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的堤防、消波塊或潮間帶的礁石上經常能見到許多附著在上的生物。其中較常見的是遠看像螺貝類,近看像小火山的藤壺。藤壺其實是和蝦、蟹較接近的甲殼類動物,幼生時期在海水中浮遊,成體則附著在硬底質之上。幾乎所有的藤壺成體都不會移動,但附著在海龜身上的「龜甲藤壺」(C helonibia testudinaria)是個特別的例外。
小琉球海龜「藤壺姐」2017年10月,臺灣小琉球北側海域記錄到一隻身上長了許多藤壺的綠蠵龜。當時它非常害羞,無法輕易接近。同年11月它移動至小琉球西北側海域定居,漸漸接受潛水員靠近,因此才開始能記錄到它身上藤壺的影像。
從拍攝的影像中可看出,海龜身上總共附著了24顆龜甲藤壺,大部分都在海龜的背甲上,少數在四肢上,其中一顆最搶戲的在頭頂上。也因為頭頂上這顆藤壺,它成了當時許多潛水員熟知的大明星,還被取名為「藤壺姐」!
藤壺姐定居下來後,平常除了覓食之外,也可以見到它在海底的「清潔站」做清潔。只見它將身體靠著礁石或珊瑚,前後左右搖擺,嘗試將身上附著的藻類、藤壺刷乾淨。一直到2018年3月,經過了約四個月後,藤壺姐身上的藤壺數量從原本的24顆降至15顆,但頭頂上的那顆藤壺還在。
除了身上的藤壺減少外,藤壺姐身上的幾顆藤壺位置還改變了,甚至還有移動的軌跡,尤其是它頭頂最明顯的那顆。這顆藤壺從原本頭部上方靠近脖子的位置,移動到了頭部前方靠近額頭的位置。
藤壺為什麼要移動?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員茱莉亞.E.莫裡亞蒂(Julia E. Moriarty)於2008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也針對海龜身上會移動的龜甲藤壺做了調查。從2003至2006年,莫裡亞蒂在佛羅裡達州的博卡拉頓(Boca Raton)沿岸海域水深1至6公尺處,用水下攝影機記錄了三隻身上都附著龜甲藤壺的青年綠蠵龜個體。
其中兩隻海龜的背甲上都只有一顆藤壺,個別都有移動的記錄,第三隻海龜的背甲上有11顆藤壺,其中有八顆有移動。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的藤壺都是往海龜身體前端,也就是由靠近尾部往靠近頭部的方向移動。(壺姐身上藤壺移動的位置變化也是如此。)報告中指出,移動原因除了來自鄰近藤壺的相互推擠,還有另一個有趣的解釋。對於捕捉浮遊生物為食的龜甲藤壺來說,水流強的地方會有較多的覓食機會,所以最佳的附著點是在水流強的位置,但水流強不容易抓穩,所以如果有移動能力,就能在水流較緩處牢牢抓穩宿主,再慢慢移動到水流強的位置覓食。而海龜在遊動時,身體前端通常有較強的水流通過,因此,龜甲藤壺就有很好的理由往海龜身體的前端移動。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研究報告中也記錄了藤壺移動後的「足跡」。小琉球藤壺姐頭頂上藤壺移動後也留下了一道灰色的足跡,仔細看發現這道灰色的足跡是海龜頭上的鱗片凹陷了。
龜甲藤壺的移動速度有多快?研究中記錄了幾個月來藤壺的移動速度,平均每天的移動距離是0.27mm到1.4mm。雖然這樣子的移動距離以人類的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這在藤壺界已經算是「超跑」等級的速度了。
2018年5月,藤壺姐頭頂上的招牌藤壺不見了,只留下藤壺曾經待過的痕跡,而身上的所有藤壺也在同年11月都不見蹤影。這代表藤壺姐花費了大約一年的時間,終於將身上的藤壺都清乾淨了。看來海龜洗澡是一項考驗耐心的大工程呢!
參考文獻:
Julia E. Moriarty(2008)Marine Turtle Newsletter 119:1-4. Directional Locomotion in a Turtle Barnacle, Chelonibia testudinaria , on Green Turtles, Chelonia mydas .
轉載自:國家地理論壇
作者:蘇淮
編輯整理:More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
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刻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