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別把它吃滅絕了

2021-01-18 人民環保與公益

近期,退潮之後,青島海水浴場一幫大爺、大媽們拿著鐵鍁在海邊不停地挖,記者打探得知,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專家表示,「海知了」屬於蟬蝦的一種,是青島、日照近海的特產,這幾年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在海水浴場也能零星發現。


別看長得醜,海知了經鍋煎炒後,入口香脆無比,鮮美異常,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在一般的飯店吃不到這種美食。由於產量極少,肉質又比較鮮美,所以極為珍貴。


經專家鑑定,「海知了」的學名確實是「解放眉足蟹」,在山東,最先發現它的地方是煙臺,後來是日照,最近才在青島的海域上發現。


專家介紹,這種解放眉足蟹實際上存活的範圍較窄,並對其棲息的沙灘有重要的生態意義,是一種介於蝦和蟹之間的珍貴海洋生物。


「一般都是位於低潮區的細沙這樣的地方,生存比較好一些,它對低潮區的細沙起到了疏鬆清潔的作用,由於它的營養價值比較好,村民對它就有大量的採挖,連續多年這種地毯式挖掘,使得解放眉足蟹的資源量下降了很多,像在日照下降了70%多。」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周麗青說。


解放眉足蟹與普通的對蝦、梭子蟹不同,成熟期至少要兩年,被端上餐桌的解放眉足蟹都是在3歲以上,因此解放眉足蟹資源一旦被破壞,很難修復!


「所以儘管美味,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去採挖。」


事實上,我國人民將物種吃到物種密度大幅度下降的事情,以及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比如大家都知道,也都愛吃的小龍蝦——克氏原螯蝦。

1927年,第一隻小龍蝦被日本帶進中國,兩年後,被引入中國。


小龍蝦常常混養在農作物田中。

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種,可實現自我維持。

逃逸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下來。

它們能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且食性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易於擴散。

對當地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極具威脅,破壞當地食物鏈;

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對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災害性破壞。


第一個將小龍蝦帶進中國的日本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被視作「入侵物種」的小龍蝦,竟然成為了如今夜宵、大排檔餐桌上的「明星大咖」,受到「吃貨們」的空前喜愛。


據中國小龍蝦供需平衡表分析,2016年小龍蝦生產量89.91萬噸、消費量87.93萬噸,較2014年分別增長30.36%、32.47%,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龍蝦消耗國。


然而,在今天7月份,爆出了一條《小龍蝦成最慘外來物種:缺貨嚴重價格已瘋 一個月漲近70%》的新聞,讓廣大吃貨無不得意洋洋:我們把入侵物種吃到快滅絕啦!

實際上,吃貨並沒有拯救生態系統,小龍蝦的暫時性短缺和當時的天氣情況、市場規律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小龍蝦被吃到滅絕,也是近年比較大的誤區之一。在國內異軍突起的小龍蝦養殖業,並不是因為小龍蝦被我們「吃光」了,而是因為捕撈成本遠大於飼養成本、且野生的小龍蝦有重金屬汙染。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國內的「吃貨們」的確力量強大,雖然沒有到將外來物種吃沒的地步,但是的確是將小龍蝦的物種密度吃掉了很多。因此,對於海知了,我們還是希望各位「吃貨們」,嘴下留情,畢竟海知了的繁殖能力遠不及小龍蝦,吃滅絕還是很容易的。


資料來源:北京晨報、百度百科等

圖片來源:網絡綜合


你可能還想看

吉林日報專刊:核武器常識及其防護

《志願服務條例》12月1日起實施 讓志願服務在規範中更有力

取快遞,請把紙箱留下!



