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四川百家姓
彭構雲畫像
四川百家姓
品讀四川悠久歷史弘揚傳統姓氏文化
大彭國滅亡後,彭姓人紛紛遷離彭城,又在今四川閬中彭城鎮彭城壩和彭州、河南原陽、湖北房縣、甘肅慶陽分別建立了5個部族方國性質的大彭國,為彭姓人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留在中原的彭姓人,也繼續在商朝擔任重要職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彭姓人在先秦時期的活躍性,遠遠大於其他姓氏,這為後來彭姓人文治武功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彭姓人在遷徙發展上也跟隨大流,從北方輾轉遷徙到南方,從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一次又一次地轉移,帶動了一批又一批帶有「彭」字的州名、城鎮、鄉村出現。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彭姓人從唐朝到清末,一共出了425個進士,其中有10個文武狀元,唯一的武狀元是清朝後期四川雙流人彭陽春。在整個彭姓發展史上,四川彭姓人從來就沒沉默過,他們的奮鬥和拼搏,在彭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先秦時期四川彭姓人,建立了兩個大彭國
這一時期,彭姓人的活動區域,西起陝甘南部,西南直達四川中部,東南到浙江西部,東北到山東南部的廣闊地區,並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播遷。
大彭國被商王武丁滅亡後,彭人四散開去。留在彭城的,繼續為商王朝效力,有的還在商朝出任史官和卜官。甲骨文中多次出現彭的人名和地名,表明彭人在商朝仍發揮著影響力。
更多彭人遠走他鄉。一支彭人向東南遷徙,經歷陽(今安徽和縣),南渡長江進入江西彭蠡(今鄱陽湖)和贛江上遊的桃江一帶。一部分人融入到當地的山越人中,另一部分人從歷陽遷到浙江臨安東南的大滌山天柱峰下,還有一部分人遷移到今江西、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與閩越人雜居。
商末一支彭人向西遷到河南澠池的彭池,後西遷到陝西白水縣彭衙堡。一部分人與羌戎族的戲部族混合,形成彭戲族;另一部分人繼續西遷到隴西,在今甘肅慶陽定居下來,把當地叫做彭原。
另一支彭人撤到河南西部的魯山縣東南,周朝時成為申國國民,後來楚國討伐申國俘虜了不少彭人,包括彭仲爽在內的很多彭人又成為楚國的臣民。彭仲爽很有才幹,楚文王任命他為令尹(楚國最高官職,總攬軍政大權)。
彭仲爽先後協助楚文王滅掉申國和息國,並建議變滅國為縣,在原申國和息國分別設立申縣和息縣,成為中國史上最早提出設縣的人。因彭仲爽為楚國立下巨大功績,楚文王賜予他很多土地,他的後世子孫世代為楚國大夫。
秦滅六國後,把六國貴族大姓遷入關中,彭仲爽的一支後裔進入隴西,與此前遷徙到隴西的彭人結合發展,繁衍出著名的隴西彭氏。
四川彭姓研究者認為,因彭祖生在四川、死在四川,所以彭人中的一支王室貴族在大彭國滅亡後,輾轉翻越秦嶺後,回到四川祖源地,主要以今彭州、彭山一帶為中心繁衍生息。還有的彭人散居在閬中彭城、重慶的彭水等地居住。據說還有一支到了丹稜,使得如今丹稜的彭姓是第一大姓。
商末,周武王召集天下800諸侯,在盟津誓師,準備與紂王決戰。參加誓師大會和後來戰鬥的,還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其中的彭人來自哪裡?
