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斯坦福科學家發明新裝置:能同時利用太陽的熱量和外太空的...

2020-12-08 前瞻網

腦洞大!斯坦福科學家發明新裝置:能同時利用太陽的熱量和外太空的寒冷

 Winnie Lee • 2018-11-12 15:26:43 來源:前瞻網 E756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圖源:ScienceDaily)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首次證明,來自太陽的熱量和來自外太空的寒冷可以通過一個設備同時收集。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11月8日的期刊《焦耳》(Joule)上,該研究表明,太陽能和太空能源的採集設備不會爭奪土地空間,實際上還可以幫助彼此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可再生能源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化石燃料替代品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太陽能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能源之一。

但是,還有另一種強大的能源資源可以表現出相反的功能——外層空間。

「人們普遍認識到,太陽對於地球和人類來說是一個完美的天然熱源,「Zhen Chen說,他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曾任史丹福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在Shanhui Fan的組中,現在是中國東南大學教授。

「大自然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散熱器,這一點還沒有得到廣泛認識。」

物體以紅外輻射的形式放出熱量——一種人眼看不見的光。

這些輻射的大部分被大氣中的粒子反射回地球,但其中的一些會逃逸到太空中,使得在紅外範圍內釋放出足夠輻射的物體表面溫度低於其周圍環境的溫度。

輻射冷卻技術可以反射大量的紅外光,提供一種不排放溫室氣體的空調替代品。

它還可能有助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以降低太陽能電池溫度的方式——只要這兩種技術能和平共處在一個屋頂上。

Chen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種結合輻射冷卻和太陽能吸收技術的裝置。

該裝置由一個鍺太陽能吸收器組成,安裝在輻射冷卻器上,輻射冷卻器上有氮化矽、矽和鋁層,這些層被密封在真空中,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損失。

太陽能吸收器和大氣在8-13微米的中紅外範圍內都是透明的,這為輻射冷卻器的紅外輻射通過外層空間提供了通道。

團隊演示了這個組合設備,可以同時提供24度的太陽能加熱和29度的輻射冷卻,太陽能吸收器通過阻擋太陽熱量來提高輻射冷卻器的性能。

「在屋頂上,我們想像一個光伏電池可以提供電力,而輻射冷卻器可以在炎熱的夏天給房子降溫。」Chen說。

雖然這一技術看起來很有前途,但Chen教授認為,要將其推廣到商業用途,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雖然真空包裹裝置可以相對容易地放大,但硒化鋅製成的紅外線透明窗戶仍然太貴,太陽能吸收器和輻射冷卻器也可以用更便宜的高性能材料設計。

Chen認為,在太陽能吸收器的位置上測試光伏電池的使用也很重要——這一想法尚未得到證實。

但是,儘管有這些實際的挑戰,研究小組相信這項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的屋頂潛力比之前想像的還要大。

