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在石老人海水浴場挖海知了。小圖:海知了是介於蝦、蟹之間的一種甲殼動物。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實習生 任展輝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連日來,退潮之後的石老人海水浴場很是熱鬧,不少大爺、大媽們帶著鐵鍁和水桶,在沙灘上不停地挖啊挖,他們到底在尋找什麼寶貝?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12月6日,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一探究竟。經水產專家鑑定,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它的出現說明水質、沙質好。相關人士呼籲市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稀罕,80歲老漢頭回見
6日上午10點鐘,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這時沙灘上人不算多。「現在還不到時候,十一二點鐘退潮時,挖『海知了』的人就來了。」一名市民說。幾分鐘後,就有人帶著工具來到沙灘上,他們帶著大鐵鍁,在剛退下潮水的地方開始挖起來。很快,就有人挖出了一隻海知了,只見模樣像蝦虎的頭部,只要放在沙灘上就往沙裡鑽。這名趕來挖海知了的市民說,今年春天他們就在沙灘裡挖出了海知了,夏天時沒有,冬天又出現了。
上午11點左右,陸續有市民趕到浴場挖海知了。「我家老爺子今年80歲了,聽說沙灘上有海知了,從來沒見過。」一名市民說,挖海知了就是好奇,回去給老人看看是什麼東西。半島記者了解到,最近兩天裡,不斷有市民專程趕來挖海知了。
沙好水好,引來海知了
「海知了」的學名叫什麼,大多數市民都說不上來。記者聯繫島城水產專家了解到,這種生物近期在青島才出現,在日照分布較多。半島記者輾轉聯繫上了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蟹類研究室主任王雪梅,在查看了記者傳過去的照片後,王雪梅認定這就是解放眉足蟹,在日照海邊也有分布。「青島採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我沒聽說採集到解放眉足蟹,沒見到相關的記錄、記載。所以這次在青島發現,應該是首次記錄。」
解放眉足蟹俗名海蟬蟹、海蟬蝦、海知了,是介於蝦、蟹之間的一種甲殼動物,由於解放眉足蟹和蟹類都在短尾下目,從親緣關係上更接近蟹類;在繁殖季節,解放眉足蟹抱卵的形態與蟹類相似。據了解,解放眉足蟹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其棲息於底質為細沙質的潮間帶低潮區,攝食細小的肉屑及小型浮遊動物,起到了清潔沙灘的作用。「它還在沙灘裡鑽來鑽去,起到了疏通沙灘、防止板結的作用。」王雪梅說,解放眉足蟹對生活環境「挑剔」,出現的地方都是水質好、沙質好,這也說明石老人海水浴場的環境非常不錯。
生長緩慢,四五年時間才長成
「解放眉足蟹」這個名字聽上去有點兒怪,王雪梅介紹,解放眉足蟹是由我國著名蝦蟹類專家沈嘉瑞先生首次發現並命名的。1948年沈先生在煙臺發現了這一生物品種,為了紀念解放戰爭的勝利取名解放眉足蟹。
後來,解放眉足蟹在日照被發現,王雪梅說,海知了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由於產量極少,所以極為珍貴。「解放眉足蟹生長周期很長,個頭看著小,可能需要四五年時間才長成。」王雪梅說,大量採挖很容易就破壞了其繁殖生長。建議人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相見」不易,善待它們吧
在半島記者採訪過程中,多名水產專家表示,能夠理解人們對於解放眉足蟹的好奇,但不支持、不鼓勵人們去沙灘上隨意挖掘。「為了口福,把沙灘挖出一個個坑,還很可能破壞了這種生物的繁殖狀態,這種做法很不妥。」
市民挖掘海知了的消息傳播到網絡上,不少網友呼籲停止這種行為。「這樣下去很快就挖絕了,將來想要認識它們只能從書本上了!」有網友說,「海知了」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對島城海洋資源修復工作的充分肯定,應該善待這種小生命,讓它在青島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並成為島城海灘一道新的風景線。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