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公益夏令營的小學生們到龍舟樂園體驗龍舟文化。
龍舟樂園
感動廣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敏華
說起龍舟,廣府地區的人們都對其有一種深深的情結。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活動,還是一種集音樂、戲劇、飲食、造船工藝於一身的「跨界」文化。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上,有一家納德利龍舟廠,這是一間傳統的龍舟製造企業,而後慢慢發展興辦龍舟文化樂園。這背後,離不開一位女企業家及其家庭對龍舟文化的堅守傳承。她,就是劉鳳儀。
放棄高薪開龍舟廠
只為一份龍舟情結
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西江支流上經常見到一條條龍舟、鳳舟從這裡運往各地,偶爾聽到擂鼓歡呼吶喊聲。村民們都知道:「納德利又有人來玩扒龍舟了。」
劉鳳儀是納德利龍舟副總經理。2006年,為了支持丈夫陳啟光的造船事業,她放棄了全國進口水果批發市場副總經理的職位,一家人從鹽步搬到裡水,成立了這家龍舟基地。丈夫負責做龍舟,她負責開拓市場。
「我們家從公公那一代開始做玻璃鋼皮划艇,後來我老公接了公公的衣缽,帶著幾個師傅來到裡水做起玻璃鋼龍舟。從船體草稿設計、機械模具改造、模具澆灌、脫模、修邊、做龍頭龍尾,我們前前後後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發完善。」說起龍舟,劉鳳儀就一臉自豪,「在海上比賽,設計和做工要考慮抗海浪、抗風的功能;在內河劃就要考慮重量;新型的玻璃鋼龍舟還增加了水瓶卡位、網兜,充分考慮龍舟手的需求,目前這項設計已經獲得專利申請,這是我們龍舟特有的,也是我們能從一年幾十條的銷量到現在一年過百條銷量的原因。」
基地漸漸在龍舟造船界打出了名氣,它是佛山唯一一家具備中國龍舟協會器材委員會認證產品單位的龍舟廠,也是多項國內國際龍舟賽事的指定龍舟供應商,埃及尼羅河國際龍舟賽、亞洲龍舟錦標賽、中華龍舟大賽都有用這裡的龍舟。
自掏腰包建龍舟樂園
只為傳承龍舟文化
由於經常為國外各項龍舟大賽提供器材,劉鳳儀有許多機會觀摩國外龍舟賽事。看到外國友人對龍舟賽事的熱情與興趣,她心裡既高興又有點難過。「龍舟起源於中國,根就在我們這,為什麼卻在外國發揚光大了呢?我們自己對龍舟文化了解嗎?我們作為龍舟企業生產者,可以做些什麼呢?」賣出更多龍舟已不是她的終極追求,她更希望的是,讓更多人了解龍舟,愛上龍舟。
於是,2014年,基地在瀝桂龍舟賽現場自費設置了一個龍舟文化展覽區,讓市民摸龍頭、扒旱龍,感受龍舟文化。「那時候看到大人小孩摸到龍頭的開心模樣,我們就知道花這個錢是值得的。從那年開始,佛山很多大型龍舟賽事參考了這個模式,設置龍舟文化展覽區,這也讓我們覺得自己帶了個好頭。」劉鳳儀說,「有一天晚上,我和老公突發奇想,不如打造一個龍舟文化基地,讓大家來到這裡可以看到龍舟生產工藝、體驗扒龍舟、了解龍舟文化。」
於是,2016年,龍舟文化樂園正式落成,市民來這裡可以聽到龍舟史講座,在龍藝坊捏一隻陶泥龍舟,玩一場龍舟拔河,親自給龍舟點睛,在16米長的龍舟上品嘗祥龍宴。
「創立龍舟文化樂園的初衷,是想更好推動龍舟文化傳承。」劉鳳儀感慨地說。不知不覺,龍舟文化樂園的投資金額從前期40萬元到後來累計投入超過200萬元,「龍船生產基地」向「龍舟生產+體驗遊」的方向轉變,成為廣府龍舟文化體驗基地、廣東省龍舟活動交流展示基地、佛山市青少年龍舟活動訓練基地、南海區旅遊協會會員單位。
以龍舟文化帶動鄉村振興
基地算得上是賢魯島上的「原住民」,見證著賢魯島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江心小島,發展成4A景區,也見證著南海區裏水鎮鄉村振興的歷程。
「好榮幸,這個龍舟文化樂園能納入裡水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我們今年計劃對整個龍舟文化樂園進行提升,除了保留模擬生產觀摩區外,將龍舟生產廠房遷出去,在賢魯島打造一個純玩純學純體驗的龍舟文化樂園,提升園區硬體設施,增加生產工藝觀摩、全息投影體驗等功能。」劉鳳儀認為,「產業互融,文旅結合」是活化非遺的「良方妙藥」。從傳統的龍舟製作到多元化的項目,龍舟基地迎合文化旅遊服務的契機,大興土木,打造龍舟文化樂園,逐漸由生產實業向文化旅遊服務業轉移,實現活化非遺的重要探索之路。
「我希望接下來能在龍舟樂園開展更多元化、更接地氣的活動,讓龍舟這個起源於我們廣府地區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也為我們鄉村振興盡一份力。」劉鳳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