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龍」的「船」人傾心傳承龍舟文化

2021-01-09 廣州日報

佛山市公益夏令營的小學生們到龍舟樂園體驗龍舟文化。

龍舟樂園

感動廣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敏華

說起龍舟,廣府地區的人們都對其有一種深深的情結。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活動,還是一種集音樂、戲劇、飲食、造船工藝於一身的「跨界」文化。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上,有一家納德利龍舟廠,這是一間傳統的龍舟製造企業,而後慢慢發展興辦龍舟文化樂園。這背後,離不開一位女企業家及其家庭對龍舟文化的堅守傳承。她,就是劉鳳儀。

放棄高薪開龍舟廠

只為一份龍舟情結

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西江支流上經常見到一條條龍舟、鳳舟從這裡運往各地,偶爾聽到擂鼓歡呼吶喊聲。村民們都知道:「納德利又有人來玩扒龍舟了。」

劉鳳儀是納德利龍舟副總經理。2006年,為了支持丈夫陳啟光的造船事業,她放棄了全國進口水果批發市場副總經理的職位,一家人從鹽步搬到裡水,成立了這家龍舟基地。丈夫負責做龍舟,她負責開拓市場。

「我們家從公公那一代開始做玻璃鋼皮划艇,後來我老公接了公公的衣缽,帶著幾個師傅來到裡水做起玻璃鋼龍舟。從船體草稿設計、機械模具改造、模具澆灌、脫模、修邊、做龍頭龍尾,我們前前後後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發完善。」說起龍舟,劉鳳儀就一臉自豪,「在海上比賽,設計和做工要考慮抗海浪、抗風的功能;在內河劃就要考慮重量;新型的玻璃鋼龍舟還增加了水瓶卡位、網兜,充分考慮龍舟手的需求,目前這項設計已經獲得專利申請,這是我們龍舟特有的,也是我們能從一年幾十條的銷量到現在一年過百條銷量的原因。」

基地漸漸在龍舟造船界打出了名氣,它是佛山唯一一家具備中國龍舟協會器材委員會認證產品單位的龍舟廠,也是多項國內國際龍舟賽事的指定龍舟供應商,埃及尼羅河國際龍舟賽、亞洲龍舟錦標賽、中華龍舟大賽都有用這裡的龍舟。

自掏腰包建龍舟樂園

只為傳承龍舟文化

由於經常為國外各項龍舟大賽提供器材,劉鳳儀有許多機會觀摩國外龍舟賽事。看到外國友人對龍舟賽事的熱情與興趣,她心裡既高興又有點難過。「龍舟起源於中國,根就在我們這,為什麼卻在外國發揚光大了呢?我們自己對龍舟文化了解嗎?我們作為龍舟企業生產者,可以做些什麼呢?」賣出更多龍舟已不是她的終極追求,她更希望的是,讓更多人了解龍舟,愛上龍舟。

於是,2014年,基地在瀝桂龍舟賽現場自費設置了一個龍舟文化展覽區,讓市民摸龍頭、扒旱龍,感受龍舟文化。「那時候看到大人小孩摸到龍頭的開心模樣,我們就知道花這個錢是值得的。從那年開始,佛山很多大型龍舟賽事參考了這個模式,設置龍舟文化展覽區,這也讓我們覺得自己帶了個好頭。」劉鳳儀說,「有一天晚上,我和老公突發奇想,不如打造一個龍舟文化基地,讓大家來到這裡可以看到龍舟生產工藝、體驗扒龍舟、了解龍舟文化。」

於是,2016年,龍舟文化樂園正式落成,市民來這裡可以聽到龍舟史講座,在龍藝坊捏一隻陶泥龍舟,玩一場龍舟拔河,親自給龍舟點睛,在16米長的龍舟上品嘗祥龍宴。

「創立龍舟文化樂園的初衷,是想更好推動龍舟文化傳承。」劉鳳儀感慨地說。不知不覺,龍舟文化樂園的投資金額從前期40萬元到後來累計投入超過200萬元,「龍船生產基地」向「龍舟生產+體驗遊」的方向轉變,成為廣府龍舟文化體驗基地、廣東省龍舟活動交流展示基地、佛山市青少年龍舟活動訓練基地、南海區旅遊協會會員單位。

以龍舟文化帶動鄉村振興

基地算得上是賢魯島上的「原住民」,見證著賢魯島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江心小島,發展成4A景區,也見證著南海區裏水鎮鄉村振興的歷程。

「好榮幸,這個龍舟文化樂園能納入裡水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我們今年計劃對整個龍舟文化樂園進行提升,除了保留模擬生產觀摩區外,將龍舟生產廠房遷出去,在賢魯島打造一個純玩純學純體驗的龍舟文化樂園,提升園區硬體設施,增加生產工藝觀摩、全息投影體驗等功能。」劉鳳儀認為,「產業互融,文旅結合」是活化非遺的「良方妙藥」。從傳統的龍舟製作到多元化的項目,龍舟基地迎合文化旅遊服務的契機,大興土木,打造龍舟文化樂園,逐漸由生產實業向文化旅遊服務業轉移,實現活化非遺的重要探索之路。

