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要做某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你是否會預知到它的結果如何?我想肯定會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對結果的預知。有些人覺得自己總是預感很準確,自己預感到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會發生,但是這種預感通常不會說出來,預感都存在於心中,等到結果出現的時候,哎呀,我早都預料到就是如此/和我預想的一樣完美。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判斷。預感存在嗎?我覺得其實是存在的,只不過不是對事件成功與否的預感,而是對自己能力強弱的預感,自己能力的強弱才是導致成功與否的關鍵。
就比如上司安排你去做一個很重要的會議,你就會提前把所需要的文件、材料、甚至是會議室的一些布置都準備好,自信滿滿,充分去發揮自己的優勢,覺得自己一定會做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到最好。當自己有這樣一個信念「我能做好」的時候,就會調動身體的所有機能去應對,這就是自我效能感強的人的表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呢,他會預想自己會搞砸這場會議,總有種預感好像哪會出問題。真的是會出問題嗎?其實這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不相信自己能夠安排好這個會議,當潛意識給了自己一個這樣「我不行」的信念的時候,身體會調動所有的負性能力,這也可以說是「自亂陣腳」,最後搞得一塌糊塗,真的應了自己的預感。
心理學家班杜拉將這種「預感」稱之為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一個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也就是說,當你覺得自己能做好,自己可以的時候,那麼你的所作所為將會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有意思的是,自我效能感並不能給一個人定性,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也就是說,當你在工作領域自我效能感很強的時候,說不定你在戀愛上面自我效能感低,你並不自信自己談戀愛像是你的工作一樣做的很好;在音樂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但是在運動方面很強啊;等等。同是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就會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
而無論是在哪種領域裡面,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想不想要做好,最重要的是對自己不要放棄,當自己放棄自己,別人真的毫無辦法,只要你相信你能,你就真的一定會成功。
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經歷了1000多次實驗才成功發明了電燈。(他曾對一位記者表示,"我沒有失敗1000次。電燈是在經過1000步後被發明出來的。")這樣的決心來自何處?在某些情況下,它就是天生的樂觀主義──類似於那種讓一些經歷過極度貧困、悲劇或者虐待的小孩得以毫髮無傷地生活下去的韌性。
催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