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人傳承介子文化的典範

2021-01-20 知彼

文/孟滿喜

拜讀宋廷魁《介山記》

介休暨綿山作為介子推隱居被焚地,自古以來就是傳承弘揚介子精神的集大成之地。近日,仰賴文友冀成武覓獲宋廷魁傳奇劇《介山記》贈閱,仔細拜讀後方知其無論是創作思想、情節安排、人物塑造還是詞曲文辭,都無愧序者「詞義新驚,實有一段精光不可磨滅之氣」「幾於打倒詞場,場翻文案」之譽。

現就閱讀心得撰文,拋磚引玉,冀引世人讀研興趣,以傳承介子精神,弘揚正能量。 

  宋廷魁其人及《介山記》問世

宋廷魁生平見乾隆《介休縣誌》卷九-人物,後嘉慶《介休縣誌》和光緒《山西通志》依此刪改介紹。其文曰:「宋廷魁,字其英,邑增廣生,少負俊才,嘗作《介山記》傳奇,,攜之都門,海寧陳相國稱之,以為雖詞曲有關節氣。居母喪,哀毀幾殞生,間裡鹹稱其孝。生平不求苟合,兩廣文屢欲以優行舉,辭之者再。著有《竹溪文抄》二卷,《竹溪詩抄》五卷,間亦作畫,仿大痴,於竹尤工,自號竹溪居士。」

以上所記,雖寥寥數語,但已對宋廷魁生平、著述、行孝人品及人生態度概括介紹。但三則傳記均未對其生卒年代交待,只能依現有資料考證。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372頁載:「宋廷魁,康熙四十九年生(1710)生,字其英,了翁,號竹溪居士,山西介休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山西歷史人物傳》第387頁載:「宋廷魁(1710一一?),清代戲劇家、畫家,字其英,自號竹溪居士、竹溪山人,別號了翁,人或簡稱竹溪,介休人」。

以上生年,《竹溪山人詩文抄》中卷三《癸亥除夕》:「又經一歲歲除頭,日月飄如不繫舟。三十四年成底事,只雲除歲不除愁。」癸亥即乾隆八年(1743),這天詩人三十四歲。古人以虛歲計令,上推即詩人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又詩集卷二中《讀宮贊諸草廬夫子降跗閣近體詩敬呈十四韻》詩序:「……今年四十有五,……兼獻《介山記》傳奇,閣下一見嘆賞,遂辱招呼,又一辱題詩、像讚,……魁買何人,乃有此遭逢也。」此為作者入京都拜著名學者諸綿為師,與諸錦序中「宋子竹溪愛讀少陵詩,又好《漁羊山人集》,介吾門而來……」,是同一件事。諸錦題序為乾隆十九年(1754),時作者四十五歲,以虛令逆推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

又國家圖書館藏宋廷魁《雪籟集》手稿有作於丙午《七十七初度即事述懷五古二首》稱:才過重九節,已過重七年」句,丙午為乾隆五十年(1786),「初度」即始生年時,此年重陽節為作者七十七歲生日,去世最早於此年或更後。

《介山記》是宋廷魁文學創作的標誌作品。根據乾隆十五年(1750)自跋云:「《介山記》既脫稿十餘年……」,可知該劇最早寫成「脫稿」於乾隆五年(1740)之前。作者45歲所拜之師諸錦《竹溪詩文集》序云:「再閱其少時所著《介山記》傳奇小像……今又二十年矣。」此為乾隆十九年(1754)作,逆推20年,該劇寫於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元年(1736)之間,時作者應是二十六、七歲,脫稿時不到30歲,與《介山記》卷首肖像面貌一致。

