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早就觀測到月亮的盈虧變化,但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卻並不知道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所形成的真正原因。
早在幾百年前,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就對此現象作出了科學的解釋,尤其北宋科學家沈括的解釋,形象生動、淺顯易懂,簡直是完美!
在沈括之前,我國東漢時期的張衡,曾正確指出:月球並不發光,月光是經過日光照射產生的,而陰影則是由於陽光被擋住而形成的。(見張衡《靈憲》,原文「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
北宋的沈括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堅持張衡的觀點,並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了。他把月亮比作一個銀球,本身並不發光,太陽照耀它才發光。他又把月球比作一個用白粉塗了一半的圓球,從側面看,塗粉的地方就像彎鉤;從塗粉半球的正面看,它就全圓了。沈括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月亮的盈虧變化。
為了解釋太陽和月球相遇不會互相阻礙,沈括認為日月是一種氣,有形狀而沒有實體,所以相遇時不會阻礙,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說明了古代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原文:
又問予以:「日月之形,如丸邪?如扇也?若如丸,則其相遇豈不相礙?」予對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值而無礙。」
譯文:
又問我以這一問題:「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是像個圓球呢,還是像把扇子呢?如果像個圓球,那麼它們相遇,又怎會不互相妨礙呢?」我回答說:「太陽和月亮的形狀像個圓球。何以知道它們是這樣子?以月亮的盈虧就可以驗證。
月亮本來不發光,譬如一個銀球,太陽照耀它,它才發光。月光初生的時候,是太陽在它旁邊照射,所以光在它的側面,人們能夠看到的月光面就僅僅像個彎鉤;太陽漸漸遠離月亮,則斜照過來,月光就逐漸變得圓滿。猶如一顆彈丸,用白粉把它的表面塗抹一半。從旁邊看去則塗了粉的地方如同彎鉤,對著塗粉的一半正面看去則還是正圓。
由此可見太陽和月亮都像個圓球。太陽和月亮都是由氣凝結而成的,有形狀而無質體,所以相遇也沒有妨礙。」
現在,關於地球和月球的形狀以及月亮盈虧的知識,已經是常識了,但我國的古代先賢在幾百年前就有了這種認識,並對它進行了科學的解釋,不可謂不偉大,這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