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陀山觀音法界正式開園。普陀山觀音法界位於東海之濱、浙江省舟山群島朱家尖白山山麓,與普陀山隔海相望,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集文化體驗、藝術展示、文化交流以及觀光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觀音文化主題博覽園。華建集團整合優勢資源,下屬多家單位傾力攜手,共同打造這一佛教地標性建築,其中,華建集團華東總院作為項目的設計總包與代建管理單位,充分挖掘其觀音文化內涵,以創意創新設計打造「舉世無雙」;以設計為主導的全過程諮詢與項目管理確保「流芳百世」。 華建集團建設諮詢承擔了項目的造價顧問,通過編制概算,並配合設計單位修改調整概算,直至擴初審批通過。華建集團地下空間院(申元巖土)承擔舟山普陀山觀音公園法界項目(正法講寺和居士學院)總計約550畝場地地基處理工程設計任務,針對不同區域功能特點制定不同區域差異沉降控制標準,項目實施完成後場地沉降穩定,實現了深厚軟土地基鄰近建築、道路、重要管線以及過渡區差異沉降控制的總體目標。華建集團環境院負責了項目的中軸景觀設計,整個中軸線的景觀由南至北主要分為南總門廣場、接引島、接引三橋及聖壇廣場,由人間入勝境,在節奏上層層遞進。整個軸線以聖壇廣場為核心,在景觀設計理念上,為營造海天佛國的勝境,設計手法不同於西式的規則式大廣場的形制,而是融入了自然禪意的自然元素及形態,廣場由自然如雲般的綠島進行圍合。項目聲學設計由華建集團都市總院聲學及劇院專項設計研究所完成,其中,圓通大廳作為最主要的空間,呈觀音寶瓶狀,聲學形體特殊,聲學設計特點需滿足聲學一定語言清晰度,又要保證佛教神聖渾厚的聲學音質特性,還需與裝飾設計效果完美結合。華建集團市政交通院負責了觀音法界內部主烏線、東西向道路以及聖壇入口處景觀橋梁設計工作,並協助各地塊施工圖提供市政部分的諮詢建議。
觀音聖壇是觀音法界的核心標誌建築。她與普陀山島慧濟禪寺、南海觀音像構成人文南北軸線,使得整個觀音法界與普陀山協同呼應,構建朱家尖與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有機統一。
01三大設計創新 賦予觀音文化新魅力
「聖壇即觀音」的建築形態設計創新。觀音聖壇的建築創意設計參照普陀山普濟禪寺的毗盧觀音坐像,聖壇底部為蓮花基座,中部為中國傳統塔樓結構配合大面積背光,上層為毗盧帽和華蓋,整體建築給人以毗盧觀音端坐蓮臺的想像力和視覺衝擊力。
「觀音納須彌」的內部空間設計創新。聖壇中庭空間首次提出以佛教空靈聖潔的「須彌山」形象作為內部空間形態結構,充分營造聖壇的神聖氛圍和恢宏氣勢,其獨特性和唯一性,也帶給遊客全新的體驗感受。
觀音聖壇作為集禮佛、展陳、體驗、教化為一體,集觀音文化之大成的博覽園,在功能分布上自下而上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重點體現觀音信仰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
「須彌皆圓通」的建築結構創新。聖壇基座部分4根擎天巨柱將聖壇上部6-9層佛殿託起,以烘託出圓通大廳須彌山的完整性。圓通大廳須彌山是目前佛教建築裡跨度最大的金屬結構,同時也是目前面積最大的穹頂佛教場館。
觀音聖壇為「一主兩從」品字型建築群,善財、龍女是觀音菩薩的弟子與輔弼,這裡化為對稱輔樓。觀音聖壇、善財樓、龍女樓三者位於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體現了觀音同體大悲,庇佑天下蒼生的佛教思想。
02 傳統元素+新型材料+現代工藝 成就現代佛教文化建築典範
觀音聖壇的創新設計需要材料與工藝輔以支持。在建造技藝方面,觀音聖壇在傳承傳統的同時,融入砌築雕花石材、一體成型異形銅板、鈦瓦、鋁板挑簷等現代藝術手段及材料,通過豐富的視覺體驗展示觀音菩薩在當代禪意中的應機方便,使信眾內觀自在,外觀世音。
03景觀環境營造 由人間入勝境
觀音聖壇的景觀設計以禪意自然為理念,建築與山,與水,與林互相借景,意境相融,營造出海天佛國的勝境。
中軸線景觀由南至北從南總門廣場、接引島、接引三橋到聖壇廣場,層層遞進,由人間入勝境。
南總門廣場兩側選用高大、樹幹挺直、枝葉開展的半常綠植物,整齊對稱的布置營造出氣勢恢宏和神聖莊嚴的佛教氛圍。接引島是通向佛國聖境的前站,數個綠島構成菩提樹形態。選用秋季黃葉的銀杏林、紅葉的烏桕增添佛國的秋色。臥於清水之上的接引三橋形式與普陀山普濟寺三橋遙相呼應。
聖壇廣場在景觀中融入了自然禪意的自然元素及形態,廣場由如雲般的綠島進行圍合。形態靈感來源於營造祥雲浮動的海天勝境,也呼應普陀山礁石沙灘的地貌環境。整個廣場結合綠島,點綴圍合了大型礁石組合,猶如整個軸線是白山山勢的延續與生長。
