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中最大的懸而未決的難題:為什麼萬有引力是這麼小?

2020-08-10 天文在線

基本粒子和力的標準模型已經接近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完整的模型。每一種基本粒子都可以在實驗室中生成,並通過測量確定其特性。頑固分子——頂夸克和反夸克,微中子和反中微子,最後是希格斯玻色子,科學家逐漸一步步完成了對它們的測量。

特別是最後一個——希格斯粒子——它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很久:最後,我們可以自信地解釋這些基本粒子的性質!

圖片來源:E. 西格爾,摘自他的新書《銀河系之外》。

這很好,但即使我們已經解答出了這部分的謎題,也並不意味著科學的終結。相反,還有一些重要的後續問題,我們總是可以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當談論起標準模型,我們仍然存有疑惑。對於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有一點特別突出:為了找到它,我想讓你們考慮一下標準模型的以下性質。

圖片來源:NSF, DOE, LBNL,和當代物理教育項目(CPEP)。

一方面,弱作用力、電磁和強作用力的力都是相當重要的,它們取決於相互作用的能量和距離。

但萬有引力呢?並非如此。

如果你曾幸讀過麗莎·藍道爾寫的這本精彩的書,她寫了很多關於這個難題的東西,我認為這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等級問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共用用戶Zhitelew,粒子質量的標準模型粒子。

我們所能做的是取任意兩個基本粒子——任意質量的粒子和它們相互作用的任何力——然後發現引力實際上比宇宙中所有已知的力弱40個數量級。例如,即使它們不是基本粒子,把兩個質子放在一公尺遠的地方,它們之間的電磁斥力大約是萬有引力的10的40次方倍。或者把它寫出來,我們需要增加萬有引力的強度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從而使它的強度與其他已知的力相等。

我們無法僅僅「製造」一個重量是正常情況下10^20倍的質子;然而,這就是使兩個質子克服電磁力聚集在一起所需要的力。

圖片來源:維基媒體共享用戶韋倫。

相反,如果想讓上面的反應自發進行,則需要10^56個質子,才能使質子克服電磁排斥的現象發生。只有通過收集這麼多的粒子,在它們共同的重力作用下,才能實現克服電磁力把這些粒子聚集在一起。事實證明,10的56次方質子大約是一顆成功恆星的最小質量。

這是對我們宇宙運行方式的描述,但我們不明白這其中的原理。為什麼重力比其他所有的力都弱?為什麼「引力電荷」(即質量)比電荷或色荷,甚至比弱電荷弱得多?

這就是級列問題,在很多方面的類似問題都是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答案,但也不是完全一無所知。理論上講,我們對於解決方案有一些好的想法,並且有一個工具來幫助我們驗證這些可能性是否正確。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所

迄今為止,大型強子對撞機是有史以來開發的能量最高的粒子對撞機,它實現了在地球實驗室條件下產生大能量。它使科學家能夠收集大量數據,精確地重建碰撞點發生的情況。這包括創造從未見過的新粒子(如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的希格斯介子)、我們熟悉的老標準模型粒子(夸克、輕子和規範玻色子)。還可能產生標準模型之外的任何其他粒子。

有四種可行的方法來解決級列問題。好消息是,如果這些解決方案中的任何一個是大自然選擇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就可以找到它!(如果沒有,則需要繼續搜索新的解決辦法)

圖片來源:CMS合作,「希格斯玻色子雙光子衰變的觀測及其性質的測量」,(2014)。

除了三年前宣布發現的單個希格斯玻色子外,大型強子對撞機沒有再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不僅如此,也沒有令人信服的新候選粒子出現。)此外,發現的粒子與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完全一致;沒有顯著的統計結果有力地表明,在標準模型之外還觀察到了任何新的模型。對一個合成的希格斯粒子來說不是,對多個希格斯粒子來說不是,對非標準模型式的衰變來說不是,對任何這類的東西都不是。

但我們開始嘗試以更高的能量觀測,從只有一半的能量到13/14 電壓,試圖找出更多的能量。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準備探索的層次結構問題有哪些可能的、合理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漢堡的黛西。

