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浦江第一小學建成空中龍文化園地 採訪學校供圖(下同)
龍文化的源頭在哪裡?如何讓當代青少年親近、參與和傳承龍文化?龍文化進校園還要破解哪些難題?昨天下午,在市教委指導下,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和新民晚報社聯合舉辦「上海市學生龍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表示,深入開展龍文化教育也是為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華東師大非遺傳承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教授說:「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龍文化,一般被認為主要起源於北方地區、中原地區。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地區古文化中,有自我獨特屬性的崧澤文化受到浙江地區文化的輻射,具有豐富的龍文化特徵。龍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也有著鮮明的表現。曾經的標準龍圖案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強勢存在並流行,這是過去為人們所忽視的。上海地區4000年前的陶器圖案上,龍鳳融為一體者開始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融合性圖案可以視為上海的一種古老傳統:文化講究融合,海納百川早早就開啟了。」
「寶山羅店的龍船、松江葉榭的草龍、金山呂巷的小白龍,甚至還有傳說中的東海龍王,完全可以把上海稱為『龍文化的重要故鄉』。作為上海人,當然就是『正宗的龍的傳人』,理應傳承好龍文化。」田教授說。
做出特色的「龍教育」
在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
圖說:同濟龍舟隊融競技性、娛樂性、文化性為一體
民間俗稱的「天龍、地龍、水龍」,即放龍風箏、舞龍獅、賽龍舟等民俗活動,已逐漸成為申城許多大中小學的傳統特色體育活動項目。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說,2014年,作為上海市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單項品牌主題活動的「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推出後,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七屆,共有參賽學校近1300所,學生約四萬名。龍舟競渡、風箏翔空、龍獅齊舞,讓學生們舞出「龍文化」,劃出「龍精神」,放飛「龍傳人」的夢想。
圖說:華師大松江實驗中學龍風箏進課程
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校長尤睿欣喜地發現,參加「龍獅社團」的男孩變得更陽光、更自信、更堅強了。華東師大松江實驗中學常務副校長姚玉芳介紹,學校建了一個充滿風箏文化與藝術氣息的「微型風箏博物館」,展出500多個世界各地的各類實物風箏,成為開展風箏綜合課程的重要學習資源。閔行區浦江第一小學校長張蕊說,學校不僅有「九龍探究課程」,還在校園裡建設了「龍文化十八景」,從而在環境育人中體現「龍教育」特色。同濟大學體育部主任盧天鳳教授則自豪地說,同濟的校徽裡就有「三人划龍舟」的圖案,賽龍舟已經成為同濟一張亮麗名片。
「當年上海搞龍文化全能賽,起先只有十幾支隊伍,我還擔心搞不下去呢,現在參賽的大中小學生十分踴躍。如此大規模地開展龍文化民俗教育和傳承活動,上海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衛志強說。
圖說:閘北第三中心小學舞龍獅男孩更陽光更自信
五育並舉培育新人
上海市龍舟協會會長胡凌潔說,一項民俗活動首先要讓它生存下去,才談得上弘揚和光大,這其中,青少年的態度和參與熱情至關重要。
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第七屆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組委會副主任李駿修用「進入校園,佔有青年」八個字指出了放龍風箏、舞龍獅、賽龍舟等「三龍」活動的重要路徑。
上海市教委原主任、上海市大學生體育協會會長薛明揚提出,優秀的民族文化要靠教育、靠學校去弘揚。他說,「三龍」活動的內容設計要聚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並且要提升活動的文化品位、增強活動的品牌效應,要真正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的要求落到實處。
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昨天還通過視頻方式在論壇上做了發言。她說,開展龍文化活動的切入點是體育,實際上是彰顯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這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非常重要舉措。要讓孩子們走出學校,擁抱大自然,在藍天麗日下拓展視野。孩子們一輩子會記得,龍文化伴隨著他們成長。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