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相對於其他力萬有引力這麼小—理論物理史中懸而未決的難題

2020-12-05 天文在線

基本粒子和力的標準模型已經接近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完整的模型。每一種基本粒子都可以在實驗室中生成,並通過測量確定其特性。頑固分子——頂夸克和反夸克,微中子和反中微子,最後是希格斯玻色子,科學家逐漸一步步完成了對它們的測量。

特別是最後一個——希格斯粒子——它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很久:最後,我們可以自信地解釋這些基本粒子的性質!

圖片來源:西格爾,摘自他的新書《銀河系之外》。

這很好,但即使我們已經解答出了這部分的謎題,也並不意味著科學的終結。相反,還有一些重要的後續問題,我們總是可以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當談論起標準模型,我們仍然存有疑惑。對於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有一點特別突出:為了找到它,我想讓你們考慮一下標準模型的以下性質。

圖片來源當代物理教育項目。

一方面,弱作用力、電磁和強作用力的力都是相當重要的,它們取決於相互作用的能量和距離。

但萬有引力呢?並非如此。

如果你曾幸讀過麗莎·藍道爾寫的這本精彩的書,她寫了很多關於這個難題的東西,我認為這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等級問題。

圖片:粒子質量的標準模型粒子。

我們所能做的是取任意兩個基本粒子——任意質量的粒子和它們相互作用的任何力——然後發現引力實際上比宇宙中所有已知的力弱40個數量級。例如,即使它們不是基本粒子,把兩個質子放在一公尺遠的地方,它們之間的電磁斥力大約是萬有引力的10的40次方倍。或者把它寫出來,我們需要增加萬有引力的強度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從而使它的強度與其他已知的力相等。

我們無法僅僅「製造」一個重量是正常情況下10^20倍的質子;然而,這就是使兩個質子克服電磁力聚集在一起所需要的力。

相反,如果想讓上面的反應自發進行,則需要10^56個質子,才能使質子克服電磁排斥的現象發生。只有通過收集這麼多的粒子,在它們共同的重力作用下,才能實現克服電磁力把這些粒子聚集在一起。事實證明,10的56次方質子大約是一顆成功恆星的最小質量。

這是對我們宇宙運行方式的描述,但我們不明白這其中的原理。為什麼重力比其他所有的力都弱?為什麼「引力電荷」(即質量)比電荷或色荷,甚至比弱電荷弱得多?

這就是級列問題,在很多方面的類似問題都是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答案,但也不是完全一無所知。理論上講,我們對於解決方案有一些好的想法,並且有一個工具來幫助我們驗證這些可能性是否正確。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所

迄今為止,大型強子對撞機是有史以來開發的能量最高的粒子對撞機,它實現了在地球實驗室條件下產生大能量。它使科學家能夠收集大量數據,精確地重建碰撞點發生的情況。這包括創造從未見過的新粒子(如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的希格斯介子)、我們熟悉的老標準模型粒子(夸克、輕子和規範玻色子)。還可能產生標準模型之外的任何其他粒子。

有四種可行的方法來解決級列問題。好消息是,如果這些解決方案中的任何一個是大自然選擇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就可以找到它!(如果沒有,則需要繼續搜索新的解決辦法)

圖片來源:CMS合作,「希格斯玻色子雙光子衰變的觀測及其性質的測量」,(2014)。

除了三年前宣布發現的單個希格斯玻色子外,大型強子對撞機沒有再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不僅如此,也沒有令人信服的新候選粒子出現。)此外,發現的粒子與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完全一致;沒有顯著的統計結果有力地表明,在標準模型之外還觀察到了任何新的模型。對一個合成的希格斯粒子來說不是,對多個希格斯粒子來說不是,對非標準模型式的衰變來說不是,對任何這類的東西都不是。

但我們開始嘗試以更高的能量觀測,從只有一半的能量到13/14 電壓,試圖找出更多的能量。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準備探索的層次結構問題有哪些可能的、合理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漢堡的黛西。

1)。超對稱性,簡稱SUSY。超對稱性是一種特殊的對稱性,它會導致任何粒子的正常質量——這些粒子的質量足夠大足夠大,以至於重力的強度與其他力相當——被抵消,且能達到很高的精度。對稱性還意味著,標準模型中的每個粒子都有一個超粒子夥伴,並且(未顯示)有5個希格斯粒子(為什麼會有5個希格斯粒子)和5個希格斯超級夥伴。如果這種對稱性存在,那麼它一定是被打破了。否則超伴星的質量就會和正常粒子的質量完全一樣,我們早就發現它們了。

