93歲。「韶光易逝,勸君惜取少年時」是他寫給青少年們的寄語,寫在生物課本的開篇頁。
  • 核元勳李恆德去世:美國再好,我也要回來
    李恆德院士是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材料改性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之一。1956年,其在清華大學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國家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關鍵人才。李恆德院士在上世紀40至50年代赴美留學期間,曾衝破美政府重重阻力,堅定回國助力科學發展建設,赤誠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
  • 沉痛悼念「中國航天之父」、我校創始人之一、近代力學系首任系...
    沉痛悼念「中國航天之父」、我校創始人之一、近代力學系首任系主任錢學森先生  10月31日早晨,中國航天之父、國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先生在北京逝世
  • 「高鐵院士」王夢恕辦公室有人提前悼念:堅持說真話難能可貴
    作為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王夢恕9月20日因腦溢血溘然長逝,享年80歲。9月21日下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來到他生前所在的辦公室,這裡已有人前來悼念。「他學識淵博,在鐵路隧道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現場一名北京交大校友告訴澎湃新聞。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恆德:醉心水產的「碼農」
    他所在的團隊在扇貝育種時採用了最先進的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而李恆德正是確保這項技術從實驗室到工廠的關鍵人物。在項目的六位完成人中,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也有企業的研究人員,而李恆德的作用,就是承上啟下,將這些實驗室技術順暢的導向生產應用。他架起了從實驗室到企業的橋梁,使扇貝育種成為水產育種領域首個研發並應用基因組選擇技術的案例。
  • 悼念!「大地之星」寧津生院士逝世 一生在大地測量領域躬耕不輟
    悼念!「大地之星」寧津生院士逝世 一生在大地測量領域躬耕不輟  Evelyn Zhang • 2020-03-16 10:16:34 來源:前瞻網 E10227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