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水情因素粗綜複雜,譬如常見的淺水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淺水環境對於臺釣來說是一種挑戰,臺釣的子線、站漂、提竿動作都對真正作釣過程中產生影響,所以想要用臺釣釣法在水深較淺的水域作釣,就要在三個影響因素中做好充足的準備。
子線長度的選擇
水深較淺想要能夠正常作釣,子線的長度不加以控制很容易發生雙子線纏繞、子線主線纏繞的情況,所以想要在較淺水位的水域作釣,子線的長度應該以短為主,長度控制在10釐米以內為最佳,但是這個子線長度並非固定,如果此淺水水域中大魚較多,我們在線組製作過程中就可以直接放棄子線的只用,直接通線作釣,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子線帶來的纏繞困擾。
延伸:一般水位低於1米時,大咖都會選擇使用通線單鉤作釣,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鉛墜、子線與浮漂發生纏繞的可能性,畢竟常見的立漂都在30釐米以上,子線長度長度在15釐米左右,則漂座的位置很有可能就在鉛墜上方30釐米以內的位置,極容易在拋竿、提竿是發生線組纏繞或浮漂斷裂的可能。
浮漂的選擇
臺釣中浮漂多以立漂為主,鮮有使用星漂作釣,但是並不代表星漂不能使用到臺釣中,恰逢我們作釣水位較淺時,星漂使用效果要比立漂好很多,畢竟星漂是段狀組成,貼附在線組至上,不會存在繞線的可能性,如果在浮漂選擇中沒有星漂時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如果沒有星漂時我們應該選擇淺水漂進行,往往淺水漂有一個特點就是短,一般長度都在15釐米以內,這種長度的浮漂可以保證到鉛墜的距離,還能夠正常的進行浮漂調釣,還不至於產生線組纏繞的可能性。
延伸:淺水作釣最佳的浮漂就是傳統釣中常見的星漂,很多釣友認為只有傳統釣才能使用星漂,臺釣只能使用立漂作釣,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臺釣的思想僅僅是懸浮,通過浮漂的浮力控制鉤餌子線的狀態,我們使用星漂同樣可以達到調整子線鉤餌水下狀態的效果。
提竿動作的力度大小
水淺就意味著我們在提竿操作中,很小的力氣就能將鉤餌提出水面,很多釣友在遇到浮漂出現動作時,往往會緊張得顧不上控制提竿力度,很容易在提竿時發生拉霍魚嘴、亦或者沒有中魚提竿力度過大,造成主線在用力過猛時發生纏繞。
延伸:水位較淺的時候,在浮漂站立後線組的風線並不能像深水時那麼容易壓到水下,往往會有很長一段露在水面上方,這就導致我們在提竿的時候沒有阻礙,很容易就將水下的魚鉤、鉛墜帶出水面,如果操作的力度過大經常發生纏繞的情況,所以在水淺時我們應當輕提竿,避免出現力氣過大引發主線纏繞。
寫在最後
淺水位置作釣,往往都是以小個頭鯽魚為主,大個體的魚並不會帶著這種水位較淺的水域,所以在這種水位作釣的時候,應當是縮短子線或不用子線,直接通線單鉤操作,浮漂的選擇應以星漂和淺水漂,提竿的力度要掌握精準,避免發生因為水淺用力過度造成纏繞的情況發生。
一個熱愛釣魚的江湖小生【垂釣大咖】,歡迎您的評論、點讚、轉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