「我希望接下來能在龍舟樂園開展更多元化、更接地氣的活動,讓龍舟這個起源於我們廣府地區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也為我們鄉村振興盡一份力。」劉鳳儀說。

相關焦點

  • 龍舟傳承後繼有人卻苦於造船無木
    六代人傳承手藝幾番起落番禺的上漖村無疑是廣州最出名的龍船製作之地——上漖龍舟廠原本就譽滿省港澳,這幾年更開始有江西、湖南等外省的客戶發來訂單。「造龍者」起源於清晚期的上漖村的黃弘。「我聽長輩說,第一代的太爺(黃弘)開始做龍船,當時也做其他漁船。」第五代的黃劍挺目前是上漖龍舟廠——黃氏世家的負責人,是第四代大師傅黃善慶之子。
  • 寶安「曬」龍舟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
    相傳清朝時期,某一年端午節,松崗老百姓發現放在祠堂裡的龍舟頭突然化作一隻巨大的活龍在天上飛舞,老百姓又驚又喜,認為是龍王駕到來此遊玩,於是決定籌錢造一隻能夠乘坐五、六十人的大龍舟,感謝龍王光顧。此後,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隆重的划龍舟比賽,祈求風調雨順。
  • 非遺踏白船的傳承之困:「60後」「70後」仍是搖船主力
    船,對這位年過花甲的老漁民來說,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船曾經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農家搖船無不技藝高超,因而節慶活動多與水有關,踏白船就是其中之一。踏白船又名「搖快船」,其名由來,據傳與南宋名將嶽飛有關。宋代抗金大臣宗澤讚賞嶽飛的才能與勇敢,任命其為踏白使,「踏白」為水軍番號。
  • 中英文版佛山武術龍舟文化圖書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10月12日,第72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舉行線上活動,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亮相本屆書展。《中國佛山功夫文化》 《中國佛山龍舟文化》採用國際規範開本,設計精美,內文配備了大量手繪插圖,得到了不少海內外人士的關注。加拿大亞歷山大學院的Yino說:「我對中國文化有興趣,《中國佛山龍舟文化》 的插圖排版十分具有吸引力。這麼好看的書,要是有購買的途徑,我會購買收藏。」
  • 「喚醒」30多年歷史的松木龍船 ,東莞舉行一場古老的起龍儀式
    「廣中(珠江三角洲)龍船,惟東莞最盛。」  龍舟在清代,多用坤甸木造,堅韌耐久。民國到改革開放前,無坤甸木(或太貴),龍舟製造改用松木。1984年改革開放初,東莞恢復龍舟競賽活動。為傳承祖宗傳統,正丫村重做一隻龍船。  「水浸萬年松」,正丫所造龍舟,是用松木所制。每年龍舟節後,都埋入河邊,讓泥水淹沒,不受蛇蟲鼠蟻侵蝕。旁邊插上竹竿,晾上破魚網為標誌,讓外來船人知道,不在其上泊位。次年,依所插竹竿位置起龍。
  • 蒼南風土丨兩幅龍舟舊畫 一段曠世佳話
    鰲江以南的江南地區每年的龍舟競渡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農曆四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就開始起划龍舟。進入農曆五月,便天天是賽龍奪錦的熱鬧場景。乾隆年間,江南垟錢庫夏口村清代吳氏先祖的吳乃伊所作的當時端午龍舟的畫,至今還保存在村裡。歷經多次劫難   民俗畫留存江南舊日風俗我們來到夏口村吳榮烈故居。
  • 為這位潮汕老伯點讚!水災中,他出動自家一百多條龍舟救災
    五年前水災就曾無私借出110艘龍舟蔡伯今年76歲,是土生土長的潮南人,在潮南開了間龍舟廠。在潮汕地區,端午節都會賽龍舟。由於在村裡人緣不錯,蔡伯幾乎承包了全村的龍舟生意。每年臨近端午節,就是蔡伯最忙的時候。他告訴記者,像一艘10米長的龍舟,製作周期約半個月,造價就得兩三萬元。
  • 龍船巷裡的「造龍」人
    周啟京15歲開始做木工,退休後卻迷上了龍舟模型。    說起龍船巷,杏壇光輝村的人都知道有一位老木匠在那裡做龍舟模型。周啟京從15歲開始做木工,幾乎一輩子都在跟船打交道。退休前他專門做船和修船,退休後迷上了做龍舟模型。雖說是模型,但周啟京要的是每一條龍舟都能下水,為此他不願放過每個細節。    結緣:老木匠曾修大龍船    周啟京家所在的巷子叫「龍船巷」。他聽村中老人講,以前這裡是一條斷頭河,村裡的龍舟就埋在河湧底下,到了划龍舟的季節再挖起來。以前這一帶附近曾有一些師傅做龍舟,後來河湧因砂石的堆積而消失了,就成了現在的地方。
  • 「天龍地龍水龍」進校園 上海大中小學特色「龍教育」五育並舉
