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地處江淮之間,有山有水,物產豐饒,特色產品也有不少,諸如大塘的粉絲、青草的香米、城區的豐糕,但如果要廣大桐城在外遊子選出一樣最能維繫鄉愁之物,則桐城水芹必然榜上有名,尤其是位於文昌居委會區域內的泗水橋水芹,更是老桐城人心心念念的那一口。
水芹屬於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四季青翠碧綠,桐城人美其名曰:「萬年青」,寓意美好。它不需施肥,具有獨特的清香,是極難得的自帶抗蟲屬性的優質蔬菜,且產量高,每年最多可收穫5茬,年畝產2萬斤左右。桐城人春、夏、秋三季,主要採摘其脆嫩的莖部食用,僅需一點油和鹽,下鍋大火猛炒,一盤清爽爽、香氣撲鼻的清炒水芹即成。
但是桐城人最愛吃的,還是每年冬季上市的這最後一茬。冬季的水芹菜,又稱「白栳」(栳,桐城方言,一般指植物的根部,如樹栳、花栳、菜栳等),此時的水芹莖白芽黃,鮮嫩香脆,回味甘甜,品質尤佳,民間操辦紅白喜事等重大宴席,一盤「喜菜」必不可少,而喜菜的主角就是白栳,配以香乾絲、紅蘿蔔絲、粉絲、青椒絲,均切成細條狀(本為細菜,細諧音喜,故謂喜菜),成菜紅白綠相間,清爽可口,回味無窮,桐城人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家鄉的這盤喜菜。
桐城境內能夠種植水芹的地方有很多,泗水橋水芹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代表,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細細探究:
一是水好。桐城古城設六門,為少見的龜形城池,泗水橋水芹田所在的地方正好位於烏龜的屁股處,當地老百姓傳說該地有股泉眼,一年四季汩汩流淌的是烏龜精氣所化之水。傳說固然不足信,但水芹田本為龍眠河舊河床,底為砂石,滲水常年不絕卻是事實。
水芹這種植物有個特性,要想它長得好,必須有一樣——長流水,就是水要保持流動狀態,曾經有外地種植戶高薪聘請文昌種植水芹的農戶去指導生產,結果同樣的方法水芹就是長不好,植株枯黃瘦弱,後來才知道,水質再好、田再肥沃,水不流動也沒用,而泗水橋水芹田的地勢,看似一往平疇,其實自北向南微微傾斜,龍眠河河床滲水在平靜的水面下暗暗流動,衝刷著水芹的根部,刺激著水芹的生長。
二是泥好。當地的菜農在種植實踐中發現,冬季埋入淤泥中的水芹,不僅不會腐爛,根部反而可以軟化,顏色由青綠色變為白色,也就是所說的白栳,這過程中,一層厚度適合的淤泥必不或缺。泗水橋水芹田的淤泥名為「香灰泥」,顧名思義就是說這層泥土鬆散,不板結,如果用手從水裡向上捧,如同香灰般的細泥很快從指縫中間漏下,淌到水中卻又凝聚成泥,實在是大自然賦予當地的一絕,正是這層獨特的香灰泥,才生產出了桐城水芹最佳的白栳。
許多桐城人都知道泗水橋芹菜的大名,但對於其名稱由來,還真少有人能說出個名堂。泗水橋,確有其橋。明清桐城城區內,有兩條水渠蜿蜒其中,既是古城的風景水也是居民的生活用水,靠西半部的名為「桐溪」,東半部的名為「洙泗」。
這個「洙泗」可是大有來頭,古時魯國首都曲阜,有兩條河流,一叫洙水,一叫泗水,洙水和泗水交匯處相傳即孔子的出生地,後來又成為孔子聚徒講學的場所和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後人就以「洙泗」作為儒家和儒家思想的代稱。
桐城的洙泗水,由城北入城,流經文廟(這應當也是洙泗水得名的由來),穿城而過,在城南出城的地方架有一座橋,此橋即名「泗水橋」。據當地百姓講,泗水橋一直到文革時才作為「四舊」被拆毀,雕有獅子的石柱等建築構件,被丟棄在文昌居委會一處名為「雙塘」的池塘內(現填為桐城市文昌苑小區地基),後不知所蹤。
城南種水芹,典出《詩經·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採其芹」「思樂泮水,薄採其藻」,以洙泗之水孕養的芹藻比喻有才學的士人,洙泗水匯集的地方自然文風昌盛,這可能也是文昌居委會、文昌街道的「文昌」二字得名之由來。
《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老天爺賜給桐城這一方絕佳水土,產生出了泗水橋水芹這一絕佳特產,我們有理由更有責任將其保護好、發揚好。留住泗水橋水芹,留住桐城人濃濃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