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踏白船的傳承之困:「60後」「70後」仍是搖船主力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每年一到端午,姚其才就特別興奮,因為他又可以上船了。

今年64歲的姚其才,家住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新興街道王安社區,祖祖輩輩生活在西南湖畔,以漁為生。十幾歲時,他就跟著父母在船上生活,搖船、捕魚、下水,樣樣在行。

船,對這位年過花甲的老漁民來說,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船曾經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農家搖船無不技藝高超,因而節慶活動多與水有關,踏白船就是其中之一。

踏白船又名「搖快船」,其名由來,據傳與南宋名將嶽飛有關。宋代抗金大臣宗澤讚賞嶽飛的才能與勇敢,任命其為踏白使,「踏白」為水軍番號。船隻即嘉興水鄉常見的農用船,這種船船體稍長,船底呈弧狀,涉水阻力甚小,但急搖時左右穩定性較差,鄉民稱之為「活」,因此成就了踏白船在表演時速度較快、驚險的特性。每條船經過改裝,船艄搭上木板橫「跳」,船尾上安兩支琵琶櫓,兩人一組同搖一櫓,船艙幫口兩邊再安放四五排或五六排木槳,人手一槳,合力齊劃。

如今,踏白船已經被保護起來,它被列入浙江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擊鼓1人,搖櫓4人,單槳6人,船上總計11人。」姚其才說,踏白船是個技術活,隊員大都是經驗豐富的漁民,不是誰都能幹得了的,「櫓要控制方向和穩定性,單槳要同時下水提供動力,擊鼓要控制節奏……」

和賽龍舟相比,踏白船更具地方特色,歷數世紀而不衰。

2009年起,踏白船表演賽在嘉興市政府的倡導、組織下,作為每年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一項體育競技活動項目,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目前在該市已連續舉辦11屆。

今年,也是姚其才參加踏白船表演賽的第11年。作為新興街道踏白船隊的船老大,每年端午節前,他都會召集曾經的老漁民們一同上船,頂著烈日苦練。對於漁民們來說,踏白船有著特殊意義。

「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以前我們以划船為生,今後也不能忘記。」水是姚其才的根,養育了祖祖輩輩的漁民;踏白船,也由一種營生變為一種文化,被這批老漁民們傳承下來。

然而近幾年,隨著老一輩漁民們年紀的增大,姚其才逐漸意識到,當下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願意幹這一行。

因為平時酷愛體育鍛鍊,前幾年還當過龍舟手,對水上項目有著適應性的姚培祥,在2017年被舅舅姚其才挑中,「接力」成為了一名船二代。

1972年出生的姚培祥直言,在當下的踏白船隊伍中,「60後」「70後」仍是搖船主力,「前幾年也有一些年輕隊員加入,但是堅持不了幾年就退出了。雖然每年訓練時間不長,但是強度大,很多年輕人都吃不了苦。」

讓姚培祥感到慶幸的是,如今隊裡更換隊員,使用的是循序漸進的模式,「我們每年更換掉幾個老隊員,基本還可以銜接得上,更替難度不是很大。今年隊裡還新增加進來一名『80後』,年紀最小。」

姚培祥說,隊伍裡也在考慮培養一批年輕化的隊員,畢竟我們「70後」也會老,總要有人繼續傳承下去。「但是現在的『90後』『00後』甚至都沒有上過船,所以這個事情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時間來好好謀劃。」姚培祥說。(施紫楠)

