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首個母乳庫,這些媽媽在捐乳
曾經失去過一個孩子的上海媽媽玲玲(化名),上周平安生下一個女寶寶。如今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多餘的母乳存起來捐到上海兒童醫院母乳庫,挽救那些有需要的早產兒和病兒。玲玲說:「如果早一年有這樣的母乳庫,我的孩子或許就有救了。」
為了讓一些患病的特殊寶寶吃上第一口母乳,上海兒童醫院於去年「六一」兒童節建立了上海第一個母乳庫。一年來,母乳庫運作情況如何?哪些愛心媽媽在捐乳?
早產兒媽媽當捐乳志願者
三年前,玲玲懷第一胎時,患上了嚴重的孕期併發症,因為宮內環境越來越差,醫生決定在她孕周不足32周的情況下提前進行剖宮產取出寶寶。和許多早產寶寶一樣,玲玲的兒子出生不足4斤,只和媽媽匆匆見了一面就被抱進暖箱。
住院期間,寶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和腸狹窄,還有多項血液指標都不達標。醫生建議玲玲每天送母乳到醫院,讓孩子接受母乳餵養,增強抵抗力,但當時情緒緊張焦慮的她,根本沒有母乳。醫生每天只能用胃管給寶寶餵特殊配方乳,住院一個月後,寶寶還是離開了人世。
玲玲至今難以從這件事的打擊中走出來。她說,醫生明確跟她講過,母乳特別是初乳,對於早產兒和病患嬰兒來講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治療的藥物。儘管寶寶的死因和喝奶沒有直接關係,但玲玲還是覺得,如果當時醫院有母乳庫,如果寶寶能喝上其他媽媽的母乳,或許就能活下來。如今,她又一次當了媽媽,能用母乳來餵養寶寶,她每天都把自己寶寶吃不完的母乳儲存起來,準備出了月子以後到醫院接受血液檢查,加入捐乳志願者行列。
30歲的志願者戴女士已堅持捐乳半年了,她同樣是一個早產寶寶的媽媽。但幸運的是,她的寶寶早出生一個月,出生時體重已達標,而戴女士則是令許多哺乳期媽媽羨慕的「奶牛媽媽」,她的奶水多到兩個寶寶都吃不完。
儘管戴女士覺得捐乳是舉手之勞,但其實並不容易,這完全是公益性行為,沒有任何補償。
打從寶寶出生,戴女士在餵奶之外每天還能存下超過1000毫升母乳,每天花在泵奶這件事上的時間就是四五個小時。戴女士捨不得倒掉多餘的乳汁,希望捐給有需要的寶寶。她到兒童醫院抽血檢查並帶著母乳進行細菌檢測,被認定符合捐乳條件。
肩負著餵養自己寶寶以及為住院寶寶提供「口糧」這兩項艱巨任務,戴女士格外注意作息和日常飲食,她每天都保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不出去吃飯、不貪嘴吃不該吃的,還提醒自己每天都要保持良好心情。丈夫每周都提著沉甸甸的冰包特意到兒童醫院捐乳,每次都能捐上100多袋。戴女士說,她是一個嫁到上海的湖南媳婦,目前在家帶娃沒有上班,她願意一直捐到醫院規定的哺乳期,讓更多有需要的寶寶吃上母乳。
患病寶寶等著第一口母乳
這個母乳庫位於兒童醫院住院部11樓。一個房間隔離成相對獨立的三個空間,可供三位志願者現場捐乳,另一間房間擺放著檢測設備和儲藏凍奶用的冰箱。檢驗合格的母乳,被存放在專門的設備中,保存於零下80度的環境裡。母乳在低溫中可以保存6個月,6個月到期後,這些母乳進行廢棄處理。
作為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示範項目「多學科合作的高危兒綜合管理」項目的內容之一,這家母乳庫承擔著解決患病嬰幼兒餵養的任務。要成為母乳庫的捐獻者,首先要接受血液篩查等健康方面的檢查,確保沒有傳染性疾病。醫生還會對捐獻的母乳進行消毒,檢測母乳的成分,按照嚴格的要求儲存,保證母乳的安全和營養。