如果SUSY要以適當的規模存在以解決等級問題,LHC一旦達到14 TeV的全部能量,我們就應該至少找到一個超級伴侶,以及至少第二個希格斯粒子。否則,超級合作夥伴的存在將會產生另一個令人困惑的等級問題,一個沒有好的解決方案的問題。(對於那些想知道的人來說,SUSY粒子在所有能量下的缺失將足以使弦理論失效,因為超對稱性是包含粒子標準模型的弦理論的一個必要條件。)

這是第一個可能解決層級問題的方法,目前還沒有證據支持它。

圖片來源:安徒生等人(2011),關於LHC發現彩色顆粒的第一份黑色報告。

2.)技彩力,Technicolor。這不是20世紀50年代的卡通;技彩力是一個術語,指那些需要新的規範相互作用的物理學理論,以及那些既沒有希格斯粒子,也沒有不穩定/不可觀測(即不存在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的理論。如果技彩力是正確的,它還需要大量有趣的可觀測粒子。雖然這在原則上可能是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但這一發現的希格斯介子在合適的能量下似乎是一個基本的、自旋為0的標量,似乎使這個層次結構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無效。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如果希格斯玻色子被證明不是一個基本粒子,而是一個由其他更基本的粒子組成的複合粒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即將以13/14 TeV的增強型能量進行全面運行,這應該足以讓我們一探究竟。

還有另外兩種可能性,其中一種更有希望,這兩種都涉及到額外維度。

3.)扭曲的額外維度。這個理論由前面提到的麗莎·藍道爾和拉曼·桑卓姆提出,他們認為與在三維宇宙不同,在另一個維度引力和其他力一樣強大。在一個與三維宇宙不同的維度中,它與我們自己的宇宙在第四維度的距離只有10^(31)米。(或者,如上圖所示,在第五維度中,一旦包含了時間。)這很有趣,因為它是穩定的且可以提供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在一開始膨脹得如此之快(扭曲的時空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它比較令人信服。

它還應該包括一組額外的粒子;不是超對稱粒子,而是卡魯扎-克萊因粒子,這是額外維度導致的直接結果。值得注意的是,一項太空實驗顯示,可能存在一個能量約為600 GeV的卡魯扎-克萊因粒子,相當於希格斯粒子質量的5倍。儘管我們目前的對撞機還無法探測到這些能量,但新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應該能夠創造出足夠多的能量來探測它們的存在。

圖片:來自高級薄電離量熱計(ATIC)。

然而,這個新粒子也不是一定就會存在,因為這個信號只有在預期背景下才能觀察到。儘管如此,在LHC最終達到滿負荷運轉時,我們仍有必要記住這一點;幾乎任何質量低於1000 GeV的新粒子都應該在這臺機器的範圍內。

圖片來源:卡洛琳·克萊德(2004),摘自她在大學間高能研究所的一次演講。

4.)大的額外維度。維度不僅可以發生扭曲,也有可能發生擴大,大的超過扭曲,在規模上是10^(31)米。這個巨大的額外維度大約是毫米大小,這意味著新的粒子將開始在LHC能夠探測的範圍內出現。同樣,會有新的卡魯扎-克萊因粒子,這也可能是解決等級問題的一個辦法。

但是這個模型的會導致的額外結果是,重力會在1毫米以下的距離從根本上偏離牛頓定律,這是很難測試的。然而,現代的實驗設備已足以應付這種挑戰。

圖片來源:cnrs.fr低溫氦湍流和流體動力學活動。

微小的、過冷的懸臂梁上裝載著壓電晶體(當它們的形狀改變/被扭曲時釋放電能的晶體),只有幾微米的間隔就才可以製造出來它們,如上圖所示。這項新技術允許我們設置限制,如果有「大的」額外維度,它們將小於5-10微米。換句話說,正如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精確到比一毫米小得多的尺度下重力才是正確的。所以如果有更大的額外維度,它們的能量是LHC無法達到的,也就是說它們不能解決等級問題。

當然,也可能存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結構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個不會出現在我們目前的碰撞機中,或者可能根本沒有辦法實現的解決方案;這可能只是自然的方式,可能沒有任何解釋。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嘗試,科學就永遠不會進步。這就是探索的意義:推動對宇宙的認識向前發展。和往常一樣,由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運行II已經開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除了已經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之外,還會發現什麼。

