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崛起」為什麼是一種必然?終於有科學解釋了

2020-12-06 隔夜說動漫

在前段時間,B站對外公布了2019年的彈幕數據。全年共計發布了14億條彈幕,但其中出現最多的當屬「AWSL」這四個英文組合的短句---

這是一句衍生於「啊,我死了」中文首字母的彈幕梗,而它被B站用戶作用最多的場景當屬如下所示般的,能讓觀眾深覺可愛和幸福的畫面---

書記不是主角重要嗎?就憑這段魔性舞蹈,這位小姐姐早已成功出圈,成為了人氣凌駕於輝夜和白銀之上的明星角色了。

不過話說回來,為何「可愛」的內容能夠如此強烈的引起觀眾共鳴呢?以至於需要發明一句英文短句來傳遞內心的喜悅?

下面內容我將結合多部二次元作品以及現今科學界的認識來給大夥好好闡述其中的原由,好讓你們能夠知道「二次元崛起」其實冥冥中是存在必然的。

萌經濟的強大

在今年年中,我們迎來了一部備受爭議的漫改真人電影《大偵探皮卡丘》。

這作品改編自經典IP《精靈寶可夢》,而網友對它的爭議當屬皮卡丘三次元化後的「毛茸茸」形態,擔心會毀掉原作的萌樣,變得不再可愛了。

然而後來的結果告訴我們,毛茸茸的皮卡丘不僅沒有削弱半分萌感,甚至還借一段預告舞蹈俘獲了無數動漫迷的心,算是打響「寶可夢宇宙」進軍好萊塢的第一槍。

事實上華納影業之所以看中皮卡丘,就在於後者原本就屬全球吸金最強悍的IP(沒有之一),截止今天為止已然攫取超900億美金,遠甩包括迪士尼和hello kitty在內的眾多經典IP(當然,後兩者成功的關鍵也脫離不了「可愛」)。

那為何人們如此青睞「可愛」的東西呢?在今年年中我曾借央視主持人在節目中給出的如此理論作為解釋---「幼體滯留」

這是經由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提出的理論,描述了人類普遍具備對「生物幼體」青睞的本能情緒,而幼體的共性當屬可愛,所以人們也就自然會對天然具備可愛屬性的二次元作品予以追捧咯。

然而細想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如上解釋的不完美性:假如人類天生喜歡可愛的東西而二次元又是天然具備可愛屬性的,那為何二次元文化卻一直被視作為亞文化,直到最近幾年方才慢慢崛起呢?

這個問題讓我懊惱很久,直到最近看到美國著名科普雜誌《發現》於12月刊發布的關於「可愛」的研究論文的解讀後,我終於恍然大悟了---

社會博弈的必然

首先需要強調,康拉德教授的「幼體滯留」理論是準確無誤的,而這種現象在生物學的解釋為「讓幼體能夠得到更多的照顧,從而提升存活率」

也就是說存有這種品性的種群能夠更多的繁衍後代,從而久而久之便成為了烙印在基因深處的品性咯。

不過《發現》雜誌給出的最新研究發現,嬰兒的可愛峰值並非出生的那一剎那,而是年長6個月左右,彼時的他們初步萌生認知並進入到與外界接觸和反饋的階段,而他們的巔峰可愛值能夠給這個過程推波助瀾,讓他們得到父母的更多關愛。

為什麼會如此巧合?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社交機制」

在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一書中,我們知道了智人祖先之所以能夠消滅個體比自己強大的尼安德特人,並走上食物鏈頂端的原因就在於「共同想像」的機制。

很多物種都能夠通過語言來交談,但卻僅有智人能夠通過對某個虛構事物的信仰從而將數以百萬乃至千萬計的陌生人集結到一塊,從而形成摧枯拉朽的帝國軍團。

可以看到「虛構的想像」也只是過程,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當屬「聯結人與人」的力量強弱,而往細裡說,這其實就是一種社交能力。

那什麼才算得上是強大的社交能力呢?