當代史學家何光嶽認為,這支彭人出自隴西慶陽;有的覺得來自湖北谷城、房縣一帶;還有的說是來自四川彭縣(今彭州)和武陽(今彭山)。如今彭州城區內有「彭人擊鼓」雕塑,表現的就是彭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場景。
據學者考證,由彭人建立的大彭國,在全國有6個。除彭城的大彭國外,還有商朝時,住在今閬中彭城鎮彭城壩的彭人建立的大彭國,後來被巴子國滅亡。
第二個是在彭州居住的彭人建立的天彭國,以現在的彭州市新興、磁峰鎮為中心,疆土覆蓋廣漢、郫縣、都江堰部分地區。在彭州建立的天彭國,應該是閬中的彭人遷徙到彭州後,新建立的一個國家。
第三個是籛鏗第28世孫籛孚的後裔在河南原陽縣建立的大彭國,周赧王時期被滅;第四個是在湖北房縣建立的大彭國,公元前700年被楚國兼併;第五個在甘肅慶陽的彭人建立的大彭國。
秦漢時期彭越的後裔,衍出華陽和廣漢派
經過先秦時期漫長的遷徙發展和鋪墊,彭姓在秦漢時開始發力。這一時期的彭姓名人,主要出自北方彭姓。其中有山東昌邑人彭越,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會稽人彭修,孝義道德感撼敵手;河南淮陽人彭宣,位居三公;河南南陽人彭寵,協助劉秀中興漢室。
彭越,別號彭仲,秦末時聚兵起義,最初在魏地單幹,後歸順劉邦,出任魏國相國,被封為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彭越被封梁王。在劉邦殺異姓王的舉動中,被告發謀反,不僅自己被殺,還被誅滅三族,封國也被廢除。
據彭氏家譜記載,彭越被殺時,他的小妾懷孕了,僥倖逃脫,生下了彭容(綬榮)、彭寅(綬華),後來彭容承襲武烈侯。因彭越是山東昌邑人,他的子孫自稱為彭氏昌邑派。
彭越第九世孫彭閎,4個兒子每人都衍發出了新的派系。彭德衍發出華陽派,彭德的兒子彭倫,遷居到華陽(今成都華陽);彭彰衍發出宜春派,彭彰的兒子彭翼被封為宜春侯,宜春派是4個支派中最發達的一支;彭綱衍發出廣漢派,他遷居到四川廣漢,後代以三國時期的彭羕最為有名;彭絳衍發出毗陵派,他遷居到會稽郡毗陵(今江蘇常州),兒子彭修是個出了名的孝義人物,被記入《後漢書·獨行列傳》。
西漢末年,淮陽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彭宣,官至大司馬,被封為長平侯。王莽秉政專權,彭宣不想繼續與王莽共事,打報告請求辭職退休。因彭宣位居高官要職,品行操守高潔,成為許多彭氏家族信奉的始祖。
王莽當政時,南陽郡宛縣人彭寵投靠劉秀,在劉秀平定河北的過程中,徵集糧草支援劉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後來在身邊人的鼓動下,彭寵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造反!最後被家奴殺死,滿門宗族也被殺害。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南遷,彭姓中心向南轉移
由於戰亂及做官等原因,這一時期的北方彭姓人大舉南遷,彭姓人活動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今山東、陝西、甘肅、江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出現了彭姓人。
三國時,以西漢開國功臣彭越後裔廣漢派後人彭羕最為有名。彭羕身高八尺,相貌魁梧,一表人才,但他性格高傲,容易犯瞧不起的毛病。
彭羕最初在益州做文書工作,可能因為性格問題得罪了人,被人誣陷,益州牧劉璋以「髡鉗」(剃去頭髮和鬍鬚,戴上刑具)處罰他,把他貶為奴隸。這時,正好劉備要入川,彭羕投靠了劉備。
劉備平定成都後,提拔彭羕為治中(州巡察官的助理)從事。彭羕瞧不起人的毛病又犯了。這一切都被諸葛亮看在眼裡,多次私下給劉備說,彭羕這個人心大志高,不可重用。劉備於是對彭羕開始疏遠,調任他為江陽(今瀘州)太守。
