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鮑彌佳
立秋前後,一套描繪鄭州二十四節氣的插畫在網絡上熱傳。
畫面裡,既有熟悉的鄭州高樓地標,也有平常生活裡的煙火氣。法桐樹遮天蔽日的人民路,夕陽映襯下的農業路大橋,汝河小區夜市裡熙攘的人群,北龍湖粉紅色的亂子草,國棉三廠大門前飄零的落葉……喚起人們關於鄭州的點滴記憶。
這套插畫的作者MAX,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2015年離開北京來到鄭州工作至今。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慢慢地與這座城市和解,讓她有一種「老夫老妻的感覺」。
最近幾年,看到鄭州突飛猛進地發展,MAX總覺得該畫點什麼,生出了「鄭州二十四節氣」的念頭,誰知這竟然是給自己「挖了個坑」,24張圖畫下來竟用了一年時間。
插畫師MAX說:「畫這套圖有一種一起成長的感覺,對鄭州的愛也更深了一層,這套畫算是我對鄭州的表白吧!」
◆從上班第一天被堵遲到,到騎單車慢慢感受鄭州的美好
這組二十四節氣圖,所選擇鄭州的地點中,有國棉老廠大門,也有大玉米、雙子樓等地標。新老地方的選擇與對比,是因為MAX想表達出「這種新舊交替的感覺」,這也是她對鄭州的真切感受。
5年前,剛來鄭州的時候,MAX感覺街道上到處人山人海,「哪兒哪兒都是摩的」。第一天上班就「華麗」地遲到了,地圖導航裡的路程是40分鐘,可當時因為花園路在修地鐵,她堵了一個半小時,最後還是坐摩的趕到單位。
最初不太好的印象並沒有持續太久,後來地鐵、高架橋先後通車,交通順暢了,城市綠化也越來越漂亮,行人車輛也越來越文明,看到城市的一點一滴進步,MAX還有一點小感動。
有一天傍晚下班,MAX突然想騎共享單車回家,想慢慢地行走在城市裡。當她走到金水立交下的小路,看著燈光blingbling的大玉米,風拂過臉龐,大爺騎著三輪悠閒地從身旁經過,「突然那一刻就覺得很美好,可能我在和這座城市慢慢和解。」
經過這幾年,MAX也體會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看世界的角度可能跟之前也不一樣了。「剛畢業的時候總喜歡想去抓一些抓不住的東西,後來就開始覺得,其實生活不全都是這樣的,生活它雖然有苦澀,但是細節剖開,是很溫暖的東西。」
在這些作品的自述裡,MAX說:「為了以後不再後悔,為了不虛度以後的光陰,為了不再後悔而難過,我總得幹點什麼。於是我決定畫了這套圖,是該向前邁一步了,認真對待我生活的城市,認真對待我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我生命裡的每一天。」
◆「社恐」插畫師化身城市「偷窺者」,躲在角落裡觀察城市
聯繫上MAX時,她反覆強調自己是「社恐」,希望最好在線上採訪。自稱是一枚城市「偷窺者」的她,喜歡人少樹多的地兒,躲在城市的角落裡,靜靜地觀察。「我沒事兒會觀察街上行走的人群、等公交車的人,他們的表情、狀態、衣著各不相同,你會覺得其實好像每個人都很有故事。」
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和感受,都被MAX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作品中。
大寒節氣的鄭州火車站,充滿了過年回家的喜悅。MAX老家在周口,上大學的時候,鄭州還沒有通高鐵,她每次回家都要從老火車站出來,到對面汽車站轉車。「畫那個場景的時候,我就想著設定一些歸家的喜悅,你會看到快樂奔向母親懷抱的學生,還有打完工準備回家的農民大叔們,和做專題採訪的記者。」
和老鄭州相比,MAX在鄭州生活的時間不算長,所以一些畫面在搜集資料時也怕出錯,不斷地向身邊的老鄭州請教。而她自己的生活記憶,也被當成小彩蛋放在了畫作裡。
清明節氣的炎黃二帝像的畫面裡,就有她小時候第一次來鄭州的回憶。「那個時候第一次爬邙山,當時就是下雨,我媽打著傘拽著我跟我弟,當時第一次見山,覺得山真好看。」
小暑那一張沒有鄭州的地標,而是水池中的大西瓜與遊弋的錦鯉。這是MAX想起了小時候在老家,夏天拿井水冰的大西瓜,「感覺特別有夏天的感覺」。
穀雨的場景是農民老伯在栽種紅薯,這是描繪中牟一帶田野的風景。MAX想起了小時候在老家,爺爺奶奶農作時的感覺,「太陽曬曬的,大家都是脖子裡搭著毛巾,戴著草帽,還有那個翻鬥三輪車,爺爺奶奶也不讓我們下地,就坐在地頭的樹蔭下邊玩」。
MAX本打算自娛自樂,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喜歡,這讓她很開心。「這些畫看起來一點也不華麗,很平凡,就想讓它有一種日常的感覺,因為大家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MAX說,之前她也很追求華麗的東西,各種技法堆砌,但是後來仔細思考後,她發現自己更想要的是真實。
「站在真實裡擁抱幻想,那個平衡點我到現在還沒找到,希望以後能有解吧。」MAX希望自己在不斷摸索和學習的過程中,尋找自我。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