作者: startswithaban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理論物理中最大的懸而未決的難題:為什麼萬有引力是這麼小?
    一方面,弱作用力、電磁和強作用力的力都是相當重要的,它們取決於相互作用的能量和距離。 但萬有引力呢?並非如此。 如果你曾幸讀過麗莎·藍道爾寫的這本精彩的書,她寫了很多關於這個難題的東西,我認為這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等級問題。
  • 宇宙四力「大一統」?萬有引力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這些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看起來習以為常,但仔細思考卻又覺得奇奇怪怪的現象,全都是歸因於一個名叫「萬有引力」的東西。它只能說明我們地球和蘋果之間相互吸引,地球吸引著蘋果,根據力的相互性,蘋果也吸引著地球。卻沒法證明蘋果和蘋果之間,或其他物體之間也能夠相互吸引。牛頓他到底是怎麼得出這個萬有引力定律的呢?牛頓在當時提出的可能只是一個自己的一個猜測,並沒有通過實驗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
  • 假設的力:萬有引力子虛烏有,根本就不存在(中)
    但是,這些由宇宙爆炸過程中產生的慣性漩渦引力,只是極端的個例,就像地球大氣環境下的旋風和颶風。並非宇宙空間普遍現象,在廣闊空間中,更多的是因大爆炸引起的能量擴張,也就是斥力。星系中的引力,可能佔只到宇宙整個力的1%不到,99%以上都是斥力。其二,因為引力是宇宙大爆炸 慣性作用產生的力,慣性力在物理學上稱為假設的力,也就是並非原生的基本力。
  • 萬有引力和引力有什麼不同?四種基本性質力中電磁力最多
    從高中物理開篇,我們都聽過四大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今天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常見的這種力。一、電磁力平時最常見的彈力,是四大基本力中的電磁力的宏觀表現。本質是接觸面之間大量分子在外力做功下偏離電磁場基態,電磁場被激發而儲存的額外能量就是彈性勢能。相鄰原子或分子之間作用力也屬於電磁力。
  • 宇宙存在的規則——萬有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四種基本力
    需要注意的是,萬有引力是引力,不是斥力,而且該力與物體速度大小沒有關係。其他力則可能與物體速度存在一定關係。萬有引力的來源是什麼呢?是兩個物體的質量產生的。牛頓第一次實現了天上的力與地球上的統一,首次實現了力的大統一,奠定了其在科學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 最基礎的宇宙難題!牛頓的最後心願!萬有引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最基礎的宇宙難題!牛頓的最後心願!萬有引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萬有引力定律是解釋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萬有引力定律。在深度上,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引力場存在於宇宙中,以及物質和能量如何產生引力場。它似乎是宇宙和物質世界存在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許多基本問題尚未得到解答,至少目前還沒有答案。
  • 萬有引力大一統理論
    萬有引力是任意兩個物體或兩個粒子間的與其質量乘積相關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簡稱引力。在粒子物理學中則稱引力和強力、弱力、電磁力合稱種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種,兩個質子間的萬有引力只有它們間的電磁力的1/10 ,質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個不強的電場1000伏/米的電磁力的1/10。因此研究粒子間的作用或粒子在電子顯微鏡和加速器中運動時,都不考慮萬有引力的作用 。
  • 物理史上最糟糕的理論預測
    事實上,這個宇宙學常數的觀測值和理論預測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被廣泛認為是物理史上最糟糕的預測,愛因斯坦也為之感嘆!在當前的標準宇宙學模型中,稱為Λcdm(Lambda CDM),宇宙學常數可以與暗能量互換。天文學家甚至基於對遙遠超新星的觀測和宇宙微波背景中的波動來估計宇宙學常數值。雖然這個數值小得離譜(大約每平方米10^-52),但在宇宙的尺度上,其重要性足以解釋空間加速膨脹的原因。
  • 物理史上最糟糕的理論預測
    物理學中有一個基本問題,一個被稱為宇宙學常數的數,連接了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宏觀世界,但兩種理論都不能就其數值達成一致。事實上,這個宇宙學常數的觀測值和理論預測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被廣泛認為是物理史上最糟糕的預測,愛因斯坦也為之感嘆!
  • 根據萬有引力,宇宙會因為引力而塌縮,為何卻在加速擴張?
    而當時解釋地球上物體下落和上升的理論還是古希臘時期提出的古元素說,人們認為地球上的萬物是由水、火、氣、土這四種元素組成的,而重的元素會下降,輕的元素就會上升,雖然這樣的說法解釋了地球上的所有現象,但是無法解釋天上的太陽、月亮以及恆星為何會漂浮在天空中,而且這些天體為何還在天空中做規律性的運動。
  • 藏文科普 | 萬有引力的「力」不是真正的力?
    提起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全稱萬有引力定律,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它的提出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既解釋了之前無法解釋的很多物理現象,又打開了很多未知領域的大門。雖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釋了地面上物體所受的重力、海洋的
