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放火燒山後,在一棵古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介子推背後有個柳樹洞,裡面一塊衣布上,用血題寫了上面的這首詩。
今天是寒食節,我們驅車前往陵園給父親掃墓,同車的六歲的丁丁聽我們說寒食節,就問,「什麼是寒食節呀?」
我忘了一下她,黑黑的眼睛很大,眼珠子很亮,滴溜溜亂轉,她看著我,等著回答。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介子推的人,歷盡千辛萬苦,幫助國君建立了國家,他感到大功告成,就帶著母親跑到深山裡面去了,國君找不到他,很著急,想讓他出來就放了一把火,把山點著了,可介子推不願意出來,就被燒死了」
「我問的什麼是寒食節,你說錯了嗎?」
「這個國君很難過,為了紀念他,把今天定為寒食節,就是不能生火做飯,所以啊,你今天要吃涼饅頭,不準吃熱飯」
丁丁聽我說這,把車窗放下來一些,趴在車窗上,讓風吹動著頭髮,把頭扭向窗外,看路兩邊五顏六色的花樹,不再理我。
安靜中,我的思緒也回到了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
介子推與其他四人,風餐露宿,饑寒交迫,隨重耳逃亡,重耳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飢餓難忍,快要餓暈了,怎麼辦?重耳可是國家的希望啊,光復大業,全依仗著他了,介子推心急如焚,可又沒辦法討到一粒糧食,「重耳不能死」,情急之下,介子推想出來一個辦法。
他在附近的田野裡找了幾顆野草,然後,自己走到一個溝底,拿出小刀,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讓重耳吃下。
介子推深明大義,「為國捐軀」,這是怎樣的大胸懷啊。他救的不是重耳,他挽救的是整個國家。「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常清明」,不是期望的國泰民安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我死了也無怨無悔,只要國家政通人和,國家繁榮富強。
十九年後,重耳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鄙棄功名利祿,隱居綿山,成了一個不食君祿的隱士,他死之後,寒食節的民俗,蘊含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一直傳揚至今。
在今天,介子推的精神,更加彌足可貴,他的所作所為,是出於他對祖國的熱愛,他的博大的愛國情懷,至今依然閃爍著熠熠光輝。十九年的陪伴,一生的追求,光榮的幫助重耳完成了復國大業,而急流勇退,鄙棄功名利祿,他的光輝人格,能讓現在多少人汗顏,羞慚。
疫情即將過去,開學日指日可待,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讓學生學會責任與擔當,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