相關焦點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原標題: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  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  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青島海灘「海知了」是什麼
    「像低齡的1到2齡的解放眉足蟹也遭到了很大的傷害,使得整個種群面臨滅絕的危險,而且它對生態環境是有修復作用的,所以儘管美味,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去採挖。」周麗青說。《今日》有話說:讓「海知了」長住島城,善莫大焉!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一種介於蝦和蟹之間的海洋生物
    來源:青島電視臺  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  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  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 青島新網紅"海知了"出鏡接受專訪!吐了一肚子苦水,都別挖了!
    別耍大牌了,求求你接受婷婷的獨家專訪~~小傢伙最近壓力很大,正好有話要說,於是嘚啵嘚啵嘚啵的……傾吐了一肚子苦水。說些啥?點開看!這位網紅說得沒錯最近它確實在青島火了!不少青島市民為了嘗鮮兒組團跑到海邊挖回家連日來,退潮之後的石老人海水浴場很是熱鬧,不少大爺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被端上餐桌的都在3歲以上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實習生 任展輝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連日來,退潮之後的石老人海水浴場很是熱鬧,不少大爺、大媽們帶著鐵鍁和水桶,在沙灘上不停地挖啊挖,他們到底在尋找什麼寶貝?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12月6日,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一探究竟。經水產專家鑑定,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它的出現說明水質、沙質好。
  • 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昨天我們《今日》報導了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 本周網紅:「海知了」
    ▽沒錯,我就是最近在石老人附近出現的「海知了」啦!聽說我在青島成了網紅?有、有點害羞呢…△你瞧瞧,蟬蝦它的腹部多發達啊,長得就很像「蝦」的形狀而我解放眉足蟹是呈蟹的形狀!是蟹哦!請看好我的長相!如果你們實在是喜歡我們海知了不如等我們再長大一點、再長多一些!因為我們和對蝦、梭子蟹不太一樣我們要長大「成人」至少要兩三年……現在,我們還是小寶寶呢
  • 別讓「海知了」消失!專家:再挖真就危險了!
    前兩天,《今日》連續報導了一些市民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挖掘「海知了」的新聞。
  • 這種「知了」生活在海裡,再吃有可能滅絕? | 少年科學粉
    曾經有這樣一則不太起眼的地方新聞——《青島人組團挖「海知了」》,新聞報導了一些青島市民爭相前往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的海灘上挖捕「海知了」這種生物,同時也指出如果不加約束地濫挖濫捕,「海知了」很可能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 嘴下留情 別讓海知了消失!專家:再挖真就危險了
    導讀前兩天,《今日》連續報導了一些市民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挖掘「海知了」的新聞。之前的畫面裡,可以看到有的市民一次挖了六、七十隻,甚至用桶來裝走。不少,網友給我們留言說,這種行為很可能會破壞海灘環境,希望趕海的市民能手下留情。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 快白再挖了!這種海洋生物再折騰,就又要在青島滅絕了!
    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又叫海蟬蟹、海節令,形似陸上幼蟬,是出現在黃海中北部的物種,喜好偏冷水,主要生於海灘和沙丘。青島出現「海知了」的事情經媒體報導之後,尤其是有的專家還說「海知了」可以放心吃,這一下子炸鍋了……來看新鮮景的、來挖新食材的,老朋友新夥伴啥的,都拿著鏟子小桶湧向海邊……
  • 沙好水也好引來"海知了"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不少市民在石老人海水浴場挖海知了。小圖:海知了是介於蝦、蟹之間的一種甲殼動物。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實習生 任展輝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連日來,退潮之後的石老人海水浴場很是熱鬧,不少大爺、大媽們帶著鐵鍁和水桶,在沙灘上不停地挖啊挖,他們到底在尋找什麼寶貝?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12月6日,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一探究竟。經水產專家鑑定,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它的出現說明水質、沙質好。
  • 石老人浴場 大家在挖啥呢?"海知了"你見過嗎
    一幫大爺、大媽們拿著鐵鍁在海邊不停的挖,他們到底在尋找什麼寶貝?很多市民和遊客都在旁邊看熱鬧。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這種海貨小編平時還真沒見過,看上去就像是蝦虎的頭部。據了解,「海知了」屬於蟬蝦的一種,是青島、日照近海的特產,這幾年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在海水浴場也能零星發現。
  • 吃「海知了」的後果居然這麼可怕,看了這個你還想再吃嗎?
    「海知了」是山東日照的特色美食之一,屬蟬蟹總科,營養價值高,富含多種礦物質,油炸煎炒皆可,入口香脆,鮮美異常,可以說是比蝦蟹更加美味。而今,「海知了」重登青島海灘,等待他們的竟然是近乎滅頂的災難。經相關專家鑑定表示,「海知了」既不屬於蝦又不屬於蟹,學名「解放眉足蟹」,是介於蝦與蟹之間的珍貴海洋生物。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別把它吃滅絕了
    近期,退潮之後,青島海水浴場一幫大爺、大媽們拿著鐵鍁在海邊不停地挖,記者打探得知,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專家表示,「海知了」屬於蟬蝦的一種,是青島、日照近海的特產,這幾年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在海水浴場也能零星發現。  別看長得醜,海知了經鍋煎炒後,入口香脆無比,鮮美異常,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在一般的飯店吃不到這種美食。由於產量極少,肉質又比較鮮美,所以極為珍貴。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盤點那些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像低齡的1到2齡的解放眉足蟹也遭到了很大的傷害,使得整個種群面臨滅絕的危險,而且它對生態環境是有修復作用的,所以儘管美味,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去採挖。」周麗青說。  人類,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爬上食物鏈的頂端,機智的大腦、強大的武器估計能殺死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地球的霸主非人類莫屬。
  • 青島知了猴有5種分布 市場上9成來自河南等地
    目前,蟬的幼蟲——知了猴已在青島大量上市,每斤最高能賣上百元。蟬的種類繁多複雜,中國約有200種,在青島地區有5種,常見的為3種,分別是蚱蟬、蟪蛄、寒蟬。除此外,還有日本黑蟬和蒙古寒蟬,其中最為市民熟知的知了就是蚱蟬。近年來,野生蟬已經很難滿足市民消費,知了猴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島城也已開始陸續出現養蟬人。此外,蟬之所以受人喜歡,還因其具有美好的寓意。
  • 邢臺一些市民扎堆捕捉知了猴 專家:營養雖高須慎吃
    記者與一些市民在隨機交談時,他們有的感慨,摸知了猴是童年記憶,聽見知了叫才會感覺夏天來了。之所以爭先恐後地去摸知了猴,不單是為了吃,還是一種趣事。老家在農村的小王記得,知了殼能入藥,小時候,他和同伴還搜集知了殼來賣,換成棒冰錢。
  • 青島知了猴48元一斤貴比魚肉 市民直呼吃不起
    「知了猴48元一斤!」往年滿地皆是的「知了猴」(金蟬),今年數量驟減,高昂的售價讓很多青島市民直呼吃不起。記者調查發現,人為捕捉導致野生知了猴數量減少,並且原料等受限,人工飼養大量生產的可能性也不大,各種因素致使知了猴價格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