彭羕心裡很不高興,跑去找馬超傾訴,口無遮攔地說:「您是外放官,我是內應,天下不會平定不了。」馬超把彭羕的話報告給了劉備,彭羕被抓了起來,後被處死,時年37歲。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不斷,「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加上北方旱災,使得北方大量彭姓人南遷逃難,彭姓的重心完全由北向南轉移。
南北朝時期,彭宣的第17世孫(又有18、19世孫的說法)彭樂,是個比較特別的人物。彭樂是安定(今河北永年縣)人,先後投靠多方勢力,後來在西魏政權安定下來,屢立戰功。
北齊政權建立後,彭樂任太尉,被封為陳留王。天保2年(551年),彭樂被人告發謀反而誅殺。唐睿宗景雲2年(711年),彭樂被平反,追諡為「文宣侯」。
除彭樂以外,南北朝時,彭姓人還出了很多載入正史的人物。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彭構雲世系,後裔佔彭姓近一半
唐朝是彭姓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以西漢彭越、彭宣和北朝彭樂為世系的彭姓人,在唐朝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影響如今彭姓分布格局的重要支系。
彭樂六世孫彭景直,景雲元年(710 年)考中狀元,是彭姓人中第一個考中文狀元的人,也是唐朝唯一的彭姓狀元,對開彭姓文風,具有積極的意義。
彭景直的兒子彭雲,字構雲、廷鑑,號徵君、夢鯉,飽讀詩書,他對陰陽圖緯之學、黃老道家之術最感興趣,在當時頗有聲名。因他3次被徵召去做官都推辭不就,時人送他「徵君」稱號。
安史之亂時,彭構雲舉家遷到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鄉合浦),成為江西彭姓始祖,拉開了彭姓稱盛於江西的大幕。彭構雲後裔分支繁多,大多分布在江西、湖南、四川、湖北、江蘇、廣東、福建等地,這幾個省份的彭姓人,約佔全國漢族彭姓人口的近一半。彭構雲被後世彭姓人奉為「中興之祖」。
彭構雲後裔彭玕,在彭姓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苦心經營吉州20多年,因南吳勢力進入江西抵抗失敗,投奔後梁政權的楚王馬殷,到了湖南郴州。
彭玕有11個兒子,都身居高位,27個孫子也都文武將才,彭玕家族成為當時的顯宦世家。彭玕子孫分布在江西吉安、永豐、吉水、峽江、安福、永新、泰和、分宜等地,後裔遷徙到湖南、福建、廣東等地。
彭玕的弟弟彭瑊,投奔馬殷後,以武力和私恩逐漸佔據今湘西一帶,取名溪州。彭瑊去世,兒子彭彥晞繼位。彭彥晞,字士愁(有的史籍寫作士然),是五代十國時溪州割據政權首領和湘西土司制度的締造者,也是彭姓土家族的始祖之一和土家族民間傳說中「彭公爵主」的歷史原型。
彭氏在湘西的割據政權從910年彭瑊任溪州刺史時算起,到1727年終止,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前後共存在了818年。
五代後蜀時期,華陽派彭氏後裔彭曉名噪巴蜀。彭曉是永康(今四川彭州)人,對煉丹術很有研究,是化學家、易學家、煉丹家、養生家。彭曉認為,人可以修煉成仙,年壽無限,提出了建立在陰陽理論基礎上的仙道、鬼道學說。著有《參同契·分章通義》9卷,對汞、鉛的化學性質和變化的認識結論,比較合乎實際並與現代科學解釋也較接近,是研究中國古代化學的重要著作。
宋元時期 彭大雅修重慶,後裔定居在大竹
宋朝時,全國彭姓人口大約有38萬人,排在全國姓氏人口第42位,彭姓人口最多的是江西,有14萬多人。其次是湖南和四川,四川當時有10多萬人。這一時期的彭姓人,人才濟濟,進士有91人,文狀元有3個(彭汝礪、彭路、彭義甫),四川彭姓名人也不少。