「我認為這項技術可能會徹底改變目前的太陽能電池技術。」 Chen說。

「如果我們的概念得到驗證和擴展,未來的太陽能電池將有兩種功能:發電和冷卻。」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今日Joule:科學家的魔法—從太陽和外太空同時獲取能源
    理論分析表明:利用太陽和地球分別作為熱源和熱沉驅動理想熱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355 W/m2,對應的效率為85%;利用地球和外太空分別作為熱源和熱沉驅動理想熱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48 W/m2,對應的效率為25%;利用地球和外太空分別作為熱源和熱沉驅動理想熱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403 W/m2,對應的效率為
  • 那些關於太陽能大開腦洞的發明
    那些關於太陽能大開腦洞的發明 2018-08-29 11:21 來源: 漢能商城 關於太陽能的黑科技上周,小編給大家細數了人類利用智慧,研發的太陽相關科技產品及建築
  • 為了給地球降溫,科學家打算把熱量排放到太空
    Andrew Masterson表示,輻射天空冷卻系統是能夠消除超額熱量、既高效又不會使周圍空氣升溫的方法。美國加利福尼亞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建立了一個冷卻模型,這個模型能夠降低一座位於沙漠氣候中的兩層樓房20%的室內溫度,且並不會消耗大量的電能和水。
  • 【E.N.】有這樣一位腦洞大開的科學家,想利用整個太陽的能源
    別著急,有這樣一位腦洞大開的科學家,他叫做弗裡曼·戴森,他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大家稱之為戴森球。了解戴森球之前,先讓我們認識一下卡爾達肖夫指數,卡爾達肖夫指數是一種用來量度文明的指標,1964年,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首先提出。Ⅰ級文明可以駕馭行星級別的能量,Ⅱ級文明可以駕馭恆星級別的能量,Ⅲ級文明可以駕馭星系級別的能量。
  • 地球為什麼能接收到太陽的熱量?
    外太空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真空,那麼,熱量如何在太空中傳遞呢?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簡單來說,熱量需要一種介質來進行傳遞嗎?如果確實需要,那麼,來自太陽的熱量如何穿過真空的太空到達地球的呢?答案很簡單:熱量是太陽釋放出的一種能量形式,通過輻射進行傳播,這就是為什麼地球能感受到太陽的熱量。
  • 新發明:利用太陽能可同時產生電和氫氣
    11月23日消息,據firstpost網站報導,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型裝置,可以利用太陽能廉價而有效的製造並儲存能量,不僅能供電子設備使用,還能為新能源汽車製造氫燃料。這種裝置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承擔得起氫燃料汽車的費用,因為它藉助鎳、鐵和鈷來產生氫氣,這些材料儲量豐富,而且比目前生產氫燃料所使用的鉑和其它貴重金屬要廉價得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位教授Richard Kaner稱:「氫氣是汽車的一種絕佳燃料,它是已知最清潔的能源,它廉價而且不會給空氣帶來汙染,只會形成水。」
  • 新型冷卻系統可將熱氣「發射」至外太空,最佳狀態下省70%的電能
    早在 2014 年的時候,一支斯坦福研究團隊就提議,可以通過天空把熱量排到外太空以達到製冷的目的。現在,這項研究又有了新進展,他們成功做出了這種新型節能製冷系統。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上周的《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
  • 比太陽能還牛!科學家發明夜間發電系統: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
    8月1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設計了一種離網、低成本的模塊化能源,可以在夜間高效發電。報導稱,雖然太陽能作為新能源具有很多好處,但是由於其依賴於陽光,在一些陽光不足的地區使用上將受到限制。因此,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夜間發電系統,不會受到地區的限制。
  • 比太陽能還牛!科學家發明夜間發電系統: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
    出處:快科技 作者:斌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設計了一種離網、低成本的模塊化能源,可以在夜間高效發電。報導稱,雖然太陽能作為新能源具有很多好處,但是由於其依賴於陽光,在一些陽光不足的地區使用上將受到限制。因此,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夜間發電系統,不會受到地區的限制。為了找到合適的替代方法,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將目光投向了輻射冷卻發電。
  • 利用夜空也能高效發電!23歲中國博士生創造「輻射冷卻」發電新紀錄,性能提升120倍
    ,論文的第一作者範鈴羚是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2018 年入學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今年 23 歲,師從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教授範汕洄,所在的研究小組涉及等離激元學、超材料、矽光子學、光伏、量子光學和計算電磁學等多項交叉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
  • 太陽輻射能使物種發生變異?科學家欲利用此法來製造地外生命
    因為科幻世界的事物能夠刺激人們的感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東西都可以在電影中得到體現。但是你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會變為事實,有時還會出現更可怕更糟糕的東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部詭異恐怖的科幻片。這部電影名為《火星異種》,是由日本人拍攝的。主要講述一些異想天開的科學家打算利用外星環境培育外星生物,然後再將之捕捉,進行研究。
  • 芬蘭科學家發明電子太陽風帆
    芬蘭科學家培卡·約荷南博士開發的電子太陽風帆,在短短兩年內就獲得了迅速發展,即將從發明走向應用。根據最新的研究進展,研究人員認為,電子太陽風帆推進系統有望給人類在整個太陽系內的太空研究和太空旅行帶來極大的影響。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最近,杭師大理學院物理師範專業081班的學生發明了一種新裝置,據說它可以自動調控家裡的採光效果,也可以給大型建築供電。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 科學家開發出「反太陽能」裝置,黑夜照樣能發電!
    人們爭論的核心問題源於風能和太陽能這兩種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可變的」。它們每天都會發生變化,是「不可人為調節的」。輻射冷卻:「反太陽能」裝置誕生然而,清潔能源技術的新突破可能會帶來希望。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的新型「反太陽能」裝置,能夠彌補太陽能的限制,在黑暗中發電,為人類所用。
  • 科普:外太空的溫度是多少?
    科普:外太空的溫度是多少?時間:2017-04-21 13:17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普:外太空的溫度是多少? 宇宙空間浩瀚無際,如果未來有機會造訪外太空,你需要裹上什麼?地球上最冷的城市是俄羅斯的雅庫茨克,全年平均氣溫約零下50攝氏度。
  •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明二維材料代替矽晶片來存儲數據
    二維材料代替矽晶片來存儲數據史丹福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通過在原子薄金屬層上相互滑動來存儲數據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將更多的數據裝入比矽晶片更小的空間,同時還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該研究由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副教授、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亞倫·林登伯格(Aaron Lindenberg)領導,它是當今計算機利用快閃記憶體晶片等矽基技術完成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存儲類型的重大升級。
  • 未來可以拿太陽能板做什麼?
    根據《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報導,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即剝即貼太陽能電池板,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板能提供和普通太陽能電池板一樣大小的電能,重要的是,該太陽能電池板不需要任何裝配,大大拓寬了太陽能技術的潛在應用範圍。
  • 利用奇異的卡西米爾效應在真空中傳遞熱量
    量子物理學再次顛覆了經典物理學常識:在真空空間中傳遞熱量本身——通常來說,這需要原子或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 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2017-09-07 中國科學報 晉楠 【字體:大 中 小】 找到降低空調系統的耗電量的方法能節約開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削弱建築對當地小氣候的影響。  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Aaswath Raman和同事打造了一個替代系統,利用天空吸收熱量,從而實現降溫,並且除了排氣系統需要能量外不再需要其他能源。他們的系統用特別設計的控制板,通過天空輻射冷卻機制直接向大氣層和外太空發射紅外線輻射。
  • 【TED演講】如何把外太空的低 溫轉變為可再生的資源 (附視頻解析+字幕)​
    在某些波長下, 尤其是在 8 和 13 微米之間的波長下, 我們的大氣相當於一個「傳輸窗口」。這個窗口允許某些熱量 以紅外光的形式上升, 或者說逃逸,同時帶走水池的熱量。並且它會逃逸到十分冷的地方。從上層大氣 到外太空的這段區域, 溫度可以低至 -270ºC, 或者 -454ºF。所以這一池水向天空釋放的熱量 比天空反射回來的熱量要多。因此, 這池水會冷卻到低於周圍的環境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