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之寫的英文日記。
劉航之在朗讀英語書籍。
和外國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
邊摺紙邊用英文解說。
每一篇日記都分成圖畫和文字兩個部分,英文的文字也有長有短,與畫面相互呼應。日記的內容,有劉航之每天在學校或是在家發生的故事,也有他編寫的《恐龍的故事》等。
劉航之平時閱讀的英文書籍。
劉航之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休息時拼一會樂高積木。
中國江蘇網2月28日訊 2月26日,《8歲男孩獲徐州賽區總冠軍》一文在《彭城晚報》和《都市晨報》發表後,不少讀者打進報社熱線電話,詢問8歲男孩劉航之的英語學習經驗,有幾位家長甚至提出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劉航之交朋友,讓孩子們每周有一次英文聚會……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劉航之小朋友的家中,看看這孩子平時到底是怎麼學習英語的,也聽他的父母談一談育兒經驗,與讀者分享。
怎麼學英語
8歲閱讀英文小說《貓武士》
昨天下午,劉航之的家中,不大的房間,簡潔而溫暖。書桌上擺放著劉航之平時閱讀的各類中文及英文原版書籍,書桌旁的整理箱內,放著他平時愛玩的各種拼圖、搭建及手工製作的玩具和作品。劉航之正坐在沙發上仔細地閱讀一本英文原版小說《貓武士》。「已經看到第4卷的第4本了,書中的主人公火星原本是一隻寵物貓,它嚮往自己捕食吃,去過一種自己想過的生活,因此它離開它的主人,放棄自己安逸舒適的寵物生活,獨自去叢林冒險……」劉航之說,他非常欽佩貓武士的智慧和勇敢。
劉航之的媽媽高潔女士說,據她了解,英文原版小說《貓武士》的「蘭斯值」已經達到了830L,也就是說,這本書相當於美國小學生五六年級的閱讀水平,而兒子劉航之目前二年級。
一年美國經歷,讓孩子愛上英語
劉航之是怎麼做到的呢?他的爸爸劉先生的一句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原來劉航之在6歲時,有一年和他一起去美國學習和生活的經歷。
2015年的時候,劉先生作為訪美學者被公派去美國一年,6歲的劉航之也跟隨父親去美國一所小學學習了一年。「我剛到美國的時候,一句英語都不會,老師和同學跟我說什麼,我也聽不懂。」劉航之說,「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總是一個人玩,那一段時間我也很孤獨。後來,有老師邀請我和同學們一起做遊戲、做手工,慢慢地我就學著與他們進行簡單的交流,漸漸地也就開始融入集體了。」
劉先生說,兒子在美國的確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了語言學習的瓶頸期。為了能讓兒子儘快適應,他每天陪著兒子「聽、說、讀、寫」,陪孩子玩點英文單詞遊戲、看英文短片、讀英文繪本、聽英文故事……一有時間就帶兒子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慢慢地,孩子有了新朋友,對英文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三個月後,兒子不僅可以毫無障礙地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英文作業也做得越來越好。
2年時間 寫了8本英文日記
說到英文作業,劉航之的媽媽高女士展示了兒子兩年間寫的8本英文日記。每一篇日記都分成圖畫和文字兩個部分,圖畫有單幅也有四格漫畫,英文的文字也有長有短,與畫面相互呼應。日記的內容,有劉航之每天在學校或是在家發生的故事,也有他編寫的《小鴨子》、《小鳥找家》、《恐龍的故事》等故事。
高女士稱,劉航之寫英文日記這個習慣是美國養成的,回國後堅持了下來。「最初的時候,孩子的一篇日記就一句話,或是一兩個單詞,然後配上一幅畫,後來,變成兩句、三句,堅持到半年的時候,就已經能寫成四五句話的小短篇了。現在兒子堅持了兩年,每篇日記就是一個完整的小故事了。再配上一幅四格漫畫,幾乎就是一篇英文創意作文。」高女士說,「為了能讓孩子有更多的真實體驗,我們家長也很配合孩子。比如,孩子想寫小鴨子,爸爸就真的買來兩隻小鴨子在家裡養,讓孩子每天餵養、觀察,孩子的作文內容就寫得真實、感人,言之有物。」
每天不少於半小時的英語學習