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歐洲一些國家就有母乳庫,有多餘母乳的媽媽將自己的母乳捐獻出來。2013年,歐洲兒科肝病、消化道疾病與營養學會提出,母乳餵養不僅對足月兒是必需的,對早產兒更是必需,新鮮的生母母乳是早產兒的第一選擇,在無法獲得生母母乳的時候,推薦使用捐獻人乳,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選擇早產兒配方乳。大量研究顯示,捐獻人乳餵養可以有效促進早產兒腸內營養、儘快達到全消化道餵養、減少靜脈營養,並明顯降低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感染性疾病以及生命後期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生。
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張婷說,醫院裡遇到早產兒的情況近幾年特別多。據統計,我國早產兒出生率為7%—8%,每年約有110萬,佔世界第二。特別是城市裡結婚晚,再加上二孩放開,高齡產婦越來越多,高齡產婦生育早產兒的概率又比年輕產婦要高,導致早產兒越來越多。
前幾年,張婷接診了一名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疾病的孩子,由於出生後就一直腹瀉,孩子雖然存活到6個月,但完全是皮包骨頭的慘狀。現有的醫療技術無法治療這個孩子的疾病,當時苦於沒有母乳庫,就算是有媽媽願意捐獻母乳,也不能做必要的檢測和消毒,無法保證安全的母乳是不能給如此重病孩子吃的。她說,每個媽媽母乳的成分都有差別,比如有的媽媽母乳脂肪含量大,就不能給脂肪耐受有問題的寶寶吃。
如何鼓勵更多媽媽參與捐乳
中國第一個母乳庫最早出現在廣州。這個母乳庫運行兩年,有487位媽媽捐獻母乳,最多的一位捐獻了321次、共13.6萬毫升。共55.2萬毫升的母乳救助了121位患兒,其中40個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其他還包括對牛奶蛋白過敏,或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等疾病的寶寶。儘管救助數字並不大,但已是全國最大規模的母乳庫。
目前,全國範圍內大約還有十來個母乳庫,一般母乳儲存量都不夠本院患兒試用。據了解,母乳庫日常運行的開支包括專職工作人員的培訓與工資,設備和基礎設施的日常運行與維護,捐贈者的血液篩查,微生物檢測設備與費用,母乳儲存容器與運輸設施,清潔消毒設施的更新和維護等,而患兒使用母乳庫裡捐贈母乳所收支付的費用,遠遠無法填平開支缺口。
相比資金難題,更讓院方感到壓力的是捐乳志願者的不足。母乳庫運作以來,常常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冰箱裡的凍奶往往只夠住院寶寶們吃一兩周。
許多哺乳媽媽的母乳量都和寶寶的食量成正比,寶寶吃得多,泌乳速度就快,寶寶胃口不好,泌乳量自然就少。一些媽媽說,就算寶寶夠吃,她們也會選擇囤一些凍奶,以備不時之需。只有像戴女士這樣的為數不多的「奶牛媽媽」,才能成為穩定的捐乳志願者。
正是因為看到母乳庫供需不對等的危機,兒童醫院許多醫護人員都成了第一批志願者。「85後」急診醫生袁晨靈去年年初生了寶寶,休完產假上班之後,她利用每天的一小時哺乳假在醫院裡泵乳,一半帶回去給自己的寶寶吃,一半就留在了母乳庫。幾年前,她曾經在消化科當過病房醫生,許多可憐的寶寶因為奶粉不耐受而嘔吐、腹脹,有的還要動手術。她說:「身邊的醫護人員,只要自己當媽媽的,有母乳的,都會想盡辦法把自己寶寶多餘的口糧捐出來。這是因為,有一部分孩子真的太需要了。」
然而,僅靠少數「奶牛媽媽」和有愛心的醫護人員,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母乳庫告急的情況。到底該建立怎樣的機制?一些市民建議,可以參考血庫運行的模式。母乳庫與血庫在性質上非常相似,無償獻血者可以得到一本獻血證,使獻血者本人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享有一些用血權利,比如免費用血、用血緊張時優先用血、到外地就醫時用血享受當地用血待遇等等。設立母乳庫的醫院也可以制定一些鼓勵辦法,比如捐乳媽媽的寶寶一旦需要住院,在床位緊張的情況下可以享有優先權等等,以此鼓勵更多媽媽當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