聖壇廣場周圍引入水系,構建了景觀湖面「小南海」,寓意海天佛國「南海觀音」之形象。使得觀音聖壇主體建築群以白山為底,在小南海的映照下,呈現海天佛國的景象。
在綠化設計植物選擇上,也呼應了禪意自然的主題,營造禪意、冥想的園林綠化空間,運用冷綠色的松類植物、節點處的造型植物強調意境。
04 無處不在的觀音文化
觀音聖壇在設計中融入了觀音菩薩的重要紀念日。聖壇廣場直徑219米,聖壇一層圓通大廳建築面積約2190平方米,呼應觀音菩薩的生日;聖壇總建築面積61900平方米,一層圓通大廳寬61.9米,呼應觀音菩薩成道日;聖壇總建築高度91.9米,呼應觀音菩薩出家日。這些設計進一步豐富了觀音聖壇的觀音文化內涵。
一座建築一尊佛。觀音聖壇傳承普陀山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在保留傳統佛教建築特點的基礎上,以獨特的建築形式和現代材料工藝,呈現與普陀山原有宗教建築一脈相承而又兼具當代審美與功能的現代佛教建築新典範,讓中國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的創新設計中,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
* 以上部分照片由觀音法界管理中心提供
項目檔案
普陀山觀音法界——觀音聖壇
項目地點: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
建設單位:普陀山佛教協會
建築類型:文化旅遊建築
設計時間:2014-2018年
建成時間:2020年
佔地面積:380畝
總建築面積:61900平方米
設計總包: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代建管理: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上海世博建設開發有限公司
項目負責人:張俊傑
項目經理:周鍾、張海明、吳宏炯
代建管理:柯宗文、阮哲明、沈久忍、張一鋒、黃大中、陸富斌、楊曉峻、劉威、陳棟、張俊、趙佳、王華、杜浩然、林楠
概念方案:張俊傑、楊明、朱子曄、丁帆、劉宏志、朱力元、成敏、高心怡、郭健、張天鈞
建築設計:張俊傑、陳夢駒、翁皓、李大曄、萬千、丁雅楠、楊子江、閆康、鄧妍、梁天馳、劉琦、葉卿楠、仲柳廷、劉文沛、張娉婷、董思超、晏心奕、張亞芳
結構設計:姜文偉、李燁、張蓉、鬱曉銘、朱駿
機電設計:邵民傑、王曄、陳立宏
給排水設計:馮旭東、徐揚、班善學、陳立宏、楊瑤佳、張威、王珏
暖通設計:馬偉駿、魏煒、楊辰蕾、沈豐姣、梁濤、莊燕、沃立成
電氣設計:邵民傑、王曄、季祺、王進、黃蕾
智能化設計:王玉宇、黃辰贇、王宇君
城市設計、總圖設計:查君 信暉 劉洋 陳沂 劉曉文 孫曉利
景觀設計及配套:何鑑、何蓓蕾、盧俊鷗、王維薇、鄭敏敏、沈苗、孫俊剛
橋梁箱涵:劉登倉、刁彥平
BIM設計:孫璐、陳順、高培麗
泛光照明:繆海琳、江毅哲、徐天擇
景觀藝術照明:馬仁凱、餘玲玲
綠色節能設計:張伯侖、王峰、邊秋娟、郝勝男、王曉宇、蔣丹丹、夏佰林、孫元超
聖壇紋樣:蘇昊、母偉佳、陳彥曌
電梯運能分析:傅方曦
其他設計單位
室內設計:上海禾易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照明:上海艾特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造價顧問:華建集團工程建設諮詢有限公司
消防顧問:上海倍安實業有限公司
地基處理:華建集團地下空間院(申元巖土)
幕牆顧問:英海特工程諮詢(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軸景觀:華建集團建築裝飾環境設計研究院
中軸景觀藝術照明:上海譯格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杭州園林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橋梁:華建集團市政交通院
風洞試驗顧問:同濟大學風洞實驗室
聲學顧問:華建集團華東都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聲學及劇院專項設計研究所
影院顧問:上海琅祥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
標識設計: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水利設計:舟山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人防設計:華優建築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