乾隆十五年作者跋云:「顧邇年來書雖成,與俗伶齷齪,而梨棗之事,北地尤艱,是己久而未出也。」說明十餘年未刊,一是與伶人演出本尚雖協調磨合,二是北方刻書資費頗多,難以支付。該跋稱:其間,乾隆十四年(1749)春,託好友劉正三赴湖北「楚黃(現黃崗市鄂州市一帶)」付梓,因故未刊。《介山記》卷尾孫人龍「附識」為「乾隆乙亥契後節後五日」,即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初八為《介山記》付梓時間。至於有學者稱此前有乾隆五年、八年、十五年刻本,未見原本,尚待考證。 

  《介山記》折目與故事梗概

《介山記》又名《竹溪山人介山記》,山西大學圖書館古籍部藏,二卷凡二冊。上卷方苞、彭遵泗、張正任、李文炳序,後附徐開弟、姜基、陳之稿、姜運鏐題詩各一首,陳之稿繪《介山竹溪先生小像》一幅,姜廷鏐《竹溪先生像讚》,諸錦所題像讚。後附作者癸亥即乾隆八年(1743)答訪客質疑《或問》十條。再列目錄24折,上卷為揭目、祝嘏、訪隱、菊宴、遊綿、逼仕、蒲警、駭道、割股、獻羹、途難、哭庭十二折,下卷為權婚、園眺、訊病、勸行、書約、醉譴、拂衣、論賞、歸林、雲覲、天遊、玉浩十二折。逐折展開後,乾隆二十年(1755)孫人龍「附識」,最後為乾隆十五年(1750)作者「自識」。

《介山記》寫春秋晉國介之推追隨重耳出亡十九年,重耳復國稱君,介推隱跡升仙,重耳尋賢焚山,玉帝誥神,天下寒食等故事。

上卷一至十二折至寫介之推之忠孝。第一折《揭目》即開場白,點明本劇主旨為歌頌「清風」和劇情概要。第二折「祝瑕」寫介子推為母祝壽,第三折「訪隱」為重耳介宅訪賢,第四折「菊宴」為介子推與解張賦詩清淡,第五折「遊綿」為子推與解張登高遊綿,第六折「逼仕」為介母逼子推隨重耳為官。第七折「警蒲」為「酈姬之亂」,重耳出亡。以下五折《駭道》《割股》《獻羹》《途難》《哭庭》為君臣流亡之艱難險阻,重點突出介子推割股奉君。

下卷十三折「權婚」到第十八折「醉譴」寫重耳與齊姜之情。

第十九折《拂衣》為關鍵一折,寫重耳復國君,重點寫介子推歸隱之「節」,承前啟後,引出下折《論賞》。

從第二十一折《歸林》寫介推母子成仙,《雲覲》寫解張為子推訴功,重耳知過綿山訪隱,《天遊》寫介推母子遨遊天宮,《玉誥》寫玉帝封介之推介母、解張為神,綿山改介山,定陽郡改介休縣,介子忌日為寒食節。

全劇結構嚴謹,開合有致,「首則言忠言孝,中則言情言節,未則言仙」,加不進木楔,取不出木渣,真乃天衣無縫。

 

     《介山記》的獨特創新

《介山記》在遵循有關介之推的典籍記述與民間傳說主要內容基礎上,依據傳奇劇的創作規範,運用現實主義的基調,浪漫主義的結尾,成為清代傳奇劇的創新範例。

一一創作思想的創新

《左傳》《國語》《史記》《莊子》《九章》《呂氏春秋》《韓詩外傳》《說苑》《新序》《琴操》中介之推故事,多為義士情結悲劇色彩。元代狄君厚四折雜劇《晉文公火燒介之推》,也是悲劇:

第一折為「酈姬之亂」,介子推以史諫獻公拒聽後全身而退。

第二折為王安奉酈姬命賜太子申生死,王安不忍自刎,酈姬又害重耳。

第三折為重耳被追介家,推子介林替死。重耳逃亡,介推割股啖君,重耳適楚,介推歸家侍母。

楔子為文公賞功不及介推,介推偕母隱居綿山。

第四折為晉文公尋賢焚山,介子推守志被焚。樵夫咭訴,文公祭賢。

該劇從人物命運到詞曲文辭充滿悲情怨恨,在對介之推理想祭奠的同時,著重借樵夫之口斥責晉文公:「不爭你個晉文公烈火把忠臣盡,枉惹得萬萬載朝廷議論。常想趙盾捧車輪,也不似你當今帝王狠!」

