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一直都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因為沒有人知道「你會遇到怎樣的獵物」?獵人如今還是一個飽受爭議的的職業,因為當獵人捕殺獵物時,完全無法預測這種行為可能會給當地生態帶來怎樣的後果。幸運的是,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環境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獵人這一職業正在減少或者消失。但,這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澳大利亞狩獵野生水牛。
在澳大利亞,獵人們使用弓箭狩獵很普遍,當地男子克裡斯·麥克謝利(Chris Mcsherry)絕對可以算得上是資深獵人。2020年6月的一天,這位獵人在澳大利亞某地用弓箭狩獵時,偶然發現了一頭野生水牛。他沒有猶豫,朝著那頭野牛便射了兩支箭,想把它放倒,但野牛受傷後還是逃離了現場。
獵人跟著血跡開始追蹤這頭受傷的野牛,在一片茂密的灌木叢中他發現了傷勢嚴重的野牛身影。以他的經驗觀察這頭野牛重量在700斤以上,是個不小的收穫。他又將幾根箭矢射中了野牛,想要儘快結束「這頭動物的痛苦」。然而就在他以為可以去收取獵物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垂死的野牛衝向獵人,用它的尖角連續頂撞了獵人兩次,分別擊中了獵人的右膝和臀部,然後才在不遠處倒下。被送往醫院的獵人接受了兩次縫合手術後,因為傷勢嚴重,可能還要接受皮膚移植。至於傷愈之後還能不能繼續他的狩獵生涯,這位獵人表示他將從返野外……
筆者為獵人的受傷表示同情,也為野牛的頑強生命力和強悍戰鬥力而震撼。同時,筆者也深深地懷疑,這位資深獵人是否一開始就低估了野生水牛的實力?
眾所周知,非洲水牛在非洲殺死的獵人比其他任何野生動物都多。雖然馴養的水牛很溫順(甚至騎),但野生水牛可沒有那麼溫柔,相反它們的攻擊性是出了名的強,它們不據怕面對任何對手,包括老虎和獅子。而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野生水牛屬於亞洲水牛(也被稱為亞洲野水牛),它們比非洲水牛還大,能長到2米高,3米長,重達1200公斤,是牛科所有成員中最大的水牛!
亞洲水牛是可怕的野生動物,具有群居性,如果受到威脅,它們會低下頭,擺出攻擊/防禦姿勢,並迅速甩動頭部,用它們頭上的尖角刺穿對手,造成嚴重傷害。
2017年,一名澳大利亞導遊就曾因亞洲水牛嚴重受傷,身體多處骨折和刺穿傷,這還是多虧了當時的遊客眼疾手快救了他一命。後來通過導遊對當時經歷的描述,一位當地的老獵人認為導遊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他們不該從一頭睡在長草裡的看不見的亞洲水牛身邊路過……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生活在當地的野生水牛根據季節逐草而生,許多野生水牛從未見過人類或者車輛,這使它們對人類的「光臨」既好奇又無所畏懼。而人類的行為一旦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逃避的威脅,它們就會發起衝鋒。不要以為你能跑過它們,水牛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裡,相當於人類平均速度的三倍!
作為入侵物種最多的國家之一,幾乎任何動物被引進到澳大利亞之後都能活得風生水起,比如野兔,野豬,貓等等,亞洲水牛當然也不例外。在1824年到1849年間,大約有80頭被馴養的亞洲水牛從印度尼西亞被帶到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為居住在那裡的殖民者提供家畜和奶製品。
而當早期的殖民者離開後,馴養的水牛被放生。這些被放生的水牛的後代變成了野生動物,在澳大利亞的溼地上繁衍生息。這些當初被引進的動物,不但在當地沒有天敵,而且很快適應了當地的野外環境,隨後它們開始大量繁殖,並對澳大利亞本土動植物造成的破壞也不斷擴大。
在20世紀80年代,據估計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有35萬多頭亞洲水牛,由於擔心野牛攜帶的布魯氏菌病或結核病,有可能對不斷增長的肉牛產業造成致命影響,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政府對野牛進行了空中撲殺(如:在直升機上使用機槍掃射),在1979年至1997年間殺死了20多萬頭野牛。據2019年數據顯示,該地區目前仍有超過16萬頭野牛。這也許就是目前還可以在澳大利亞狩獵野牛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就在澳大利亞想盡辦法控制亞洲水牛數量的時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亞洲水牛列為了瀕危物種……也許在某些情況下,澳大利亞會成為這些被引進動物在世界上最後的棲息地。
在文章最後,我來分享一下:在野外遇到野牛時我們該怎麼做。
如果野牛停下它正在做的事情,抬頭看你,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你靠它太接近了。這時你咬慢慢後退,但不要跑,也不要做任何突然的動作。
如果野牛沿著小路向你走來,這時你要麼從來時的路撤退,要麼遠離這條小路。
如果野牛的鼻子已經發出噴氣聲,或者不停搖晃它的頭,用蹄子刨土、翹尾巴等,所有這些都預示著野牛即將發起衝鋒。這時的你不要大喊大叫,因為和其他動物不同,高分貝的叫聲不會嚇跑野牛。
要想躲過野牛的攻擊,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找到掩體,任何大型可以遮擋住身體的都可以。
如果你能做到的話,爬樹是個好主意。野牛顯然不會爬樹,而且它向你衝鋒也不是想要吃了你,所以只要你爬到樹上,被你激怒的野牛通常會選擇離開。
簡而言之,避免遭到野牛攻擊的最安全建議就是——保持距離。如果你碰巧離野牛太近了,那也不要跑,儘快後退著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