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期基本無有效日照 市民調侃還沒見到2019的太陽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上海多區近期基本無有效日照 市民調侃還沒見到2019的太陽

中新社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李姝徵)進入2019年已9天,上海網友卻戲稱「還沒見到今年的太陽」。

申城陰雨連綿,日照奇少。氣象觀測數據9日顯示,最近9天,滬各區氣象站日照時數普遍不足2小時,徐家匯、青浦、閔行、浦東、松江、奉賢等6個站基本無有效日照,嘉定、寶山、金山的日照時數在1至2小時,崇明稍高為3.4小時。

長時間「不見天日」,上海氣象局表示,這在歷史同期極為罕見。

「一條棉毛褲晾到快發黴都沒幹。」連日陰雨讓滬人叫苦不迭。「電油汀上鋪床單,電吹風上套秋衣」,為了解決晾衣「剛需」,滬人將各種家電「開發」出了曬衣功能。

缺乏日照也讓滬人有點「憂鬱」。家住上海長寧區的李曉琴告訴記者,「曬浴霸」是她對抗陰雨的「妙招」。「打開浴霸曬一曬,假裝自己在日光浴。」

上海氣象局表示,受到活躍的暖溼氣流和擴散南下的冷空氣的共同影響,未來三天上海仍是陰雨天氣,周六後期雨水逐漸停止。周日本市以多雲天氣為主,屆時申城有望得見陽光。(完)