探其緣由,宋元易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複雜,下層「士」人處於異族統治和文化岐視雙重壓迫,精神家園滿目荊棘,迷茫中只能以自我犧牲訴志訴怨,冒死發出「當今帝王狠」的憤懣,完全是個人情緒的無奈喧洩。

康乾盛世的宋廷魁受介子推忠孝節義理念薰陶,本欲從仕實現治國理想,但屢試不中終生布衣。傳奇劇便成其抒發治國理想、承載教化理念、弘揚傳統道德的唯一工具。因此,他將介子推悲壯人生創新為「介乎英堆悲劇和輕快喜劇的中間類嚴肅戲劇」的正劇。

《介山記》從第二折到第六折以抒情筆調寫介子推孝心,同時通過《菊宴》《遊綿》展現介子才華與綿山美景,令人羨慕神往。最後《歸林》《雲覲》《天遊》以輕鬆氣氛表達母子成仙后的愉悅心情。同時,先寫介推母子成仙,後寫文公尋賢焚林,不僅消解了元劇的悲劇色彩,還衝談了《呂氏春秋》《史記》《韓詩外傳》《說苑》《新序》幾種不同「龍蛇歌」中介子推與文公的對立,使介子推隱居綿山的初衷升華,美化了文公「以志吾過」「報大德之優遊」的恩義形象,使人消除「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之哀嘆,頓增「綿上煙高標氣節,介山祠壯表忠賢」之崇敬。

一一情節編排上的創新

根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國語-晉語》、《史記-晉世家》綜合疏理,重耳出亡路線為從蒲-狄國十二年-衛國不入-五鹿-齊國五年-曹國不禮-宋國小憩-鄭國稍停-楚國數月--秦國數月-返國為君,共計十九年。

宋廷魁根據傳奇劇的創作要求,突出「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改編出《祝蝦》《逼仕》以言孝,增加《菊宴》《遊綿》以顯才。在寫重耳流亡時,捨棄了沿途狄、衛、齊、曹、宋、楚、秦等故事,創作為由蒲直奔鄭國一住十九年,重點寫割股奉君、哭諫桓公、權婚醉譴等重要情節,突出了介子推忠義形象。

最後,出奇地創作《天遊》《玉誥》情節,將「孝以事親,忠心人事君,廉人持身,節高松柏,義炳日星」的介之推及介母、解張封為「天神」,體現出對理想社會和理想人物之期盼,表達了對正義事業之讚美追求,系作者精神價值的完美詮釋。

這些情節創新,對塑造重耳禮賢下士、復國大志、尋賢報恩又沉醉愛情等複雜形象,及齊姜、介母、解張等重情重義之品質,均十分重要。

通覽全劇,先寫人間美景,後寫天上仙境,與屈原《離騷》時而天上問仙,時而地遊山水的手法何其相似!

一一目錄與下場詞的創新

第一折即清代傳奇劇的套子,一般叫《刷未開場》或《家門》之類,宋廷魁不襲用舊名,改稱《折目》,是為首創。

清代傳奇劇每折末尾都有下場詞,總結本折,提示下折,預置懸念。下場詞,一般有俚語、俗語、集句詩、集唐詩、自作詩等。

   《介山記》除自作詩外,多為集唐句,但有集有不集而化句的。第十九折《拂衣》下場詞:「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降鶴池前回步輦,六龍西幸萬人歡。」前兩句集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第三句集蘇頲《興慶池侍宴應制》,未集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還有二十折《論賞》下場詞集沈佺期、杜甫、蘇頲句而成,等等,茲不贅述。

