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館藏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黔陽縣易氏族譜的《奕世文獻》中記載:「大震公,謨公之次子,明萬曆年間優貢生,初任藍山縣教諭,後升黃平州,轉雲南督糧道。」
洪江市(黔陽縣)洗馬鄉方言「大」「太」同音。族譜《人物傳贊》記載:「太震公為明崇禎時人,寄籍貴州。補弟子員。懷宗殉國,桂王監國肇慶,旋改元永曆。公上書恢復策,桂王立公藍山教諭銜,旋加桂陽州銜。後公在滇括餉濟師,授督糧道銜。辛丑春,大兵破雲南,李定國、沐天波等奉王入甸,公知事不可為,歸裡,以遺民終。」
這兩則家譜信息的背後是一段悲壯的南明歷史。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懷宗崇禎帝殉國,四月清兵入關,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南逃,五月福王朱由崧(明神宗萬曆帝的孫子、崇禎帝的堂兄)在南京稱帝,即弘光帝,國號仍為大明,史稱南明。1645年五月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孫)在福州稱帝,即隆武帝。1646年十月隆武帝被俘,後自殺。
1646年十月桂王朱由榔(萬曆帝的孫子、崇禎帝的堂弟)在廣東肇慶稱監國,十一月稱帝,即永曆帝。1647年正月,清軍攻陷肇慶,永曆帝逃至廣西;四月建都湖南武岡,改武岡州為奉天府。八月,清軍逼近奉天府,永曆帝敗走廣西。李自成大順軍餘部護衛永曆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在全州擊敗清軍,進入湖南。
1648年,大順軍餘部同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明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其他各省也掀起反清復明高潮,南明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1650年清軍重新佔領湖廣,南明其他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失。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大西軍餘部退守雲貴。孫可望準備亡命南海,但其他各部都認同李定國聯明抗清的主張。1651年冬,孫可望迎永曆帝到貴州,南明政權定都貴州安龍縣。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取得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
1647年永曆帝在武岡期間,易太震呈復國策,被永曆帝任命為藍山縣教諭,隨後晉升為桂陽知州。1651年永曆帝播遷貴州時,易太震也追隨來到貴州,擔任黃平知州。黔陽縣洗馬鄉在武岡隔壁,只有幾十公裡路,應該有不少人追隨永曆帝參加反清復明。
李定國是永曆政權的真誠護衛者,而孫可望則有意篡位。永曆帝不願做孫可望的傀儡,和內閣首輔吳貞毓、御史周允吉、主事易士佳(內閣中書)等十八位朝臣密謀藉助在廣西抗清的李定國的勢力,翦除孫可望勢力。不料事敗,十八位大臣為保全永曆帝,承擔了矯詔責任,1654年三月被孫可望處死,史稱「十八人之獄」。臨刑前,大臣們大義凜然,向北跪拜永曆帝行宮完畢,寫下了絕命詩,從容就義,「時安龍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涕嘆息」。南明政權的活動區域是黔陽易氏後裔分布區域。易士佳據說是廬陵人,但黔陽易氏也是來自廬陵,在明末清初也有「士」字輩,易士佳是否是黔陽易氏,有待考證。
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訌。李定國由廣西至安龍護駕,為十八人壘墓,永曆帝親題:「明十八先生成仁處」。乾隆初,朝廷開始賜祭、重修墓。明十八先生墓1964年被列為貴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56年永曆帝在李定國的護衛下播遷至雲南昆明,易太震也跟隨永曆帝到雲南,擔任督糧道,負責括餉濟師。
1657年,孫可望降清,獻上了「滇黔地圖」。1658年,清軍三路大軍入攻雲南,雲貴淪陷。1659年由李定國率軍斷後,永曆帝在明黔國公沐天波(其先祖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子孫世襲黔國公,鎮守雲南)護送下,從騰衝播遷到緬甸。1661年五月,緬王的弟弟莽白髮動政變,自立為王。七月十八日,緬王莽白以飲咒水盟誓為名,誘騙永曆帝,盡殺永曆從臣(包括黔國公);十二月初三,將永曆帝及家屬移交給平西王吳三桂。1662年(南明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永曆帝及眷屬被絞殺在昆明篦子坡(後改名為逼死坡)。李定國聞知噩耗後,為永曆帝發喪,悲憤而死。
永曆播遷緬甸時,易太震知道大勢已去,沒有跟去,於1661年(辛丑)回到黔陽縣洗馬鄉古樓坪村,以明朝遺民身份在故鄉終老,葬山岔水打田人形,亥山巳向。
追隨永曆帝逃緬的南明人在永曆帝的部下楊高學的帶領之下逃入緬北山區,現在該區全稱是「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面積2700平方公裡,果敢族總人口約25萬, 保留漢族習俗,用漢語和文字。果敢縣文教處處長、政治處處長易建光(又名易國軍)2018年對我說:「我們到果敢後,這裡的文化教育有限,沒有修家譜,只是口傳,細節沒有記下來。我們這裡祖輩傳下來的資料,就是跟隨明末皇帝到這邊來的。我們是一個祖先的後裔,先祖是一位大臣。」目前他們支系有數百人,輩份是「鵬國家興」,其中「國」字輩31人。不知這一支易氏是不是黔陽易氏子彬公的後裔。(易富賢)
晚清族譜的人丁譜對易太震的記載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黔陽易氏族譜的圖標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黔陽易氏族譜的「奕世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