首先你得是一個樂於和他人互動的人,而這個品性並非一蹴而就的,相當程度會與幼年時期的境遇有所關聯(這也是前文所述為何在嬰兒剛剛萌生認知能力並亟待和外界互動的時候會達到可愛巔峰值的原因)。

其次我們還必須讓集體具備凝聚感。在這份最新的研究中,實驗人員羅列了人類在觸碰可愛寵物時將會得到壓力緩解的功效以及渴望將這種愉悅感分享出去的衝動。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可愛的事物能夠誘導「催產素」的生成,同時也有實驗證明在辦公室馴養可愛的寵物有益於增加團體凝聚力的可能性。

從上述信息不難看到,「可愛」能夠在人類的早期階段確保基礎的交際能力的形成,也能夠成為讓團體變得更強大的存在。

而甭管在大自然的生態還是現代社會的商業環境中,弱肉強食的原則都是一直遵循的。誰能掌握更高超的社交能力,讓自家的團隊更具凝聚力,無疑便能在殘酷的商業競爭力生存下來,獲得更為優渥的資源和社會位置。

另外,依據研究發現,當一個社會進入了長久的繁榮安定時期後,那回歸到幼兒心態的人們就會日漸增多,這其中的原因在於繁榮安定的社會會催生出越來越多對「創意」的訴求,而生物的幼崽狀態則是最具探索性的,從而現代人類也就進入了「自我馴化」的階段,越來越多的既友好又可愛,並且對探索和想像充滿熱情的成人寶寶便出現了。

可以看到,人類對於可愛事物的喜好並非亙古如一的,這種情感雖說在遠古開始就植根到我們的基因深處,好讓人類繁衍的後代能夠有更高的存活概率。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頻次的增強(尤其步入網際網路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就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以及人們對於創意產業的渴求。

在這種社會博弈的必然下,最終也就促使了可愛產業的井噴,從而帶動了最近幾年二次元的飛速發展。

「可愛」對二次元的影響

二次元天生帶有可愛屬性這確實不假,這也是為何最近兩年時常能在微博熱搜看到動漫相關話題的原因。

但毫無疑問,在同一群「可愛」事物當中也是存在高低之別的。有的因為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黯然出局,而有的則利用用戶的心理完成了營收奇蹟。

比方說今年大賣的兩部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羅小黑戰記》---

從劇情設定來說他兩都可歸屬為熱血類目,但有意思的是,真正掀起輿論熱議的當屬哪吒和羅小黑的Q萌形象。

餃子和木頭導演並非創作不出美形角色(敖丙和解除封印後的哪吒就是代表了),但他們知道「萌娃娃」的樣子才是最具吸粉能力的,而對於一部投資不菲的創作來說也是最保本以及最可能引爆的創作套路(即便為了劇情需要而不得不將哪吒變喪變魔童了,但依舊給我們帶來了幼小時期的純真可愛的模樣)。

可以看到,這就是「可愛」對影視作品的反向塑造,即便這個世界存在所謂的「消費主義陷阱」(表示人們對購物的狂熱並非出於本能需求,而是商家通過廣告引發的),但對於目前的影視創作來說,依舊沒有哪一個商業組織能夠忤逆「可愛」這種寫在基因上的本能。

包括堪稱為全球娛樂帝國的迪士尼也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迪士尼當屬合家歡的代名詞,從它在上世紀初創立公司以來,其主營生產的動畫類目就沒有離開過全年齡段的宗旨。

我不知道是否是華特迪士尼先生在當年就頓悟到「可愛」對於人類的摧枯拉朽的誘惑力,總而言之迪士尼一路堅持在合家歡的道路上深耕,也摸索出了遠遠凌駕於他人的對於「可愛」理念的理解,從而創造了一輪又一輪的動畫票房奇蹟。

就拿11月底上映的《冰雪奇緣2》來說,這部作品本身在劇情,艾莎造型,場景設計上就足夠讓人刷起AWSL的讚嘆了。但迪士尼仍未就此罷休,在僅有的104分鐘時長中竟然抽調了大量戲份給「雪寶」來演繹純粹逗樂的劇情---

目的不難明了,而這一舉措除了成就雪寶的萌神形象之外,相信也成為了《冰雪2》能夠企及10億美金票房的關鍵推動力。

當然,相類似的行為我們在《長江七號》《捉妖記》《大聖歸來》乃至明年春節上映的《姜子牙》裡也能夠看到---

從劇情設定來說,這當屬青少年向的動漫,主角姜太公形象深沉,而他背負的天命和良心的衝突也無疑並不會為全年齡段討喜。

但為了調和可能在票房維度產生的損失,於是製作人便給神獸四不像設計了一個相對Q萌的形象,我相信春節也一定會引起不少的熱議呢。

相類似的例子我可以無窮盡的羅列下去(包括熊本熊和依靠販賣表情包年入數億美金的LINE社交軟體等),這系列商業產品都是在為了滿足「可愛」的人性本能下而催生出來的。

不過這並非壞事,相反對於二次元產業來說,原本天然的可愛屬性就代表著這個產業崛起的必然性,而如今二次元內部逐漸的「深度可愛化」又勢必會加劇二次元產業崛起的速率。

所以,對於部分曾予以動漫新番「不是賣萌就是賣萌」吐槽的小夥伴來說,你們就好好收斂上綱上線的批判態度吧。製作人只是迎合了最普適的人性,而他們的作為也是加速助推二次元從亞文化蛻變成為主流文化的關鍵動力呢。

