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16: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黃慧仙 記者 李月紅
「我最早的記憶是站在海格特的拜倫宮學校的託兒所嚎啕大哭。我周圍的所有小孩都在玩似乎是非常美妙的玩具,而我想參與進去。但是我只有兩歲半,這是我第一回被放到我不認識的人中間,我很害怕……」這是出版於2014年7月《我的簡史》一書中的一句話。
作者的名字,叫史蒂芬·霍金。
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3月14日消息,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如今,在這樣一個人生的結尾,再去看他的自傳裡這段人生開端的回憶,頗有「逝者如斯夫」之嘆。
對於這位英國物理學家,除了他的演講,他個人傳記性質的電影,我們對他的認知,更多的還來自於他出版過的書。
像《時間簡史》(2014),《果殼中的宇宙》(2014),《我的簡史》(2014),《黑洞不是黑的》(2017)等,很多都是為眾人所熟知的書目。
《時間簡史》:全球科學著作的裡程碑
這本書的中文版於2014年6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為央視《朗讀者》節目推薦圖書,在噹噹科普讀物榜排名第二位。
相信即使沒看過此書,很多人對於這個書名仍然不會陌生。
據了解,自1988年首版以來,《時間簡史》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裡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此版更新了內容,把許多觀測揭示的新知識,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納入,並配以250幅照片和電腦製作的三維和四維空間圖。
「如果在一個清澈的、無月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體最可能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幾顆行星,還有巨大數目的類似太陽但離開我們遠得多的恆星。事實上,當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某些固定的恆星相互之間的位置確實起了非常微小的變化——它們不是完全固定不動的……」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秘密的故事,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麼黑、時間箭頭等內容。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後來在對微觀或宏觀宇宙世界觀測中得到證實。
「又看不懂又令人恐懼。」
「看了,覺得人生最短暫,人類最可憐,時間最無情。」
「這本科普讀物我前前後後看了6年。面對浩瀚無邊的知識海洋,知道的越多便越發地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我不敢奢望認識每一朵浪花,但偶爾抬頭眺望一下蔚藍的大海,吹吹新鮮的海風,就總能使人心情舒暢。」
這些,是網上讀過此書的部分讀者的評論。於評論中,或也可窺書精華之一二。
《我的簡史》:霍金首度個人自傳
此書是霍金的首度個人自傳,中文版於2014年7月出版,出版社為湖南科技出版社。該書講述了他從戰後倫敦的男孩成長為國際光輝燦爛的學術巨星的歲月。
書中附有大量罕見照片,與過去他的那些科普讀物不同的是,在這本自傳性質的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往日難得一見的霍金:被同學起綽號為愛因斯坦的好追根究底的小學生;曾經和同事為特別黑洞存在打賭的開玩笑者;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世界搏取立足之地的年輕的丈夫和父親。
「二戰時英國不製造玩具,至少不為國內市場製造。但是我對火車模型有強烈興趣。父親試圖給我造一列木質火車,但它沒有使我滿足,由於我需要某種自己能運動的東西。於是他搞到了一列二手的發條火車,用烙鐵修理好,在我快3歲時送給我作聖誕禮物。」
在這本書裡,他的講述已不再僅是外在的浩渺宇宙,更是向內挖掘著自我的宇宙世界。
對此,看過書的網友們也在書評中講述著書中那些有趣的霍金生活片段。
「回顧自己的一生,霍金不無幽默地表示對自己的一生表示滿意。從21歲患上ALS病,覺得上天不公,到50年後,結了兩次婚,有3個漂亮並卓有建樹的孩子,還有成功的科學生涯。他認為自己的殘疾在某些方面反而是財富,可以使自己不用分心地投入研究。同時,他也坦然承認自己之所以出名,還因為『我契合殘疾人天才的定型。』『我的一生是充實而滿足的。』」
「好玩的是,在牛津學習的霍金並不用功,參加賽船俱樂部的活動讓他歡樂無比。因為當時在牛津主導的看法中,要麼不費力地卓越,要麼能力不行地順其自然,因為用功得到好成績會被冠以『灰人』的標誌,是最壞的諢名。」
二十多年運作霍金著作中文版的編輯孫桂均:他的心裡始終有著童稚與天真
在售書網站上搜索霍金著作的中文版,我們會發現,這其中的很多書都是出自同一家湖南的出版社之手:湖南科技出版社。
孫桂均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首席編輯,二十多年來都負責著霍金著作的中文版書籍的一系列運作事宜。
「那裡坐著一位頭髮花白的、藍眼睛的、瘦弱的英國老人。老人抬起眼光接受我們的問候。雖然,在此之前我讀到過有關霍金身體狀況的資料,但眼前的情形仍然讓我感到非常震驚,這位令無數世人崇敬的世界科學大師,是如此軟弱無力,無奈地捲縮在那張為他特製的金屬輪椅中。我想起了我們中國的一側古老的傳說,好像在《聊齋》中都有記載,說凡是知道上天和神界太多秘密的凡人都將遭到上帝的妒忌。」這是2006年3月,孫桂均與出版社一行到英國劍橋大學拜訪霍金時的場景,也是孫桂均與霍金的初次謀面。
對於霍金,在接觸、策劃出版多本他的著作之後,孫桂均感嘆說,當那位翩翩的牛津少年成長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的這一生中,他那瘦削的胸腔裡容納的,除了一個科學家博大的胸懷,還始終跳動著一顆童稚的天真好奇的心。
《我的簡史》一書也曾給孫桂均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
「我最初拿到自傳的書稿時,就覺得有戲。」孫桂均發現,在這本自傳中,霍金把那些枯燥的科學理論和自己血肉豐滿的人生經歷完美地糅合到了一起,這帶給孫桂均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看不懂《時間簡史》,不妨先讀讀《我的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