1)。超對稱性,簡稱SUSY。超對稱性是一種特殊的對稱性,它會導致任何粒子的正常質量——這些粒子的質量足夠大足夠大,以至於重力的強度與其他力相當——被抵消,且能達到很高的精度。對稱性還意味著,標準模型中的每個粒子都有一個超粒子夥伴,並且(未顯示)有5個希格斯粒子(為什麼會有5個希格斯粒子)和5個希格斯超級夥伴。如果這種對稱性存在,那麼它一定是被打破了。否則超伴星的質量就會和正常粒子的質量完全一樣,我們早就發現它們了。

如果SUSY要以適當的規模存在以解決等級問題,LHC一旦達到14 TeV的全部能量,我們就應該至少找到一個超級伴侶,以及至少第二個希格斯粒子。否則,超級合作夥伴的存在將會產生另一個令人困惑的等級問題,一個沒有好的解決方案的問題。(對於那些想知道的人來說,SUSY粒子在所有能量下的缺失將足以使弦理論失效,因為超對稱性是包含粒子標準模型的弦理論的一個必要條件。)

這是第一個可能解決層級問題的方法,目前還沒有證據支持它。

圖片來源:J.R. 安徒生等人(2011),關於LHC發現彩色顆粒的第一份黑色報告。

2.)技彩力,Technicolor。這不是20世紀50年代的卡通;技彩力是一個術語,指那些需要新的規範相互作用的物理學理論,以及那些既沒有希格斯粒子,也沒有不穩定/不可觀測(即不存在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的理論。如果技彩力是正確的,它還需要大量有趣的可觀測粒子。雖然這在原則上可能是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但這一發現的希格斯介子在合適的能量下似乎是一個基本的、自旋為0的標量,似乎使這個層次結構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無效。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如果希格斯玻色子被證明不是一個基本粒子,而是一個由其他更基本的粒子組成的複合粒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即將以13/14 TeV的增強型能量進行全面運行,這應該足以讓我們一探究竟。

還有另外兩種可能性,其中一種更有希望,這兩種都涉及到額外維度。

圖片來源:Flip Tanedo。

3.)扭曲的額外維度。這個理論由前面提到的麗莎·藍道爾和拉曼·桑卓姆提出,他們認為與在三維宇宙不同,在另一個維度引力和其他力一樣強大。在一個與三維宇宙不同的維度中,它與我們自己的宇宙在第四維度的距離只有10^(31)米。(或者,如上圖所示,在第五維度中,一旦包含了時間。)這很有趣,因為它是穩定的且可以提供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在一開始膨脹得如此之快(扭曲的時空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它比較令人信服。

它還應該包括一組額外的粒子;不是超對稱粒子,而是卡魯扎-克萊因粒子,這是額外維度導致的直接結果。值得注意的是,一項太空實驗顯示,可能存在一個能量約為600 GeV的卡魯扎-克萊因粒子,相當於希格斯粒子質量的5倍。儘管我們目前的對撞機還無法探測到這些能量,但新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應該能夠創造出足夠多的能量來探測它們的存在。

圖片來源:J. Chang等人(2008),《自然》,來自高級薄電離量熱計(ATIC)。

然而,這個新粒子也不是一定就會存在,因為這個信號只有在預期背景下才能觀察到。儘管如此,在LHC最終達到滿負荷運轉時,我們仍有必要記住這一點;幾乎任何質量低於1000 GeV的新粒子都應該在這臺機器的範圍內。

未完待續.....

圖片來源:卡洛琳·克萊德(2004),摘自她在大學間高能研究所的一次演講。

4.)大的額外維度。維度不僅可以發生扭曲,也有可能發生擴大,大的超過扭曲,在規模上是10^(31)米。這個巨大的額外維度大約是毫米大小,這意味著新的粒子將開始在LHC能夠探測的範圍內出現。同樣,會有新的卡魯扎-克萊因粒子,這也可能是解決等級問題的一個辦法。