    與會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表示,深入開展龍文化教育也是為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華東師大非遺傳承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教授說:「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龍文化,一般被認為主要起源於北方地區、中原地區。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地區古文化中,有自我獨特屬性的崧澤文化受到浙江地區文化的輻射,具有豐富的龍文化特徵。龍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也有著鮮明的表現。
  • 龍舟季:船行碧波裡 各隊備戰忙
    文/圖 金羊網 記者甘韻儀,通訊員番宣番禺區第十七屆「蓮花•中國體育彩票杯」「禺山•中國體育彩票杯」龍舟賽暨彩龍競豔活動將於6月9日在番禺人的母親河市橋河上演。大賽在即,番禺多個水道頻頻響起鼓點聲和哨聲,「扒仔」們整齊劃一地用力揮動雙臂,河面水花飛濺,船如箭行,備戰緊張。而乾淨整潔的水環境,也讓番禺龍舟在水天一色中扒得更顯詩情畫意。
  • 「龍舟運動」給肺部做體操!一根彈力帶、一個水瓶在家「劃」起來
    雖然疫情讓熱鬧的龍舟活動暫時停擺,但划船這項「高效」的健身運動每個人都可以學起來,讓身心在起落推拉之間得到舒展。這個端午,《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結合傳統的划龍舟習俗,教大家一套在家就能輕鬆練習的划船動作。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 北京國際龍舟邀請賽開幕 全民健身深入人心
    此外,值此端午佳節與文化遺產日接踵到來之際,主辦方還將在賽程途中特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以傳統民俗與傳統競技交相互動的方式歡慶。首戰落戶北京 讓賽龍舟也在北方流行起來作為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紀念慶祝活動,賽龍舟不僅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是走出國門,享譽世界,深受各國友人喜愛。
  • 杭州西溪龍舟文化節端午開幕 船槳紛飛感受非遺魅力
    今天(6月18日)上午,2018杭州西溪龍舟文化節開幕式暨五常龍舟勝會在西溪溼地·洪園五常港浜口橋舉行。西溪溼地的「五常龍舟勝會」,是杭州很有觀賞價值的民俗文化亮點,活動十分隆重,有「請龍王」、「吃龍船酒」、「披紅」、「賽龍舟」、「謝龍王」等流程。其中,「賽龍舟」是重頭戲。
  • 中國古代龍的起源與演變,龍文化對越南影響有多大?
    越南龍的起源於蛟,蛟傳說於中國古代廣義的龍類,有時候也稱蛟龍,但它不是龍。越南人的龍是用蛟做原型的,蛟生活在中國南方,而且比較早就存在。後來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蛟的的翻譯發生變化,越南人也分不清蛟和龍,以前用漢語「giao」,代表蛟,也有許多人在後面加「long」,於是才有蛟和龍的搞混。在中國,蛟和龍本身也是有相似的,因此才有蛟龍之說。
  • 東莞常平端午習俗:陸上龍舟真稀奇,「旱龍遊會」有意思
    在東莞,人們習慣用賽龍舟或者龍舟趁景來慶祝端午節,一般都是在江河湖泊舉行。但是,其實在東莞還有「旱龍遊會」(在陸地上舞龍舟)這種端午習俗。無獨有偶,一共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在常平鎮的橫江廈村,另外一個是在厚街鎮的橋頭村。
  • 香港大埔區19日舉辦"龍舟競賽賀回歸十周年"活動
    新華社香港6月19日電(記者朱華穎 潘曉燕)龍舟鼓響,粽子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此時,都是香港赤柱居民聯誼會主席王錦泉最開心的日子,他從13歲開始參加龍舟競賽,至今已有20多年。談到香港回歸十年來龍舟賽事的發展,王錦泉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龍舟競渡又端陽 ——2018端午假日旅遊趨勢預測
    粽葉飄香,龍舟競渡,將呈現現一派夏日出行盛況。  2018年四川閬中古城端午文化旅遊節將持續至6月18日,閬中嘉陵江國際龍舟賽、世界旅遊小姐閬中之旅、閬中古城全國名家書畫展、閬中古城端午文化攝影展將陸續開展。  2018年第十四屆蘇州端午民俗文化節將於6月18日開幕。
  • 活過百歲的人扎堆,麻陽這兒除了神秘,還有驚喜!
    而據麻陽縣漫水村自明永樂二年口傳至今的《根源歌》——龍歌記載,划龍舟也是盤瓠大王教化麻陽地區苗民強身健體、消除「黃病」疫情的方法。因此,各項祭祀慶祝活動,基本都是圍繞「扒船」,即划龍舟進行。各村組織龍船隊,大家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自覺自愿參與到為龍舟隊的服務當中。從五月初五開始,麻陽的龍舟一直要劃到十七八。大賽原定於6月11日舉行。
  • 中國風的粽子包裝設計,感受千年傳承的美好寓意!
    各位船員, 我們的浪設計號船就要開船啦!、粽子等具有鮮明節日特色的元素 並將粽子進行擬人化設計 放置在龍舟上 刻畫了生動有趣的賽龍舟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