化用前人句有第九折《割股》下場詞:「天開青眼照忠肝,烹就愚臣股一盤。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青白在人寰。」前兩句自作,後兩句化用于謙《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第十二折和第十折下場詞皆化前人詩句,等等。

對此做法,有古人評為缺點。其實作者完全依據創作思想和每折立意,反形式而創新。不象湯顯祖《牡丹亭》,集唐句死搬硬套,難免優孟衣冠、削足適履之病。為何如此?作者《或問》說得好:「若但為優孟衣冠,何難一一集之,文固莫妙於切耳,《介山記》無論集與不集,工與不工,要皆按折命意,庶免陳言之誚。」

 

         「詞義新驚」卓「關湯」

     李文炳《序》云:「蒼涼之際仍帶煙霞,詼笑之中不忘慎重,而一種清風逸致、雄心浩氣更貫注於筆墨之中,而溢於意言之表,則卓乎其關(漢卿)湯(顯祖)之再生,而不朽之慧業也。」

    眉批第十四折《園眺》評曰:「古今情詞工妙,無過《西廂記》《牡丹亭》,園眺以下五折,真是不難爭席。」

     評語中:「新雋語石破天驚」「詞義冷妙,足點醒世人」「麗絕精絕,真是揮塵珠玉」等句,比比皆是。正如第一折眉批所稱:「評氏繁多,不及詳載」。

如第五折《遊綿》唱(混江龍)詞:「雲散天青,高原秋色如屯陣……窈窕天容己瘦盡,寒鴉點點伴人行,管什麼山從面起,雲伴頭生。」寫秋色用「屯陣」比擬,一「瘦」字寫盡秋天蕭瑟悲涼,真是前無古人。以下唱(油葫蘆)詞:「九野秋光何處迥,正是此地清,染嵐岑,澄林色,雜溪聲,水破秋風,人立白雲……」,連用「染、澄、雜、破、立」幾個動詞把人、物、景溶匯一起,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介子推愛林泉厭榮貴之品操。

重耳訪賢稱介宅:「巷無車轍,戶有清風,一溪綠水敲門,幾樹青松蓋屋,村影蔽微見竹籬,葦舍溪聲斷續,時聞犬吠雞鳴。」無、有、敲、蓋四字傳神絕妙,堪與五柳先生《挑花源記》意韻比肩。 

更有第四折《遊綿》介子推詠綿山詩:縹緲方壺在眼前,千層古木萬層煙。他年若到煙霞去,邱壑千年阿那邊。

解張詠蜂房泉詩:銀珠累累滴蒼臺,不識仙源何處來。幾日天公悲大眾,一泉玉醴濯塵胎。

介推唱詞:隨眺了白雲古洞,又來到蕭蕭竹林,瓦寺近西,姑巖北,銀空前聳,攬青蘿,踐臺徑,將迥巒繞盡。輪倚畢青松,聽過流水,送罷青雲,驀然見紅塵外一片煙林。

介子推道白鐵索嶺:鐵索嶺,鐵索嶺,攀緣直上浮雲頂,人入招提境。

本折下場詞:遠上寒山石徑斜,暮林深處一聲鴉。雲白山青萬餘裡,不知何處是仙家。

真乃字字珠璣,句句妙語,抒發了熱愛家山真摯之情,也為隱居綿山埋下伏筆。

 

  《介山記》社會影響與時代價值

《介山記》卓「關湯」,社會影響巨大,序跋之中可見一斑:

一一詞義新驚開傳奇劇之新風。

著名桐城派領袖方苞《序》中稱:「向嘗職掌翰林院時,文之暇未嘗不課及於諸君子之詩詞曲調,而無如其氣骨之不古樸,詞義之不新驚也……蓋近日非無院本,而其中無一段精光不可磨滅之氣,是猶取隔宿之羹,以充新飢者之空腹,鮮有不出哇者。」可見「院本」陳腐令人作嘔!但其病歸裡後,已故「松崖世兄」轉來《介山記》。他在病榻「命書奴為朗誦」後,認為「其修詞立格亦不出元明諸家之藩籬,而其詞義新驚,則實是有一段精光不可磨滅之氣。」成為當時宣揚忠孝節義的典範。