但是這個模型的會導致的額外結果是,重力會在1毫米以下的距離從根本上偏離牛頓定律,這是很難測試的。然而,現代的實驗設備已足以應付這種挑戰。

圖片來源:cnrs.fr低溫氦湍流和流體動力學活動。

微小的、過冷的懸臂梁上裝載著壓電晶體(當它們的形狀改變/被扭曲時釋放電能的晶體),只有幾微米的間隔就才可以製造出來它們,如上圖所示。這項新技術允許我們設置限制,如果有「大的」額外維度,它們將小於5-10微米。換句話說,正如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精確到比一毫米小得多的尺度下重力才是正確的。所以如果有更大的額外維度,它們的能量是LHC無法達到的,也就是說它們不能解決等級問題。

當然,也可能存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結構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個不會出現在我們目前的碰撞機中,或者可能根本沒有辦法實現的解決方案;這可能只是自然的方式,可能沒有任何解釋。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嘗試,科學就永遠不會進步。這就是探索的意義:推動對宇宙的認識向前發展。和往常一樣,由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運行II已經開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除了已經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之外,還會發現什麼。

作者: startswithaban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為何相對於其他力萬有引力這麼小—理論物理史中懸而未決的難題
    圖片來源當代物理教育項目。一方面,弱作用力、電磁和強作用力的力都是相當重要的,它們取決於相互作用的能量和距離。但萬有引力呢?並非如此。如果你曾幸讀過麗莎·藍道爾寫的這本精彩的書,她寫了很多關於這個難題的東西,我認為這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等級問題。圖片:粒子質量的標準模型粒子。
  • 理論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之謎:為什麼引力如此微弱
    圖片來源:NSF, DOE, LBNL,和當代物理教育項目(CPEP)。一方面,弱力、電磁力和強力都是相當重要的,這取決於相互作用的能量和距離。但萬有引力呢?並非如此。如果你曾有機會讀過Lisa Randall寫的一本精彩的書,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內容都是關於這個難題,而這個難題我認為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決的問題,即級列問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共用用戶Zhitelew,粒子質量的標準模型粒子。
  • 不妥,其真正意思應是懸而未決
    目前我們的所有計劃都懸而未決。in limbo混沌不明;懸而未決,這個說法可追溯至17世紀初,源自基督教信仰中的天堂與地獄。limbo是指位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地帶,位於地獄的邊緣。其實,limbo這個詞來自拉丁語的limbus,意指edge(邊界)。
  • 根據廣義相對論,物體為什麼會落地?
    自由落體和最大原時我們對物體落地非常熟悉,但對其原因卻不太了解。我們常會提到「引力」,但那不過是基於牛頓經典物理學觀點而言。在廣義相對論中,我們將下落中的物體視為無外力作用的物體(當然我忽略了空氣阻力之類的東西)但卻沿著時空中「最直」路徑移動。
  • 萬有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傳說中的比薩斜塔試驗儘管伽利略未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與伽利略同時代的克卜勒卻為這個問題打開了一道通向光明的大門。克卜勒的老師第谷是一個偉大的天文觀測家,為什麼稱他觀測家呢?,但這成了牛頓突破萬有引力定律重要支點!
  • 萬有引力大一統理論
    萬有引力是任意兩個物體或兩個粒子間的與其質量乘積相關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簡稱引力。在粒子物理學中則稱引力和強力、弱力、電磁力合稱種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種,兩個質子間的萬有引力只有它們間的電磁力的1/10 ,質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個不強的電場1000伏/米的電磁力的1/10。因此研究粒子間的作用或粒子在電子顯微鏡和加速器中運動時,都不考慮萬有引力的作用 。
  • 萬有引力的特立獨行——物理大一統的障礙
    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解釋,本質上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描述而已,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用範圍之分——牛頓力學的描述形式簡單,但只在弱引力場中生效,廣義相對論的描述比較複雜,適用於所有場合。可以這麼說,一般的引力問題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少數疑難雜症用廣義相對論解決。
  • 公牛集團1月16日A股IPO新股申購 10億元專利侵權訴訟案「懸而未決」
    原標題:公牛集團1月16日A股IPO新股申購 10億元專利侵權訴訟案「懸而未決」   2020年1月15日,
  • 【物理定律】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就已問世,為何直到1798年才測出地球質量
    這條定律甚至也成了後來人類探索太空的理論基礎,但為何如此強大的一條定律,科學家們卻花了111年的時間,直到1798年才能用它來完成測量地球質量的任務呢?咱們得從早些時候說起。為什麼蘋果會落地而不是「掉」到天上去?地球自轉速度這麼快(赤道附近線速度可達每秒460米左右),為什麼人不會被甩到太空去?為什麼地球要繞著太陽轉呢?
