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退潮之後,青島海水浴場一幫大爺、大媽們拿著鐵鍁在海邊不停地挖,記者打探得知,原來大爺大媽們找的這種東西叫「海知了」。專家表示,「海知了」屬於蟬蝦的一種,是青島、日照近海的特產,這幾年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在海水浴場也能零星發現。
別看長得醜,海知了經鍋煎炒後,入口香脆無比,鮮美異常,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在一般的飯店吃不到這種美食。由於產量極少,肉質又比較鮮美,所以極為珍貴。
經專家鑑定,「海知了」的學名確實是「解放眉足蟹」,在山東,最先發現它的地方是煙臺,後來是日照,最近才在青島的海域上發現。
專家介紹,這種解放眉足蟹實際上存活的範圍較窄,並對其棲息的沙灘有重要的生態意義,是一種介於蝦和蟹之間的珍貴海洋生物。
「一般都是位於低潮區的細沙這樣的地方,生存比較好一些,它對低潮區的細沙起到了疏鬆清潔的作用,由於它的營養價值比較好,村民對它就有大量的採挖,連續多年這種地毯式挖掘,使得解放眉足蟹的資源量下降了很多,像在日照下降了70%多。」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周麗青說。
解放眉足蟹與普通的對蝦、梭子蟹不同,成熟期至少要兩年,被端上餐桌的解放眉足蟹都是在3歲以上,因此解放眉足蟹資源一旦被破壞,很難修復!
「所以儘管美味,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去採挖。」
事實上,我國人民將物種吃到物種密度大幅度下降的事情,以及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比如大家都知道,也都愛吃的小龍蝦——克氏原螯蝦。
1927年,第一隻小龍蝦被日本帶進中國,兩年後,被引入中國。
小龍蝦常常混養在農作物田中。
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種,可實現自我維持。
逃逸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下來。
它們能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且食性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易於擴散。
對當地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極具威脅,破壞當地食物鏈;
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對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災害性破壞。
第一個將小龍蝦帶進中國的日本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被視作「入侵物種」的小龍蝦,竟然成為了如今夜宵、大排檔餐桌上的「明星大咖」,受到「吃貨們」的空前喜愛。
據中國小龍蝦供需平衡表分析,2016年小龍蝦生產量89.91萬噸、消費量87.93萬噸,較2014年分別增長30.36%、32.47%,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龍蝦消耗國。
然而,在今天7月份,爆出了一條《小龍蝦成最慘外來物種:缺貨嚴重價格已瘋 一個月漲近70%》的新聞,讓廣大吃貨無不得意洋洋:我們把入侵物種吃到快滅絕啦!
實際上,吃貨並沒有拯救生態系統,小龍蝦的暫時性短缺和當時的天氣情況、市場規律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小龍蝦被吃到滅絕,也是近年比較大的誤區之一。在國內異軍突起的小龍蝦養殖業,並不是因為小龍蝦被我們「吃光」了,而是因為捕撈成本遠大於飼養成本、且野生的小龍蝦有重金屬汙染。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國內的「吃貨們」的確力量強大,雖然沒有到將外來物種吃沒的地步,但是的確是將小龍蝦的物種密度吃掉了很多。因此,對於海知了,我們還是希望各位「吃貨們」,嘴下留情,畢竟海知了的繁殖能力遠不及小龍蝦,吃滅絕還是很容易的。
資料來源:北京晨報、百度百科等
圖片來源:網絡綜合
你可能還想看
吉林日報專刊:核武器常識及其防護
《志願服務條例》12月1日起實施 讓志願服務在規範中更有力
取快遞,請把紙箱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