好了,今天內容就到這裡,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你們的看法。

請收藏和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二次元動漫中必然會出現的五種設定,說沒見過的肯定是個假漫迷
    #如今二次元動漫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信大家平時在休息的時候都會選擇看番來打發無聊的時光吧。不過有一件事情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很多動漫裡面都有著許多十分相似的設定存在,而且毫不誇張的說這些設定在動漫中幾乎是必然會出現的,並不是說僅有那麼一兩部動漫中會出現這種設定,下面喵娘就帶大家一同來看看吧,這裡面肯定會有你特別熟悉的存在。
  • 為什麼會有白頭髮?科學解釋,原來是他們在作祟
    為什麼會有白頭髮?科學解釋,原來是他們在作祟!作為地球的一員,人類一直遵循生、老、病、死的原則。這是一條永恆的法則,沒有人能改變它。從出生到現在,每個人都要經歷少年、青年、老年,最後走向死亡。死亡是最後的結局。雖然很多人死前都很害怕,但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先發生哪一件事和意外。無論貧富,每個人都會有死亡的一天。
  • 從經濟學原理角度解釋為什麼UBER與滴滴必然合併?
    原標題:從經濟學原理角度解釋為什麼UBER與滴滴必然合併?   2014年剛入學清華讀MBA第一學期有門課Econ,是我最愛的課程,也是大學本科四年唯一愛上的課,這門課的final是一篇論文和Presentation,要求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下一些商業現象。
  • 歐洲人繼承了古希臘的科學和民主,為什麼直到15世紀末才崛起?
    正是因為繼承了古希臘的民主、科學和自由精神,繼承了羅馬的共和制和羅馬法,歐美才開創了世界近現代史上的輝煌成就。所以,歐美歷代文人墨客都對古希臘羅馬不吝讚美之詞。古希臘在歷史上總共輝煌了300多年,在公元前2世紀就被羅馬所滅。西羅馬在公元476年滅亡。
  • 2020年為什麼發生如此多的怪事?為什麼用科學無法解釋?
    科學是近幾百年人類引以為傲的人類文明成果,但是很多事情似乎科學都沒有能力解釋或者幫我們很快地解決。我們很難科學地解釋為什麼這麼多「怪事、大事」會頻繁地出現在同一年裡。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科學。客觀地說,在這個時候去質疑「科學」,這其實有點問題的。首先,我們其實應該先搞清楚:科學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可以解釋一切嗎?
  • 馬克思是對的,但二次元馬克思主義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作者是英國的左翼的文化批評理論家伊裡·伊格爾頓,他其實有更重要的作品,比如有一本書叫做《審美(美學)意識形態》,他批評的是文學界會有一種誤解,以為我們講的都是審美,都是良心,文學不是意識形態。但審美本身就是一種高級的意識形態,它要比那種枯燥的宣講式的意識形態高級,潛移默化,分外妖嬈。詩和遠方就不是意識形態嗎?雪域高原遊記就不是意識形態嗎?
  • 為什麼下雨天與睡覺更配呢,有科學解釋
    雨天好似更容易入睡,這是為什麼呢?對此科學家給出科學的解釋。雨聲進入腦海後,會產生一種α波,接近於人體睡眠時的狀態,所以會感到困意。此外雨聲很有規律,會產生一種10到20赫茲的聲音,科學命名為白噪音,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當空氣中水分子過多,就會產生低壓,該環境下氧氣含量較低,大腦缺氧會造成昏昏欲睡的感覺。
  • 喜歡二次元的明星有不少,他們是真喜歡,還是立「二次元」人設?
    汪東城我們都知道他很喜歡二次元,經常會COS一些動漫角色,偶爾也會出現在漫展當中,家裡收藏了不知道多少的手辦,真的是非常令人羨慕。之後大叔也認識了好幾位喜歡二次元的明星,比如尹正、黃子韜、周深等。但是大叔有時候會疑惑,這些明星真的是喜歡二次元嗎?還是說他們單純想立一個喜歡「二次元」的人設,其實根本就不喜歡二次元?為什麼大叔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 看完科普,感覺二次元被深深嘲諷了
    2019年,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代表「二次元」的話,那麼這個詞一定非「吶」莫屬了。如果各位小夥伴兒常上網的話, 那麼多多少少都會看到「吶」,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大家提到二次元,一定會有一大群人跟著刷「吶」,那麼這個「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咱們這次就一起來聊聊「吶」這個梗吧。