  • 物理所發現硼、氮共摻雜使金屬性碳納米管轉變為半導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許智、王文龍、白雪冬、王恩哥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在生長單壁碳納米管過程中,原位進行硼(B)、氮(N)共摻雜,實驗和理論研究發現,硼、氮共摻雜使金屬性碳納米管轉變為半導體。
  •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更正確嗎?萬有引力理論是錯的嗎?
    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哪個更正確,目前來看顯然是相對論更為正確。我經常看到大家都堅持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沒有推翻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依然是正確的。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根基不一樣,不可能同時正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以平坦的絕對空間作為背景的,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以彎曲的時空作為背景的。
  • 【物理科普】三體問題為什麼這麼難?
    前方高能:大量動圖+表情來襲三體問題是指,在給定質量,初始坐標,初始速度的三個質點,在受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它們的運動規律是什麼樣的?比如只考慮地球,月亮,太陽的萬有引力,他們的運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麼難???
  • 2019開局:國際熱點矛盾仍在,六大難題懸而未決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東問題專家吳毅宏認為,隨著美國從敘撤軍,土耳其在敘利亞戰事中的影響力將會增強。而美國可能會推動沙特、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在敘利亞問題上加強合作,以抗衡土耳其和伊朗等勢力。懸念二:朝鮮和美國能談得攏嗎?
  • 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個問題,萬有引力什麼時候等於重力
    牛頓認為萬有引力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特徵,這成為大部分物理科學的理論基石。萬有引力是我們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獨立的一個章節,在高考物理試卷中幾乎每年必考。我們高中物理教材中有重力的定義:地球附近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這種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表達式G=mg;其中m為物體的質量,g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萬有引力是皇帝的新裝嗎?
    《牛頓悼詞》亞歷山大.蒲柏令人困惑的超距作用如果孩子要是問樹上的蘋果為什麼落到地上,家長們大多會確信地回答因為"萬有引力"。數學上意義與物理實在面對萊布尼茨等反對者的挑戰,牛頓也承認引力的原因迄今未知,萬有引力不是一種物理的力,而是一種數學的力。既然萬有引力能夠統一的解釋地球上的物體落體運動和天空中星體的圓周運動,並且運算結果前所未有的精確,萊布尼茨們為什麼對萬有引力的機理上解釋窮追不捨呢?
  • 假設的力:萬有引力子虛烏有,根本就不存在(中)
    萬有引力的本質銀河的旋渦星系與地球大氣和水流環境下的旋風、旋渦、龍捲風,都遵循著一種物理定律。漩渦是因為壓強差,旋風是流體力差形成的。同樣,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塵埃和能量,也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散布在廣闊的宇宙空間。
  • 「萬能公式」的前世今生,怎樣用於解決萬有引力問題中的難題?
    在應用萬有引力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時,「萬能公式」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先來看看「萬能公式」的來源。如圖所示:在地面附近的物體所受到的萬有引力F指向球心,其指向O/的分力F/,充當物體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另一個分力就是物體的重力G。
  • 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高中物理教材
    高中物理教材中萬有引力常數G的相關內容有望得到進一步完善。  《答覆》稱,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2中要求學生「通過史實,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認識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義」。普通高中物理教科書依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並參考當前科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統籌安排相關學習內容。
  • 為什麼萬有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就是R方在分母上
    為什麼萬有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就是R方在分母上1.對萬有引力而言,元素有這麼幾個。9.引力是宏觀概念,在大尺度範圍,因為距離很大,那麼受的引力會小。9.1.在距離小到原子尺度,引力被核力取代,這就導致了夸克這樣的更微的粒子概念。10.萬有引力是牛頓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