北宋彭姓第一個重要人物是彭延年,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彭構雲的第12世孫,彭玕第8世孫,歐陽修的遠房表弟。彭延年退休後,隱居到曾為官的潮州浦口村(今廣東揭陽市厚洋村)。彭延年名氣大,被奉為廣東彭姓始祖,後世以「彭城」作為堂號。
如今潮汕揭西等地及梅州市梅縣區、五華、大埔、興寧、豐順、蕉嶺、平遠,陸河,惠州、東莞、深圳等地,都有彭延年後裔。其中,遷居到豐順的人數最多,有「彭半縣」之稱。據不完全統計,彭延年子孫至今有200多萬人。
到了南宋,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彭龜年成為一代名臣。他歷經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三朝,為人忠誠直率,善惡分明,喜歡直言諍諫,朝野聞名。
宋朝的四川(在川)彭姓,名人眾多,有彭乘、彭大雅、元末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的明玉珍夫人彭氏(彭太后)等。
彭乘是益州華陽(今成都華陽)人,年少時以好學聞名鄉裡,是出了名的孝子。彭乘考中進士後,歷任漢陽軍判官、普州(今安嶽)知州、安州(今安縣)知州、工部郎中、翰林學士、群牧使等。
彭乘考中進士後不久,與一同考中進士的朋友到相國寺樓閣登高望遠,其他人都春風得意,只有彭乘獨自西望,悵然若失地說,父母年歲大了,自己不能因為貪圖榮華富貴而放棄侍奉父母的責任。
第二天,他請求組織批准他回家侍奉父母。過了一段時間,他被授職為漢陽軍判官,才不得不離開父母。後來,他又多次請假回家孝敬父母,得以到四川任職。從彭乘開始,川籍官員才有了回川為官的歷史,即所謂「蜀人得守鄉郡」。
彭乘後來辭官回家,喜歡搜集典籍,家中藏書上萬卷。他把藏書進行刊刻校正後對外發行,當時四川市面上出手的書籍,大多出自彭乘之首。
彭大雅是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彭構雲的第17世孫。嘉熙3年(1239年),蒙古軍襲擊四川,彭大雅受命出任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當時的重慶雖然有城牆,但都是泥牆,一旦發生戰事,不堪一擊。
彭大雅下令全城軍民大修城牆,用磚石替換泥土,並擴大了整個重慶城的規模,延伸到通遠門、臨江門一帶,形成如今的「古代重慶城」。當時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對彭大雅修城牆的舉動很不理解。
在修建重慶城牆時,彭大雅還叫各地選擇險要地點,修城築寨。他派都統甘閏在合川釣魚山上修築城堡,作為重慶的屏障。後來,釣魚城成為蒙古軍統帥蒙哥的折戟地。
淳祐元年(1241年),侍御史金淵彈劾彭大雅,說他在重慶大搞工程建設,貪汙腐敗,導致川人怨聲載道。其實,彭大雅並沒有貪汙,而是他的兒子在其中渾水摸魚,收受了他人錢財。宋理宗把彭大雅革職查辦,貶為平民,發配到江西贛州。彭大雅在憂憤和遺憾中,離開了人世。
彭大雅重建重慶城牆後,後來蒙古大軍南下時,在重慶遭遇敗仗,為南宋政權多存活了40多年。這時,大家才想起彭大雅當年所做的一切是多麼的正確。淳祐12年(1252年),宋理宗下詔為彭大雅平反,追贈諡號「忠烈」。川人為感激他的恩德,為他立廟祭祀。
彭大雅的玄孫彭均祥,明朝洪武年間,先後定居在鄰水縣石船裡老君山坎下龍洞溪、大竹縣四合鄉彭家壩,在四川留下了大竹彭氏的一個支派。
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玉珍入川後,至正23年(1363年),在重慶稱帝,建立大夏政權。明玉珍的夫人彭氏被立為皇后,兒子明昇被立為皇太子。3年後,明玉珍駕崩,明昇即位。因明昇才10歲,彭太后垂簾聽政。
洪武4年(1371年),朱元璋滅掉大夏國。明昇及彭太后在第二年被朱元璋送到高麗,得到高麗李氏王朝的友好禮遇。明昇被封為華蜀君,享受忠勳世祿。彭太后去世後,安葬在今朝鮮松都萬壽山肅陵,建有祠宇。如今,在韓國和朝鮮有明氏後裔4萬多人。
