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方網6月11日消息:聚焦「先鋒·傳統·社群」的主題,今年7月4日至8日,第20屆人類表演學國際大會將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這是此項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屆時將有50多場座談與10多場表演藝術演出活動同步舉行。
「人類表演學」(英語稱:「Performance Studies」),1979年起源於美國紐約大學(NYU),是西方人文社科領域新興的一門交叉學科。它由著名戲劇家、紐約大學教授理查?謝克納和人類學家維克特?特納等共同創立。這一學科的創新點在於,它將所有向他人展現的人類行動都視作表演來研究——除了舞臺、影視等藝術表演之外的人類一切行為,他們都主張可以從表演學範疇加以定義、加以研究、加以推進。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寫的《日常自我及其呈現》(中文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可以看做是這一學科的經典之作。人類表演學創立雖然只有三十多年,但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建立了這個專業,除了紐約大學和芝加哥的西北大學有獨立的「人類表演學系」外,美國多所頂尖大學,如布朗、斯坦福、伯克萊加州大學等都將「戲劇系」改為「戲劇與人類表演學系」。英國、澳大利亞、荷蘭也有不少大學設立了相關院系。眾多學者、藝術家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和藝術門類進入到人類表演學領域,研究方向涉及藝術、哲學、政治、歷史、經濟、科技、種族、性別等多個方面,不僅有理論研究、文化評論,更有大量跨界實踐。
「人類表演學是社會建設的新載體」——這個新,首先新在它在理念上告訴我們,人類的行為雖然有其偶然性和不規則性,但從實質上看,是有必然性和規則性的。反映在人與人之間關係處理上,比如,人都要想把自己「演」得更好,不是裝腔作勢、不是道貌岸然,而是真心實意、而是入情入理。也就是說,人都有一個從現實自我出發向理想自我逼近的願景。認識到這一點,從政府到各級社會組織都要制定符合人的這一本性的計劃和方案。尊重人、關心人,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尊重人的想把自己表現得更好的願望,關心人的熱情介入社會生活的態度。由此出發,我們看見人類表演學發展得較快的社會,他們對普通人群的關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對特殊人群的關心等,都是做得比較到位的。這就大大減少了社會負能量的聚結和爆發的可能。
「人類表演學是社會建設的新載體」——這個新,其次新在它在實踐中創造了新的藝術樣式和新的介入社會問題的方式。比如,對待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美國紐約的工人早在幾十年前,就用戲劇演出的形式與資本家談判,要求增加工資;比如,對待一些社會突發問題,巴西的戲劇家博奧就用論壇劇(一種討論問題的戲劇形式),發動廣大民眾以角色扮演的身份上臺各抒己見;比如,對待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臺灣的老媽媽話劇團,就用心理劇的形式走進災區、走進災民,與他們同甘苦、共命運……這些樣式,雖然在我們這裡偶爾也有出現(一些地區發明城管隊員用演戲的形式動員商販撤攤的事例),但還不成氣候、不成系統、不能從學科和學理上予以解釋。通過這次人類表演學大會,相信中國的仁人志士會在這方面加大推進的力度。
「人類表演學是社會建設的新載體」——這個新,最後新在它在教育上改進和改善我們的教育體系,完善和完備我們的教育體系。我們的教育需要改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從哪裡改、怎麼改?這是個問題。現在,通過人類表演學中國學派(上海戲劇學院團隊)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國特點的改革路徑,這就是用加強藝術教育和提高師生互動能力為抓手的路徑。所謂加強藝術教育,這個藝術教育不僅是簡單的唱歌跳舞,不是一般的畫畫作詩,而是一種以體驗入手、以感受動情、以自我超越為目標的沉浸式教育,它訴諸感官、直逼理性,它謳歌生命、提升情懷,是一種人格的教育。就像錢學森不僅懂工程、更懂藝術一樣。所謂加強師生互動,就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特點,把目光聚焦在行業的角色規範和表演訓練上,以課堂教學為例,老師的說和學生的答,都是積極的、良性的、出於一種自我強烈衝動的目的,這種說和答就有「演」的成分、「演」的水平,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的友誼和了解就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達到一種默契——這正是我們目前教育缺乏的。我們一直說,現在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這個情商不是靠傳統教育灌輸的、而是靠新型類似於人類表演學這樣的體驗式教育啟發和啟迪出來的。
上海的教育改革將作為全國的試點,相信這次國際大會的舉行,也會為上海教育改革提供新鮮的經驗和思路。我們相信,經過大家努力,中國的人類表演學研究和實踐不僅為國際人類表演學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更為自己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保障。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