一一充分體現戲曲社會教化功能

官兵部車駕司主事彭遵泗《序》認為:「之推之事,止曉於學士文人,而不能遍通村夫豎子,悍卒武夫。即三晉之人知之,而能言之,而能思之,而不能傳天下窮鄉僻壤相與共聞之,而共道之也」,實為憾事。而「《介山記》藍本左氏,譜之新聲,拍板詞腔,一出之中三致意焉,其或有託而逃,奪酒杯澆傀儡,所不敢知,要使烈士登場、鬚眉改色,天下之覽者悲、歌聲泣、頑廉儒立,如聞西山之風,其用心亦良厚也。」因此,強化了傳奇劇的社會教化功能,達到了「遂良顯忠,亦足補王化之窮而備史冊所未及」之目的。

一一傳播「介山之盛事」

乾隆《介休縣誌》所載作者之父宋邦和同榜舉人張正任之《序》稱,作者將家鄉流傳介之推故事搬上舞臺,一是同升,二是同盛。不僅使文人士子通曉介之推故事,還要使「編氓士女」「遍喻」;不僅使邑人感受介公高風亮節,還將「介山之盛事」推介全國。為此,宋廷魁把「一切可歌、可泣、可驚、可喜、可憎、可愛之人、之物、之事、之景、之情,千態萬貌薈萃於茲記中」,以「忠孝為綱,禮義廉恥為維,至德要道,靡一不備」,使作品傳遍全國,評家眾多,贊語如雲。

一一孝忠情節仙的完美結合與創新

同邑善士李文炳《序》對《介山記》評價極高,「發而讀之,苐見逸氣虹流,真精蟠結,結構嚴謹,詞意雋雅,蒼涼之際仍帶煙霞,詼笑之中不忘慎重。而一種清風逸韻、雄心灝氣,更貫注於筆墨之中,而溢於意言之表,則卓乎其關(漢卿)湯(顯祖)之再生,而不朽之慧業也」。他認為「元明以來,作者林立,然或言忠言孝言情言節言仙,俱各祖一意以成書」,是分別寫劇。但「若《介山記》首則言孝言忠,中則言情言節,未則言仙,舉諸家之要詣,概括而成」是為首創。因此,「是書幾於打倒詞場,踢翻文案矣」。

一一歌頌正氣「有功於世道人心」

   《續文獻通考》纂修官、紀曉嵐之房師孫人龍《跋》稱:從《左傳》始直到南北朝所有典籍載因介之推被焚死而寒食,皆為「妄言之辭」。因此,「餘在視學填粵,時嘗為士子辯其誣」。但他「今閱竹溪山人《介山記》傳奇,竟稱介子推仙去,是又化腐朽為神奇,而並使天下村夫俗婦鹹知感發興起,謂惟忠孝廉節,不愧天上神仙,則其有功於世道人心,豈不偉哉!」

《介山記》所以影響巨大,在於作者對傳奇劇創作思想、劇情主旨、人物塑造、戲曲功能、語言筆法、空幻理解等創作理論極具獨到精闢見解,《介山記》序後作者「或問」對十個問答詳盡闡述,鑑於篇幅,茲不贅述。 

結語:四川丹陵人、兵部車駕司主事彭遵泗《序》稱:「昔餘遊歷三晉,沿汾河越陽穀,望所為介山者,寒雲斷續,隨風隱顯,而都人士猶云:吾鄉寒食追慕介公,數千年來未之或改。」印證了嘉慶《介休縣誌》:「子推,邑人也。寒食之風實始此鄉,旁郡縣因而效之,竟成習尚」之載記。