明清時期 湖廣填四川,彭構雲後裔人口多
明朝時,全國彭姓大約有50萬人,人口總量仍排在第42位。江西以近19萬人口繼續成為彭姓第一大省,湖南以6萬多人口排在第二位,四川因戰亂導致彭姓人口銳減,但仍以近3萬人口位列第三位。
洪武2年(1369年),朱元璋發起大規模移民運動。在北方發動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運動,在南方發動「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俗稱「兩填」移民運動。
彭構雲第26世孫彭文進、彭榮卿、彭榮祖等3兄弟,在洪武4年(1371年)從湖北麻城孝感帶著家人入川,彭文進一家落業在重慶;彭榮卿一家落籍在犍為縣三溪鋪,彭榮卿有7個兒子一個女兒,分衍出八大房,後世人才濟濟,成為犍為大族;彭榮祖一家落業在丹稜縣桑黃壩,後裔散居在峨眉、沐川、仁壽、樂山、眉山等地。
到了清朝,丹稜彭氏以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等人為代表,成為「彭氏一門六進士,文韜武略震京師」、還出了文舉人8個、武舉人13個、貢士22個的文武兼備的顯宦家族。
在洪武初年,住在湖北黃州的彭重二,帶著家人遷川落業在富順,後裔散居在隆昌、宜賓等處。萬曆45年(1617年),住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王騰鄉四十四都棋盤嶺的彭之經,遷到筠連縣連維新鎮和樂義鄉,如今後裔有1000多人。嘉靖後期,湖北麻城孝感的彭守達、彭守通帶著家人,遷居到犍為縣山頂一隻船羅城的彭家山落業,後繁衍成當地的望族。
明朝彭姓進士有146人,出了彭時、彭教兩個文狀元,都是江西人。
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彭姓人最為集中的江西、湖廣有近20%的彭姓人移民入川。其中,從湖北入川的彭姓人,主要來自黃州、麻城、孝感;從湖南入川的彭姓人,主要來自永州、零陵、祁陽、衡陽、麻陽、邵陽、定陽、來陽、清泉、郴縣、常守等地;從廣東入川的彭姓人,主要來自興寧、永安(今紫金)、海豐、豐順、新會、乳原、樂昌、化縣、和平等地。入川的彭姓人,大多是彭構雲後裔。
乾隆48年(1783年),湖南零陵縣的彭三遵帶著家人入川。途中,彭三遵病故。夫人高氏把彭三遵火化後裝在罐子裡,背著他的骨灰,帶著彭乘舉、彭乘章兩個兒子和媳婦繼續出發,落戶在南充萬家溝,如今後裔上千人。
彭延年六兒子彭鑑的第23世孫彭東旭,帶著夫人彭陳太、兒子彭文友夫婦和兩歲的孫子彭錦繡,在乾隆7年(1742年)從廣東永安縣入川。途中,彭東旭去世。彭陳太帶著全家跋山涉水兩年後,落業在犍為縣中渡口。28年後後,彭文友帶著全家遷到孝姑鎮百支溪西岸。彭文友的兩個兒子生了9個兒子,分衍出九大房,今已繁衍後裔1500多人。
據初步調查,彭延年的後裔,在乾隆年間從廣東遷川的有19支,其中遷居犍為縣的有7支,聚居在孝姑鎮的有5支。出自彭銳支系的有6支,彭鑑支系的有11支。
康熙3年(1665年)到雍正11年(1733年)的28年裡,彭構雲後裔中的彭魁五、彭元六後裔,共有24批次,先後從湖南祁陽、衡陽入川,落業在合川、安嶽、潼南、銅梁、宜賓、大足、安居、巴州等9個縣。
在明朝時遷徙入川的彭榮卿後裔八大房人,也在川內有了分衍發展。彭榮卿後裔中的彭可慶、彭可忠,在康熙年間遷居到沐川縣新繁鄉、炭庫鄉和犍為縣榨鼓鄉張家溝。彭榮卿第三房後裔、第六世孫彭佔魁,在清初帶著侄子彭騰龍,遷徙到雙流青槓壩(今雙流東升鎮青槓林村)。道光年間,雙流這支彭姓人培養出了四川唯一也是彭姓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頭等侍衛彭陽春。
彭陽春,又名世陽,道光30年(1850年)考中武進士,廷試時被點為第一名(武狀元),授職頭等侍衛。鹹豐6年(1856年),彭陽春被任命為雲南參將,但鹹豐帝仍把他留在身邊,「遙領外職。」