  • 藏文科普|萬有引力的「力」不是真正的力?
    撰文 / 徐海 楚婉苓 楊敏 公明提起萬有引力,人們總會想起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萬有引力全稱萬有引力定律,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它的提出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既解釋了之前無法解釋的很多物理現象,又打開了很多未知領域的大門。雖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釋了地面上物體所受的重力、海洋的潮汐和行星與天體的運動,把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但讓牛頓感到遺憾的是,他一直沒能解釋清楚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引力。
  • 引力原來不是「力」,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早已被愛因斯坦相對論推翻
    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徹底推翻了萬有引力定律,他認為引力並不是一種力,而是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加速靠近的趨勢,其來源於物體自身質量對於時空的彎曲。並且愛因斯坦運用廣義相對論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這一困擾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問題,之前一直被認為是由於有未被發現的小行星引起的。但是在愛因斯坦的太陽引力場方程中,這一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
  • 宇宙中的行星為何不會下沉?因為萬有引力,因為有固定的運行軌道
    宇宙中並沒有方向的概念,行星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也不會存在下沉的概念,並在自己的固定軌道上運行。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地球之外宇宙的探索也不斷地深入。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做著公轉運動。而月亮也作為地球的一顆衛星,也圍繞著地球做著公轉。
  • 萬有引力是皇帝的新裝嗎?
    數學上意義與物理實在面對萊布尼茨等反對者的挑戰,牛頓也承認引力的原因迄今未知,萬有引力不是一種物理的力,而是一種數學的力。既然萬有引力能夠統一的解釋地球上的物體落體運動和天空中星體的圓周運動,並且運算結果前所未有的精確,萊布尼茨們為什麼對萬有引力的機理上解釋窮追不捨呢?
  • 為何說萬有引力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力,沒有它,世界將是一盤散沙
    2021-01-11 10:41:07 來源: Clare 舉報   科學家認為,萬有引力是世界上最為神秘的力
  • 為什麼星球能夠「漂浮」在太空中?是因為萬有引力?答案並沒那麼簡單
    不過,亞里斯多德的這套理論,結合著他的地心說理論,在當時其實已經完全夠用了。 後來,一直到牛頓時期,這種局面才得以改變。牛頓發現,萬物之間都存在著彼此吸引的吸引力。牛頓認為我們知道,「東西往地面上掉」和「天體的運動」其實都遵循著同一個物理學規律,這相對於亞里斯多德學說已經是一個極其巨大的進步了。
  • 萬有引力的特立獨行——物理大一統的障礙
    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解釋,本質上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描述而已,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用範圍之分——牛頓力學的描述形式簡單,但只在弱引力場中生效,廣義相對論的描述比較複雜,適用於所有場合。可以這麼說,一般的引力問題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少數疑難雜症用廣義相對論解決。
  • 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就已問世,為何直到1798年才測出地球質量?
    168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被提出,它揭示了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可以用明確的數學公式表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距離的關係,至此人們終於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引力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影響機制。
  • 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如何提出的?帶你走進經典原理背後的故事
    牛頓是如何推導萬有引力定律的?根據一個著名的軼事,當牛頓又老又有名的時候,有人問他是如何想到萬有引力定律的,他的回答是,「通過不斷地思考它。」但克卜勒首先必須依據尼科勞斯·哥白尼的宇宙觀,(即地球以與其他行星相同的方式圍繞太陽運行),來重新解釋布拉赫的觀測。因此,牛頓是根據布拉赫的天文觀測工作的,是根據哥白尼的日心系統重新解釋的,並以克卜勒三定律的形式總結的。當時,牛頓並不是唯一一個急於用引力動力學理論解釋克卜勒運動學定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