相關焦點

  • 太陽公公缺勤嚴重!2019年至今上海日照普遍不足2小時
    上海的陰雨天氣還將繼續。1月10日,上海氣象部門發布近期「太陽的出勤記錄」顯示,2019年1月1日以來,上海各區氣象站日照時數普遍不足2小時,徐家匯、青浦、閔行、浦東、松江、奉賢等6個站基本無有效日照,嘉定、寶山、金山的日照時數在1-2小時,崇明稍高為3.4小時。這在歷史同期極為罕見。
  • 上海一個多月來雨量、雨日、日照等多項氣象數據創歷史同期極值
    新華社上海1月10日電(記者李榮)記者10日從上海中心氣象臺獲悉,從2018年12月至今,上海接連出現陰雨天氣,全市雨量、雨日、日照等多項氣象數據創歷史同期極值。上海中心城區徐家匯觀測站的雨日為1872年建站以來同期最多,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三高位。全市的日照時數也創歷史同期新低。氣象臺首席服務官說,太陽的「出勤」記錄在低位徘徊。以寶山站為例,2018年12月至今太陽的「在崗」時間不足60小時,僅為常年同期(176小時)的三分之一,為歷史同期最少。
  • 2019年開年太陽偷懶了 這9天是日照時長史上最短9天!
    深圳新聞網2019年1月10日訊(記者 陳婕)由於太陽自2019年起就沒有正經"上班"過,自1954年有記錄算起,今年1月1-9日累計日照時數為歷史最低,9天僅有8.4小時,即平均每天日照時數不足1小時,是為深圳有記錄以來陽光最少的9天,不說了,先去聽會兒《種太陽》。
  • 2018年12月以來上海日照時數創歷史新低 明天陽光上線
    中國天氣網訊 2018年12月以來,上海出現多次連陰雨天氣,終日不見陽光,日照時數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少,網友戲稱「太陽失聯」。明天(13日),全市轉為多雲天氣,陽光露臉。去年12雨以來,上海市接連出現陰雨天氣,網友戲稱「太陽失聯」、「已經忘了太陽長什麼樣」。監測顯示,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上旬,全市雨量、雨日、日照時長等多項氣象數據都創歷史同期最低值。今天,上海降雨停止,天空陰沉。
  • 羊駝每日站臺費數千元 市民調侃自嘆不如
    得知羊駝一天站臺費數千元,市民調侃自嘆不如。  「嘿,羊駝!」昨天下午3時許,兩隻被封為「網絡神獸」的羊駝出現在北京三裡屯東二街,大明星般受到眾人追捧。  「好萌啊,我要合影。」一名六七歲的小女孩見到羊駝後歡呼雀躍,急忙跑上前與其留念。兩隻羊駝一隻為米色、一隻為棕色,憨態可掬,面對鏡頭毫不「怯場」,身上穿著寫有「世界盃」等字樣的服裝,擺好姿勢站在原地,供眾人拍照。
  • 太陽公公失聯的第10天,想他…
    進入2019年「雨水君」就一直深深眷戀著上海和魔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冬季到上海來看雨…這雨,它怎麼就下不完呢?最近9天,上海各區氣象站日照時數普遍不足2小時,徐家匯、青浦、閔行、浦東、松江、奉賢等6個站基本無有效日照,嘉定、寶山、金山的日照時數在1~2小時,崇明稍高為3.4小時。這在歷史同期極為罕見。你敢信?
  • 上海(虹橋)=日照航線首航!
    7月11日晚20:03,隨著從上海虹橋機場飛來的9C6537次航班落地日照機場,虹橋=日照航線正式通航!該航線由春秋航空執飛,班期為每周246,航班時刻如下:航線開通後,從日照飛往上海,在原每日一班的浦東=日照=大連航線基礎上,
  • 日照一市民撿到一隻鳥 來頭還不小
    10月5日,市民陳女士撥打我們熱線稱,她在上班的時候撿到了一隻野生小鳥,小鳥外形奇特,而且沒有受傷。他們希望這隻鳥能得到有效保護。在市民陳女士的門店裡,她向記者展示了這隻鳥。該鳥體型有鴿子大小,羽毛呈灰褐色,長著長長的喙。
  • 我和太陽有個約會,2019年如約來日照萬平口看日出
    元旦早晨來萬平口海邊看看祈福大典,聽新年鐘聲,迎2019年第 一縷曙光,這是我們每年的約定,我也是連續10幾年守著這個約定。這個約定是多年前已經定好了的,每年元旦的早晨,我都會來萬平口,2019年的元旦我如約參加了元旦迎日祈福大典活動。
  • 冬天還沒來?上海下周初氣溫回暖,近期尚不具備入冬條件
    然而,上海現在依然是秋天,而且從近期來看,尚不具備入冬條件。12月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氣象部門獲悉,上海的入冬標準為「立冬後,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小於10℃」,其首日為入冬日。而從目前的天氣預報趨勢來看,下周初,上海有一波小回溫,最高氣溫將升至14-15℃,最低氣溫在8-9℃,因此,近期尚不具備入冬條件。
  • 今年「梅雨期」武漢日照時間60年來最短
    不過今年出梅後,雨水暫時還不會輕易離開,未來一周,陣雨將時不時「串場」。另外,近期氣溫抬升明顯,7月底前後武漢將開啟酷暑天氣。武漢入梅始於6月8日,較常年提早了9天(平均6月17日),整個梅雨期長達43天,較常年平均(24天)偏多19天,不僅創下本世紀之最,也成為24年(1996年56天)來最為漫長的一個梅雨期。平均雨日多達30天,較常年偏多13天。
  • 武漢這個冬天日照時間歷史最短
    原標題:武漢這個冬天日照時間歷史最短   長江日報訊(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高迅芝 李傲 唐悅)盼雨停,盼太陽,成了武漢市民近期最關注的天氣問題。2月18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湖北省氣象局獲悉,3月6日以前,湖北仍以陰雨天氣為主,要做好長期應戰準備,但好消息是氣溫將有所回升。
  • 太陽流浪最久的一次是什麼梗 最近的持續陰雨是天氣異常嗎
    浙江氣象服務中心還在微博上發出呼喚:「臨睡前再召喚下流浪的太陽,包郵區人民都在營救你歸來!」澎湃新聞 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分析了1959年至2019年冬季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時長,看看這個冬天,南方的太陽到底有多懶。包郵區的太陽失蹤了多久?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被端上餐桌的都在3歲以上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相關人士呼籲市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稀罕,80歲老漢頭回見  6日上午10點鐘,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這時沙灘上人不算多。「現在還不到時候,十一二點鐘退潮時,挖『海知了』的人就來了。」一名市民說。幾分鐘後,就有人帶著工具來到沙灘上,他們帶著大鐵鍁,在剛退下潮水的地方開始挖起來。很快,就有人挖出了一隻海知了,只見模樣像蝦虎的頭部,只要放在沙灘上就往沙裡鑽。
  • 一級建築師備考指導:日照基本原理
    日照基本原理  (一)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規律  地球按一定的軌道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叫黃道面。由於地軸是傾斜的,它與黃道面約成66oC33′的交角。公轉時,這個交角和地軸的傾斜方向都是固定不變的。
  • 60年數據顯示:這是太陽流浪最久的一次 安徽成「包雨」區
    多日的陰雨天氣,讓江浙滬網友齊問:太陽去流浪了嗎?浙江氣象服務中心還在微博上發出呼喚:「臨睡前再召喚下流浪的太陽,包郵區人民都在營救你歸來!」澎湃新聞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分析了1959年至2019年冬季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時長,看看這個冬天,南方的太陽到底有多懶。包郵區的太陽失蹤了多久?
  • 太陽消失40天短暫露臉 雪花周三可能再飄申城-冰點 雨日 雨量 晴天...
    原標題:太陽消失40天短暫露臉,雪花明可能再飄申城  上周日短暫「晴天」讓不少市民紛紛在朋友圈裡「曬」起太陽。誰曾想,短暫晴天之後雨水再來。上海中心氣象臺消息:今天上海陰有小雨;明天有短時小雪或小雨夾雪;周末又有一波雨水。從去年12月至今,上海陰雨日多達40餘天,佔比超九成。今年氣候是否反常?上海何時迎接連續豔陽天?
  • 日照:海上日出,曙光先照
    我還沒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知曉了這裡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國,莒同齊、魯曾構成山東的三分天下。生活在這裡的先民,也是人類最早的先祖。他們使用的工具,同黃河流域先祖使用的沒有什麼兩樣。我站在一個圖形面前,那是一個日出的圖形,先祖對於日出那麼崇尚,把它刻在生活的器皿上。那時他們就知道通過日出判斷四時,將其用於農業和航海。《山海經》記載的羲和祭祀太陽的湯谷和十日國就在這裡。
  • 看日出、喝啤酒、聽大戲 山東日照啟動文化旅遊生活節
    看日出、喝啤酒、聽大戲,山東省日照市2019年文化旅遊生活節啟動,本次文化旅遊生活節以「頌歌獻祖國·唱響新日照」為主題,由中共日照市委宣傳部、日照市文化和旅遊局、日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日照文化旅遊生活節採取市縣聯動的形式,以「城市景區大展示、社會各界齊參與、市民遊客共享受」為重點,全力打造全城參與、全城歡動、全城共享的「城市文化旅遊嘉年華」。通過舉辦文化旅遊生活節,建設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平臺,鞏固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成果,展現新時代日照市民的精神風採。
  • 沙好水也好引來"海知了"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相關人士呼籲市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稀罕,80歲老漢頭回見  6日上午10點鐘,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這時沙灘上人不算多。「現在還不到時候,十一二點鐘退潮時,挖『海知了』的人就來了。」一名市民說。幾分鐘後,就有人帶著工具來到沙灘上,他們帶著大鐵鍁,在剛退下潮水的地方開始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