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火鍋相信我們每個小夥伴都不陌生,火鍋以方便快捷被大眾所喜愛,並不只限於川渝地區,在北方也大受歡迎,因為北方寒冷乾燥,吃火鍋能有效抗寒。
每到寒氣凌冽的冬季,很多居住在北方的人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和學習以後,大多數人喜歡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不僅可以滿足味蕾也可以驅散一天的嚴寒和疲勞。而且火鍋種類繁多,經營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現在有的人幾乎每天都離不開一頓以麻、辣、鮮、香著稱的四川火鍋,或者以講究調味,善於變化、刀工精細,變化靈活、注重用湯,崇尚自然、選料廣泛,獨具一格的重慶火鍋,再或者可以選擇紮根於市井的成都火鍋,成都火鍋的特點是:菜品量單價便宜但種類很多可以有更多選擇,可是你知道古代人是怎樣吃火鍋的嗎?
古代的火鍋和我們現代的火鍋有很大的差距,雖然差距很明顯但是不外乎都是用容器盛放食物,容器下部分放著用於點火的區域,用火焰將上部分容器裡的食物煮、或涮熟,考古發現在石器時代就有了最初的火鍋雛形,形態近似現代火鍋的鍋燒(但是由於時代久遠並不能考證具體作用),再將時間拉至更近的時間段,火鍋在古代被稱為;古董羹,因食物放入入沸水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目前有三種比較有可信度的說法,可以驗證火鍋的歷史悠久,第一種說法是火鍋始於東漢,因為在一些東漢的墓葬中發現過「鬥」的存在,而這「鬥」根據專家推測指的就是火鍋,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火鍋早在19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
至於成都火鍋,最早在《三都賦》和《蜀都賦》中都有記錄, 可以得出火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第二種說法是三國時代,曹丕稱帝時期,已經有了用銅製作的火鍋出現,但是當時在民間其實並不流行,到南北朝時期,人們逐漸開始用火鍋來煮、涮雞、鴨、牛等各類不同的肉食並伴著少量的蔬菜,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壯大,烹調技術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各式各樣的火鍋也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到了我國北宋時代,一到冬天就有火鍋會出現在市場上。第三種說法是:據歷史史料記載,在唐朝末年,唐朝嶺南地區的人們會製作一種叫做「不乃羹」的羹湯,具體的製作方法是用羊肉、雞肉、鹿肉、豬肉和骨頭放在同一個鍋裡煮,煮出來的味道極其美味濃鬱,再放入蔥姜,用於調味,做法和現代的火鍋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由於那時候並不是一家人圍坐在爐子邊一起享用,而是和現在的冷鍋的吃法很是類似。再到清政府統治時期,火鍋不僅在民間十分盛行,而且還是一道連當時的皇帝都特別喜歡吃的宮廷菜,比如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就是火鍋的忠實粉絲加狂熱愛好者,他曾經數次遊歷江南,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準備火鍋,據史料記載他不僅自己喜歡火鍋,還多次舉辦火鍋宴。比如他在乾清宮大宴宗室,一次性辦了530桌火鍋。他還兩次舉辦千叟宴,邀請全國老者入宮赴宴,讓老人在繁文縟節之後,吃上了熱騰騰的美食。
到了現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民對於火鍋有著不同的吃法,川渝一帶的火鍋講究鮮香麻辣四個字,這種味道的火鍋適合巴蜀地區的人們,因為巴蜀地區常年下雨氣候比較潮溼,吃火鍋可以幫助當地人驅散潮溼,儘可能減少因氣候患上風溼病的可能。老北京的火鍋更是講究一個「涮」字與川渝地區的鮮香麻辣不同的是,老北京的火鍋更講究一個涮肉的本味。廣東的海鮮火鍋湯底平淡,口味更加平淡適合不能接受太高辣度的食客,更顯「細嫩清脆」濃香而清鮮。除此之外還有重慶火鍋、潮汕牛肉火鍋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
火鍋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在遠在千裡之外的異國他鄉也是大受歡迎,1338年日本室町時代,中國的傳統美食火鍋傳入日本,日本人稱中國火鍋為壽喜燒,並在日本引起了不小的潮流。
介紹完火鍋的「前世今生」是不是瞬間感覺手裡的火鍋更香了,其實不論遠古還是古代又或者是現代,不管遠古時代的石器器皿還是發展為古代的青銅器皿又或者是現在的各種錫、鋁、鐵、紙等器皿都代表了我國火鍋不斷創新發展,不斷俘獲一代又一代人的舌頭和味蕾,從遠古到現代歷經千年的發展驗證了火鍋經久不衰的特點。
一樣美食能流傳千年之久,靠的不是別的,一定是它獨有的魅力,和它獨一無二的味道,依靠它的魅力讓遠古的祖先生存下去,延續人類的火種,讓古代的王侯將相,平民百姓代代相傳,讓現代的華夏子孫們品嘗到火鍋這種獨一無二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