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彭譜是清初名進士彭炎廣竭力經手過目的,有名家多人做序。它記載或抄摘江西老譜,居然會串出一條上承彭祖,下接彭越的長線。因為彭越居住昌邑,後世由彭隆昌盛,遂稱為昌邑派。
秦末漢初的名將、漢開國功臣彭越是昌邑(今山東濟寧市金鄉縣西北)人。他被劉邦殘酷誅殺,夷三族。他的後代情況,一種說法是,彭越被殺,誅族無後。另一種說法,他留有一個小妾逃生,生下遺腹子。
在桐城彭譜裡,說彭越有兩個兒子傳世,彭容承襲武烈侯。還有接續不斷的世系。彭閎是彭越的直系後代。
昌邑派支系說,彭閎有四子:彭德任宣迪功郎(吉安《嚴溪彭譜》記彭宣子彭德,德子寵、字、容,容子修、閎),生子彭倫,遷往華陽(今四川成都市)。彭彰在宜春古籍(今江西),生子章彭翼。彭綱遷移廣漢(今四川),生子彭博。彭絳遷往會稽毗陵(今江蘇常州市),生子彭修、彭佑。
事實上,彭氏彭早在春秋楚國時期就向南方發展,彭仲以申國人被楚國俘虜,任職楚尹(宰相),最負盛名。彭氏因此在楚地成為望族,在南方留下後人。但以後名人似乎未見,家族已經式微。漢代彭氏人物再次向南方進軍,成為先秦之後至少是第二次緊要布的南移。它為彭氏人口在全國的廣泛分布打下了基石。從此,彭氏有四支新派:即華陽派、宜春派、廣漢派、會稽毗陵派。
華陽派
華陽派的人物有:彭乘,天性純孝,以好學稱名。舉中進士後,他棄官請求歸家養親。以後復出,累官至翰林學士。彭紹文遷襄武,彭允文遷福建崇安,都是彭乘後人。彭勉居住廬陵,和宜春派彭氏共同成為著名的江西支派。
宜春派
宜春派的代表人物有彭翼,在東漢獻帝時官居建平、長沙、北海三郡太守,封宜春侯。清代江西宜春牛氏塘彭氏宗譜講他:字極文,卒葬宜春臺下。根據《明一統志》載,他是宜春人。通志、府志都把他列入人物傳。但《豫章十代文獻略》、彭氏諸家譜序都認為自己是唐代彭構雲的後裔。
據此,宜春彭氏有漢唐兩支,最早應當溯源於彭翼。《袁州漢後七代略》所載相同。彭翼配喬氏,江東世族。漢封為長沙郡夫人。子三:賜恭,官議郎。賜敏,字惠甫,漢歷官太學博士,子一:季聰。賜忠,南郡太守。彭翼開拓了彭氏宜春派。安徽太湖彭氏尊奉他為始祖,自稱宜春彭氏,比只講是彭構雲之後更為久遠。
彭雲,幼力學,通陰陽圖緯。隱居不求聞達。唐玄宗遣使者以蒲輪召他進京,三召而行。任命他當官,他再三推辭。玄宗只好命令使者再送他回家。孫彭伉,貞元間舉中進士,歷官石泉縣令嶽州錄參,以能幹著稱。這裡,彭雲就是彭構雲,成為清晰的世系傳承。
廣漢派
廣漢派的人物有彭羕,《三國志》有本傳,但未講有無子孫。而據福建作邑彭譜,作邑彭氏是彭羕的直接後代。於是,又與太湖彭譜的說25法不一樣了。彭豐遷襄武。彭哲遷崇安。
會稽毗陵派
這支彭姓的彭修是孝友人物,吳縣縣令。彭樹義遷居廣德。彭樹德遷往南昌。
按照太湖彭譜記載,秦末有彭越,佐輔炎劉。彭越的系次不詳,原因在於呂后誹謗,將彭越夷三族。彭越的徐夫人以皇親得以免死,遺腹產下彭凌,隱居昌邑。這時母孀子弱,只求無事便已滿足,哪裡還有心思去過問系次?所以造成本支商周系次的斷失。到唐太宗詔命天下修輯譜牒,彭氏就以彭越為始,編排系次。
總之,到唐代,彭氏的世系已經溷亂,太湖彭譜將彭越和彭宣連成一系,直到彭構雲,只是通過收集材料,基本開列彭留下了一張漢唐間彭姓名人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