鹹豐11年(1861年),鹹豐帝駕崩,顧命大臣肅順等8人與慈禧爭權被殺,彭陽春被疑與肅順有瓜葛,遭革職永不錄用,回到家鄉。光緒中期,彭陽春復職,赴雲南任參將,幾年後病逝,葬在牧馬山曾家店附近(今屬雙流勝利鎮),人稱狀元墳。彭陽春有個兒子彭紹暄,但彭紹暄沒有子嗣,把同宗子弟彭識君過繼為子。彭識君生了兩個女兒,沒有子嗣。
清末時,雙流青槓林彭氏又出了一個名人彭芬,原名先芬。彭芬考中舉人後,被選拔到日本留學。回國後,派到安徽做候補知縣。彭芬不想做官,回到雙流創建新制學堂雙流高等小學堂、雙流中學堂。
此後,彭芬去了成都,進入四川諮議局,後當選為川漢鐵路總公司董事局董事主席。宣統3年(1911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彭芬力爭保路,與保路領導人蒲殿俊等「九君子」被趙爾豐逮捕,後被釋放。
辛亥革命後,彭芬提議由川漢鐵路股東會出資,修建保路死事紀念碑。紀念碑由彭芬與族弟彭光烈共同選址,最後決定建在少城公園(今成都人民公園)。
清朝時四川彭姓名人還有金堂(今青白江區城廂鎮)的彭家珍。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暗藏炸彈,炸死清朝重臣宗社黨良弼,彭家珍不幸被一彈片飛傷後腦犧牲。孫中山追贈他為陸軍大將軍,並參加了遷葬儀式。
彭姓人在清朝出了156個進士,4個文武狀元,除彭陽春外,還有彭定求、彭啟豐和彭浚3個文狀元。其中,彭定求、彭啟豐都是江蘇長洲(今蘇州吳中區)人,為祖孫關係。
此外,全國其他地方的彭姓名人也很多,如浙江海鹽的彭孫貽、彭孫遹堂兄弟,抗擊沙俄入侵的將領彭春,著名詩人彭兆蓀,湘軍首領彭玉麟等。本版稿件採寫華西都市報記者黃勇
/讀者互動/關注微信公眾號看更多姓氏文章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詳細報導了王、(鐵改)餘、蕭、潘、傅、劉、孔、廖、鄧、李、易、馮、白、羅、賀、謝、滕、方、吳、汪、楊、鄭、唐、周、曾、巫、蔣、嶽、張、徐、文、顏、許、趙、秦、黃姓等,正在報導彭姓。
讀者如想查看此前的報導,一是可通過華西都市報電子版(網址www.wccdaily.com.cn)查詢,二是訂閱微信公眾號「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報紙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報紙文章更詳盡、更豐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據報紙報導的進度陸續推送的,正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內容。讀者要想獲取某個姓氏的文章,只需發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發送「王」(不含引號)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鮮為人知的故事要與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對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來,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尋找在川宗親家族,歡迎撥打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028-96111,或發送郵件到zhoumoshenghuo@126.com。
/特别致謝/
本期彭姓的採訪和資料提供,得到四川彭祖文化研究會(籌)、彭山彭祖文化研究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