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chelsea
蔡依林像是在微博熱搜榜裡住下了。上周,她與小S在演唱會上的合作舞臺《Mr.Q》、《浪子回頭》刷爆了社交平臺。評論區裡諸如「好辣」、「slay全場」、「女王」的評價湧現,大眾驚異於一位40歲的唱跳藝人卻有著巔峰期時的狀態,而她的存在本身就已足夠有激勵作用和象徵意義。
女性需要自己的榜樣,不論是在表演上還是精神上。前段時間蔡依林關於40歲的演唱會發言就火上了熱搜,「40歲,feel damn good」。面對增長的年齡她顯得雲淡風輕、沒有迴避。或許偶像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平凡的大多數提供一種可能的生活範本,讓歌迷們在「做自己」這件事上收穫源源不斷的勇氣。而這種力量也正是經歷過人生起起伏伏之後、擁有一定閱歷的藝人才能帶來的感染力。
種種跡象也在表明,以蔡依林為代表的成熟女性藝人正佔據新的爆發點。大環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引發了女性題材內容的接連爆發,也激發了消費者對於新符號的渴望。觀眾不再只是偏見地追求「白幼瘦」的傳統審美,而是更為看重女藝人的獨立人格和示範效應。毋庸置疑,「她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全新的輿論場。
最優秀的一批女性音樂人已經率先邁出了步伐,引領著輿論的方向、推動著影響力的邊界。就像蔡依林說,「不用生活在任何的社會定義下,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己定義自己現在的樣子」,此刻,她們正在拿回屬於自己的主動權。
0140歲,被解放的「蔡依林」
在40歲這一年,蔡依林成為了被全網看見的新一代icon。這個曾經被「地才」之說嘲弄了好些年的流行歌手,蛻變成為一位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藝術家。最近幾乎每隔幾日,她的Ugly Beauty世界巡迴演唱會片段就會在微博熱搜榜上出現,舞臺狂野大膽、造型風格前衛,吸引了不少新粉絲入坑。
多個社交平臺的指數均顯示,在最近三個月內,「蔡依林」一詞的搜索及討論度在11月22日迎來了爆發,此後持續維持在高位。當天,她穿著誇張復古的紫銀色流蘇服裝、說著「40歲真的feel danm good」的視頻輕鬆獲得上萬轉發,在微博話題熱搜1位盤踞長達15小時。在百度指數的話題關注者用戶畫像中,截至11月29日,20-29歲高達49.74%、30-39歲達32.81%;而女性佔比為53.85%,高於全網分布的49.02%。這意味著蔡依林正在特定的中青年女性群體中收穫更高的流量。
而這一波出圈熱度也給蔡依林的新作品帶來助力、為職業帶來正向反哺。品牌合作曲《絕對夜不落》、獻唱電影《狼殿下》的原聲《我是誰》、《對立面》也都登上了熱搜榜,大幅拉動了作品和藝人曝光,助力了歌曲的宣發。
從當年靠著《看我72變》、《日不落》等歌曲大火的甜美偶像,到如今關注校園霸凌、網絡暴力等社會議題的音樂先鋒,進入不惑之年,蔡依林已經實現了藝術人格的蛻變。回想2001年,蔡依林還曾被陳珊妮和製作人林暐哲列為「十大最爛歌手之一」,陳珊妮不留情面地點評道,「如果要說有好歌喉未必能成為好歌星、做出好唱片,蔡依林正是個典型的例子」。
而今蔡依林也用堅持重新定義了自己。自打她建立了凌時差音樂公司之後,對於專輯藝術性的把控愈加純熟、在風格探索上持續有突破,《MUSE》、《呸》、《Ugly Beauty》這幾張專輯持續在進步。她是金曲獎歷史上首位三度獲得年度歌曲獎的音樂人,專輯《呸》更是拿下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和最佳單曲製作人獎三項大獎。
作為蔡依林演唱會上的嘉賓,今年37歲的女歌手田馥甄在採訪中描述得精準:「一場演唱會是展示著一個表演者的狀態,當時看完Ugly Beauty演唱會,整個演出無論聽覺、視覺、表演都好有完整性,看完全身暢爽。整場演出就像Jolin現在的狀態一樣,專業精準又有人味,性感又感性,可愛又可惡,內外兼具的完整。」
02乘風破浪的女性玩家
往年在演藝圈裡浮浮沉沉的「姐姐們」,正迎來乘風破浪的好時節。如今,隨著女性教育、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女性向市場的發展也被按下了加速鍵。在音樂行業,女性逐漸嶄露頭角,展示著自己日益強大的影響力。這些乘風破浪的女性藝人們不斷引爆著話題,同時也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大量同類追隨者,並享受著職業發展上的二次動力。
以蔡依林為例,出道二十餘年,她的職業不僅沒有滑坡,反而不斷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獨特標籤。堅毅、自律,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場與魅力,都化作了藝人人格的一部分,也為之塑造了一個擺脫桎梏、活出自我的形象。而粉絲也需要這類意志強大、人格完整的偶像作為燈塔,為動搖的內心帶來定力。