因此,介休暨綿山成為寒食清明文化集大成地,自唐《開元碑》起歷代碑記、歷代文人撰文題詞讚頌介公高風亮節的佳作數不勝數。其中有唐代盧象「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的千古名句,有龍鳳村明萬曆《重修潔惠侯廟記》「忠、孝、清、烈,推實兼之」的高度摡括,有明代呂解元「百年節歲同寒食,萬裡封疆立介休」的精闢論斷等,反覆證明介休為民協主席馮驥才所題的舉世公認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

在歷代無數謳歌傳承介子文化的名賢達人中,宋廷魁堪為集大成之翹楚。除《介山記》外,他在至今唯一辭賦《綿山賦》:中稱「蹈高蹤於東海,差可頡頏;寄孤憤於汨羅,伊堪伯仲」,為歷史界和民俗界「北有介子,南有屈原」的論斷奠定了基調。同時,他還有《望綿山》《過綿山》《綿上山花》《清明節》《寒食節有感》《兔橋》《鹿橋》及序《遊綿詩序》等詩作。正如張正任《序》稱:「世兄竹溪,感介山之勝世事,而為之記。振如椽之大筆,繪本地之風光」。

宋廷魁崇尚介子,熱愛家鄉,傾注了畢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仍是三晉介子後人敬仰學習的傑出典範。