相關焦點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它離我們並不遙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揚非遺,絕不僅僅是把他們摘出來,寫到小本本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關係到文化血脈的傳承、精神家園的維護,關係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國家文化主權的維護。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漢、白、彝、回、傈僳、藏、納西等多民族聚居融合過程中也創造出了璀璨歷史文化。2011年3月,大理被原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切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依託大理州豐富的白族非遺文化資源,率先在大理市東門完小開展非遺進校園創新實踐。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彌勒60歲「製糖大師」,傳承百年技藝!花樣紅糖賣到多省份
    臘月,彌勒市竹朋壩子的甘蔗到了採收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裡,韓紹林每日要收購優質的白甘蔗60餘噸用於榨汁製糖。現在已經60歲的他,儘管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兒孫,享受天倫,但只要榨機一動,他總要到製糖車間和子侄一起忙碌,一鍋糖好不好,技藝完全由他掌握。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製糖師傅對色、香、味的把握也是很關鍵的,糖汁不能太多,每一鍋糖如果多了,顏色不好,對味道也有很大的影響。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失傳,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以「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依託學生向「娃娃徒弟」傳授技藝,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該稿件在天馬在線、武威日報播出後,又喜登學習強國平臺。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長期以來,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摔跤之鄉」「美女之鄉」「熊貓之鄉」「南紅瑪瑙之鄉」「五鄉」之美譽。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成為了了解、認知、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的典型。還通過舉辦非遺展覽、展演、非遺進校園、電視宣傳、製作專題片等形式進行內外宣傳。美姑縣組織採寫、拍攝製作的9個非遺項目專稿、專題片先後在縣外宣網、縣廣播電視臺和《涼山日報》、涼山州廣播電視臺「非遺之光」欄目刊播,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認識全縣現有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明白「非遺保護、人人有責」,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觸摸失落的文明 書院中國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
    近日,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與京東電腦數碼、京東公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尚旅遊、鳳凰領客共同發起的「觸摸失落的文明」公益活動正式上線,助力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非遺傳承人資助項目」。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90後、00後成出遊主力,上海再度「霸榜」
    今天(10月9日) 滬上多家旅遊企業發布長假大數據報告, 國慶出遊人群中90後、00後已成主力 佔比超過6成 而上海也頻繁登上各類排行的榜首
  • 宿州:刀尖上的「非遺」 傳承中華工藝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傳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體現了這一點。近年來,宿州在「非遺」文化的建設中,始終保持著愛國熱情,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堅持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很好的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 古典戲法傳承人肖桂森納新徒 非遺項目盼傳承
    作為從事古典戲法表演逾40年的戲法名家肖桂森來說,從其師父—已故北派戲法大師王殿英手中接過衣缽後,將戲法儘可能推廣和傳承下去一直是他的心願,也是非遺項目的發展需要。此次拜師學藝的新徒陳梅來自黑龍江雜技團,作為經驗豐富的魔術師曾獲2004年澳門國際魔術大賽金獎。她也對古典戲法頗有興趣,在中國雜技理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傅起鳳女士的引薦下,決定學習古典戲法。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都說繡著「富貴牡丹」的旗袍不夠時尚,但是在潮流玩具裡融入非遺元素,是不是也蠻有格調?滿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桑菊今天,比耶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別具匠心「娃圈太太」(製作BJD娃娃服飾的人)——48歲的桑菊,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用年輕人喜愛的新潮玩法,實現著傳統技藝的「破圈」之旅。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文化消費有代溝:60後買恆源祥,80和90後下單60萬雙回力鞋
    從海南黎族織繡到天津狗不理包子,傳統"非遺"及老記號商品受到一眾剁手黨追捧。人們對"文化消費"有多狂熱?從淘寶發布的《非遺老字號成長報告》中能找到答案。說實話,報告中的各項數據一次次刷新了三觀。比如,年輕的80,90後對非遺及老字號商品有著極高的購買熱情,誰能想到呢?
  • 隴劇《假婿乘龍》將「新演」 非遺項目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有序展開
    隴劇《假婿乘龍》將「新演」非遺項目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有序展開每日甘肅網4月30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嫋嫋隴音傳入耳,聲聲弦樂動人心。29日記者獲悉,為進一步做好傳統戲曲傳承復興,弘揚優秀隴劇藝術,甘肅省隴劇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緊鑼密鼓地開展了隴劇經典劇目復排和隴劇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作,力求多管齊下為文藝院團「復工復產」做好充分的準備。近日,由甘肅省隴劇院復排的非遺項目大型移植隴劇《假婿乘龍》正在如火如荼排練中。作為隴劇的經典保留劇目以及前輩藝術家留下的寶貴財富,《假婿乘龍》深受廣大觀眾和業內專業人士的喜愛。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