在行業金字塔頂尖的群體中,女性藝人更多地站在聚光燈下,享受著她們的榮耀時刻。在已經公開的2021年第63屆葛萊美獎提名中,Beyoncé以9項提名位列首位,Taylor Swift、Dua Lipa和Roddy Ricch則以6項提名並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入圍葛萊美獎最佳搖滾表演類別的,均為女性或是由女性領導的樂隊,取得歷史性的突破。
數據顯示,當前女性音樂人正在快速成長。《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提及女性創作者佔比,從2018年22.7%上升至2020年30.8%。以線上音樂平臺網易雲音樂為例,女性音樂人總數超5萬,由14%(2016年)升至26%(2020年),房東的貓、花粥、銀臨等耳熟能詳的女性創作者不斷為樂迷帶來驚喜。而在分類音樂中,女性音樂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常見,近期揭曉的2020年DJ Mag全球百大DJ排行榜顯示,女性DJ或製作人的人數有所增加。
而在近期異軍突起的短視頻平臺抖音上,女性創作者也有著活躍表現。相比男性用戶,女性更有公眾表演和自我展示的欲望,傾向於在視頻中使用自己的聲音作為視頻BGM。在女性創作的作品中,原聲無配樂的佔比接近40%,而男性僅為15%。這也加大了在流量時代下,通過算法推薦讓素人尤其是女性音樂人創作的歌曲出圈的可能性。
女性創作者的增長,對於內容生態的搭建無疑是意義非凡的,她們能夠更加敏銳地把握某個垂直群體的口味,並且生產出風格化的創意內容。與之對應的,龐大的女性用戶也在構建內容生態中佔據重要地位。大數據顯示,抖音平臺的男女用戶在音樂偏好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女性偏好舞曲、說唱、民謠,而男性則熱衷搖滾、說唱、舞曲,這也使得平臺歌曲的風格多變、均衡發展,得以塑造一個多元、繁榮的社區環境。
乘風破浪的女性玩家們正在掀起一場蝴蝶效應。從《乘風破浪的姐姐》開始,「女性群像」就不斷吸引著一線城市中青年女性,在25-40歲之間的用戶佔比超過五成。這些消費能力強、具有獨立意識的新群體也有著自己清晰的內容偏好。消費群體擴張引發了定製化女性內容的爆發,「她經濟」繁榮、品牌方獲得營銷紅利,從而形成正向循環。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今年就收割了一大批粉絲,讓藝人、平臺、品牌多方獲利。
當網民性別結構逐漸均衡化,女性用戶在線上平臺話題傳播中更加活躍,影音平臺活躍用戶女性佔比更高,這一連串疊加的因素也催生了一個龐大的新興市場。
03繁榮背後的另類危機
儘管頭部女性藝人崛起、女性音樂人佔比走高,但在繁榮背後,仍舊存在陰影。在音樂產業中,男女比例7:3這個數字仍然預示著極大的不平衡。在格萊美歷史上獲得獎項最多的前14位藝術家中,只有兩名是女性。手握9項格萊美大獎、美國最受歡迎的搖滾女藝人之一Sheryl Crow就曾呼籲,「在每個(葛萊美獎項)類別中多數都是男人的情況下,誰能激發年輕女孩拾起吉他和搖滾樂?」
從業者性別比例分化顯著,例如國內的女性電音製作人就少之又少。不僅是音樂人,技術人員、幕後工作者也遠未實現性別均衡。這與社會環境、文化產業供需關係等因素息息相關。事實上,產業中的發展無法剝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靈活辦公的企業文化尚未根植於職場文化中,而女性又面臨生育帶來的職場斷層、造成職業發展受阻,進入產業的第一步就面臨著極高的門檻,又談何發展和晉級。
即便有幸進入音樂職場,同工同酬的實現也不甚理想,頭部廠牌男女藝人收入懸殊。去年4月,英國音樂媒體Music Business Worldwide曾報導,英國主要唱片公司的男女職工平均薪酬差距高達29.6%,其中環球為29.1%、索尼為20.9%、華納為38.7%;而在三家公司中,平均只有31%的領導職位由女性擔任。Live Nation在英國的業務部門更是報告了46%的性別薪酬差距,宣告著赤裸裸的差別化待遇。
為何要大力扶持音樂行業的女性從業者?這不僅僅是個社會議題,更是一個商業問題。據麥肯錫研究發現,多元化的員工佔比能夠顯著提升公司的經營表現,這意味著引入更多女性能夠為公司帶來收益。
麥肯錫英國管理合伙人維維安亨特(Vivian Hunt)在《金融時報》採訪中援引一組數據:「性別多樣性每提高10%,公司的利潤就會增加2-4%。」性別多樣性排名靠前的四分之一公司,比本地同行獲得更好回報的可能性要高15%。實際的利益牽引,這或許比宏大的口號對企業而言更有直接吸引力。英國PRS音樂基金會發起「 Keychange 50/50」等活動,正試圖改善這樣的局面,以實現行業中的性別平衡。超過300家音樂公司承諾,到2022年將實現男女性別比例達到50:50。
值得慶幸的是,改變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
-全文完-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