這裡是一群喜歡文字的發燒友,

知彼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郵箱:874761158@qq.com

相關焦點

  • 無極有個介子推廟
    無極縣楊家莊村有座介子推廟,說來讓人難以置信。要說山西有,那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介子推是晉國人。為什麼無極縣有介公廟呢?楊家莊與介子推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無極縣介子推廟位於楊家莊村后街西頭路北,東西長20多米,南北長30多米,坐北朝南,有前殿和後殿。介廟雖然面積不大,但在一個村莊倒也顯得氣魄雄偉。
  • 《侯馬盟書》留典範 先生故裡憶嘉風 介休市隆重舉行紀念張頷先生...
    介休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克虎表示,「張頷先生是地地道道的介休人,他是我們介休的驕傲。」他號召要通過回顧張頷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巨大貢獻,弘揚先生志存高遠、嚴謹求微、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介休本土企業凱嘉集團出資協助出版了韓石山老師的精品文獻《張頷傳》。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金祥表示:「作為一個地方企業,要繼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努力在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中提高企業維度、體現最大價值,推動企業走得更遠。」
  • 延續文化基因 學者建議以介子推為清明"形象代言人"
    圖片說明:本屆論壇組委會主席徐根初  東方網記者張海盈、實習生劉沅3月19日報導:提到端午,人們自然會想到屈原,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是否也需要這樣一位「形象代言人」?在今天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就提出,應該把介子推作為清明節的「形象代言人」,將清明節發展成為層次更豐富、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節日。    李漢秋認為,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最富有生命意識的節日,「紀念逝者是為了激勵生活,紀念逝者也是期望自己受到後人的紀念,受到後人的緬懷,這對生者就是一種激勵的作用。」
  • 介休秦柏,相傳為秦朝遺物,迄今已有2650餘年
    秦柏位於介休據清乾隆《介休縣誌》記:"相傳為秦時物也,旁有村日秦樹。"離秦柏4公裡的秦樹村就是以秦柏而取名的。位於素有「三賢故裡」美稱的山西省介休市 ,古晉賢人源緣於此,也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氣—— 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位於距介休市區只有
  • 這位「龍」的「船」人傾心傳承龍舟文化
    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上,有一家納德利龍舟廠,這是一間傳統的龍舟製造企業,而後慢慢發展興辦龍舟文化樂園。這背後,離不開一位女企業家及其家庭對龍舟文化的堅守傳承。她,就是劉鳳儀。放棄高薪開龍舟廠只為一份龍舟情結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西江支流上經常見到一條條龍舟、鳳舟從這裡運往各地,偶爾聽到擂鼓歡呼吶喊聲。村民們都知道:「納德利又有人來玩扒龍舟了。」
  • 「人」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介子能否揭示人的本質?
    近來,科學家的新研究使科學家們能夠建造一種新型的加速器,這種加速器是基於一種叫做介子的粒子,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介子一個介子幾乎和一個電子一樣,只是它比電子重207倍。更重要的是,它會在百萬分之二秒內衰變為其他粒子。雖然這個時間對我們來說很短,但對於一個不穩定的基本粒子來說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介子構成了幾乎所有到達地球表面的帶電宇宙射線。
  • D介子與反D介子衰減差異首次「現形」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了D介子粒子與反D介子粒子的衰減差異,為解釋宇宙為何由物質而非反物質組成提供了新途徑。 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LHCb實驗的科學家做出了上述發現。此前,研究人員已預測到這種行為差異,而且這也符合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
  • 光介子猜想
    光傳播的本質是能量在光介子上的流通。而且流通的速度僅僅只與光介子密度有關。由於光介子上流通能量的大小不同,使光介子振動的頻率不同。所以,竊以為光介子是一種空間中普遍存在且相對運動很小很小的粒子。那麼根據以上說法。光源並沒產生光子,僅僅只是輸出了能量,而能量是順著物質(光介子)流動的。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但是,一些低俗庸俗的文藝作品依然得到傳播,一些優秀歷史建築仍然遭到破壞……箇中原因在於,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認知上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工作上盲目、指導上片面、效果上大打折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 推動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2020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論壇側記
    一千多年後,八大山人文化論壇在這塊寶地上召開。6月10日,多位專家學者齊聚素有「城南勝地、人世蓬島」美譽的南昌青雲譜區,就「怎樣謀求發展,怎樣彰顯擔當」這一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各位專家學者通過激情澎湃的演講,共同探討如何高質量推動南昌十大文化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實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創業之城、英雄之城。
  • 湯川秀樹 | 介子理論的發展
    實際上,據預測宇宙射線中的介子質量大約200me,同時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存在自發的衰變。這是源於如下最初的介子理論假設:Ⅴ.與核子作用類似,介子同樣和輕粒子(如電子和中微子)相互作用,唯一不同之處是耦合常數g』比核子介子耦合常數g更小。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用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們的心靈,推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社會活動聯動育人;促進「四史」學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有效融合;打造城建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天津城建大學多點布局、多措並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打出立德樹人「組合拳」。
  • 清明節是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壓根沒關係,跟古代一項習俗有關
    古人寒食節祭祖關於清明節或者寒食節的由來,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遭到後媽驪姬陷害,被迫流亡國外。其次,從故事裡可以看出,介子推非常孝敬母親,這樣的一個孝子怎麼會眼睜睜看著老媽被燒死。第三,如果晉文公真的重視介子推,怎麼能放山火燒他,要知道山火一起,一般人很難逃脫。除非晉文公真想燒死他。這麼一個扯淡的故事到底哪來的呢?正經史書《史記》和《左傳》都有介子推的記載,但是都沒有他割肉救主以及被火燒死的故事。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海天佛國,觀音聖壇|華建集團匠心打造文化建築新典範
    普陀山觀音法界位於東海之濱、浙江省舟山群島朱家尖白山山麓,與普陀山隔海相望,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集文化體驗、藝術展示、文化交流以及觀光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觀音文化主題博覽園。觀音聖壇的建築創意設計參照普陀山普濟禪寺的毗盧觀音坐像,聖壇底部為蓮花基座,中部為中國傳統塔樓結構配合大面積背光,上層為毗盧帽和華蓋,整體建築給人以毗盧觀音端坐蓮臺的想像力和視覺衝擊力。
  •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有何積極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
  • 學者籲設立中華重要人倫節日 以清明節為感恩節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於「三不朽」的首位,就從這方面說也是有道理的。通過清明節的緬懷,獲得生死情感的宣洩和道德生命的傳承。  有限的現實世界與虛擬的無限世界, 二者之間需有精神溝通的平臺,清明節的種種儀式和活動,遂應需而出現。  從掃墓到家庭文化建設 掃墓是最傳統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