劉航之回國後,每天堅持至少半小時的英語學習。學習的內容也是他最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在聽的方面,利用手機app 喜馬拉雅、播呀等軟體,進行聽力訓練。目前孩子已經聽完了神奇校車、神奇樹屋、小屁孩日記、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等多篇章、連續性語音材料。在說的方面,找了外教,每周一到兩次進行一對一課程,著重練習口語表達。在讀的方面,辦理了專門的英文圖書館閱讀卡,借書、讀書。還買了很多英語原著,目前他正在讀的是《貓武士》,共五卷,每卷六本,200萬字。在寫的方面,堅持每天寫英語日記。在看的方面,看電影必看原聲,看BBC經典紀錄片,比如藍色星球等等。劉航之特別喜歡BBC的主持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
同時,一有機會劉航之就參加各種比賽,積累大賽經驗。去年參加了21世紀杯中小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拿了個江蘇省二等獎;今年寒假和五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代表星光小學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17-18賽季 SPBCN全國團體賽,同時參加了SPBCN個人賽,複賽成績295(滿分300分),徐州市小低組第一名,目前正在準備半決賽。
父母的育兒經
一周設計一個主題,與孩子一起探索、發現
「我們幾乎每個周末都不會讓孩子虛度。我和爸爸每周都想著給孩子設計一個不同的主題,帶孩子親身實踐、體驗。」高女士說,「比如,咱們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我們就會利用周末帶孩子去參加漢服表演,參觀漢畫像石館、雲龍山、雲龍湖,帶孩子去尋找漢文化的遺蹟。如果恰巧遇到什麼節日或者節氣,我們又會設計一些與之相關的主題內容,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或是去有代表性的某個地方,讓孩子有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或者是孩子突然喜歡上了摺紙、搭建、陶藝等,我們也會利用周末帶他去相關地方學習、參觀,總之,每個周末我們都與孩子一起去探索、發現、學習,不僅讓我們家長和孩子共同增長了知識和見解,讓孩子寫作文和日記的時候有了素材,同時也增進了我們和孩子間的親子感情,讓我們的家庭關係更加融洽與和諧。」
高女士感慨,在對兒子的教育中,她們家長也在同時成長。她認為家長對孩子陪伴比什麼都重要。「我說的這種陪伴,一定是全身心的高效陪伴,既不是你在孩子旁邊的監督,也不是你在一旁做不相關的自己的事情,而是與孩子心靈的溝通、共同的努力和對孩子心理上的支持。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做事情時有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裡沒有電視,孩子從不玩手機遊戲
劉航之的業餘生活都在做什麼?平時看不看電視?玩手機遊戲會不會著迷?高女士說:「我們家沒有電視機,兒子也從來沒有接觸過手機遊戲。但是他有個專屬ipad,他所看的內容都經過我的篩選,看的時間長度我也能夠把控。三歲開始給他看迪士尼原聲電影,第一部電影叫《賽車總動員》,雖然那時一句都聽不懂,但還是非常著迷,那一部電影看了不下十遍。之後又看了《機器人總動員》、《飛機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很多迪士尼經典動畫。去美國之前開始給他使用APP,嘰裡呱啦裡面有很多資源,可以聽兒歌、看動畫,接觸了《小豬佩奇》、《字母小人》等經典動畫片。」
完成學習任務後,劉航之會做一些拼圖、搭建、摺紙、機器人之類的,培養動手能力和專注力。他在拼裝一個模型時,往往一拼就是幾個小時,而且是連續性的,往往拼成一個模建要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來完成。有時候他連吃飯、睡覺都能忘,哪有時間去看電視、玩手遊。
與孩子一起做英文學習微信公眾號
就在今年年初的時候,高潔帶著8歲的兒子一起創辦了英文學習微信公眾號。「當時兒子參加了21世紀少兒英語的比賽,要求有10本英文繪本的朗讀和表演。當時有別的參賽的孩子家長聽說劉航之發音標準,就經常跟我打電話,要兒子朗讀的錄音,我就一一發給他們。後來,跟我要的人越來越多,我就萌發了乾脆和兒子一起創辦一個英語學習的微信公眾號的想法,把兒子的朗讀錄音發在公眾號上,與其他家長和孩子共享。後來,我們又在公眾號裡加入了劉航之平時的創意閱讀、創意寫作等內容,其他家長和小朋友就更歡迎了。」高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