  • 意識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嗎?意識可能是一種「物質」
    來源:新浪科技意識的形成和形態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家迄今也很難從科學角度解釋它是如何從大腦膠狀組織中浮現出來,它是當今時代最大的科學挑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3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為什麼科學不能解釋意識呢?這是當前科學界的一個重大科學挑戰。
  • 阿宅所說的「二次元」是什麼?為什麼阿宅喜歡「二次元老婆」?
    如今,動漫已經不叫「動漫」,而叫做「二次元」,有朋友留言問題,什麼時候「動漫」變成了「二次元」,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來說一說。二次元就是「二維」的意思。當然,一些動畫、遊戲,都採用了三維模型的方式來呈現,因此嚴格來說,動畫和遊戲,都是並不能完全算是二維世界,但是,有一點就是,三維的遊戲也好,三維的動畫也好,並不能憑空造出,他們的設計稿,往往都是二維的。
  • 我們經常說起的「二次元文化」,到底是一種什麼文化?
    要聞 我們經常說起的「二次元文化」,到底是一種什麼文化?,符合日語所謂的「中二病」;所以,二次元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十六七歲的高中生,設定往往與現實世界有關聯又有區別,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藐視既有秩序。
  • 為什麼熱水比冷水結冰速度更快?科學在終於找到了原因
    這似乎與先入為主的觀念相反,即熱水比冷水凍結的速度更快,科學家一直無法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現在他們終於找了原因。事實是,在某些條件下,熱水比冷水結冰的速度快。1963年,一位名叫伊拉斯託·姆潘巴的坦尚尼亞學生首次發現了它。
  • 科學也解釋不了的一種草
    以前總是聽到或看到,說在非洲什麼地方或美洲什麼地方,反正很遠咱也到不了的很多地方,總有很多解釋不了的動植物生存,玄玄忽忽的。今天我就講一樁咱身邊的一種植物,很是神奇。它是一種草。你把它扯起來,剪去根部,再洗乾淨,切成一截一截的放兩天。然後再扔在見得著陽光雨露的土壤上,幾天之後。它就變成鮮活的很多株相同的植物。
  • 王立銘:靈魂出竅,科學上終於有了新解釋?
    在本期生命科學·巡山報告中,王立銘討論了新冠病毒真實的病死率到底是多少,以及關於靈魂出竅的新解釋。 讓別人替你運動,也能延緩衰老?正好在過去的這個月,一項重量級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來系統梳理一下新冠病毒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01、新冠病毒到底有多致命? 病死率,也就是患病人群會有多大比例死亡,是衡量一種疾病嚴重程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本身挺有誤導性的。
  • 《北歐神話》:為什麼北歐諸神走向死亡是一種必然?
    而北歐神話早在創世之初,就為諸神們定下了堅不可摧的觀念——有生必有死,諸神同樣要面臨死亡。為什麼北歐諸神免不了一死?為什麼「諸神之黃昏」是一種必然?在《北歐神話》這本書裡,作家、文學評論家茅盾先生指出了關鍵所在:北歐諸神是善與惡的混合體,是不完備的、非純種的,在諸神的身體裡埋藏著死的根源。
  • 你一直糾結的男女差異…終於有了科學解釋!
    如果你也想搞懂「為什麼兩口子吵架時,女人還在生氣,男人已經呼呼大睡?」、「為什么女人第六感無敵?」等問題,就跟著兔子先生從大腦影響行為的角度,看看金星人與火星人為啥差異辣磨大,而讀懂彼此的可能性辣磨小。收藏好,下次再爭論的時候,拿出來裝嗶——
  • 周易是怎麼解釋偶然和必然的?
    周易並沒有直接的對偶然性和必然性做出解釋,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做出的解釋。從河圖、洛書到八卦的出現,接著又是六十四重卦,這些是偶然還是必然呢?這些東西是中國所獨有的,如不過是伏羲靈光一閃做出了八卦,那將不會這些東西的存在,從這方面來看貌似是偶然的。
  • 你diss不diss二次元,風口都在那裡,未來是屬於 Z 世代的!
    作者:士多啤梨責編/主編:獨行的獵手IT桔子已獲得轉載授權3月28日晚,醞釀了很久上市的b站終於落地。有人歡喜就有人愁,同一天又傳出A站被阿里放棄,將被今日頭條接盤的消息。將兩條新聞放在一起對比,的確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