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合序 萬物有靈——《身邊的二十四節氣》裡的「秋收」與「冬藏」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身邊的二十四節氣》 劉從康 著/繪 武漢出版社

9月初的江城,節氣將至白露。雖然正午時的炎陽仍如夏季一般火熱,但清晨的微風已帶有幾分涼意。夏天遲遲不肯離去,但秋天的腳步,還是來了。

感歲時變化,隨手翻閱了些典籍,將我所著的《身邊的二十四節氣》裡與秋令相關的內容,與讀者分享如下。

先秦時,我國曆法有周曆、殷歷、夏曆的「三正」之說。古人為度量日、月、行星的位置與運動,將天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十二分,依次以子、醜、寅、卯等十二支代之,稱「十二辰」。一年中,北鬥七星的鬥柄依次指向「十二辰」,據之確定一年的十二個月,稱為「月建」。所謂「周曆建子、殷歷建醜,夏曆建寅」,即是說周曆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為歲首;殷歷以建醜之月為歲首;夏曆則已以建寅之月為歲首。這樣一來,周曆、殷歷的正月,分別相當於夏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春秋戰國時,各國曆法不一。《詩經·豳風》中,《七月》詩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七月、九月」即為夏曆秋季;而「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等,「一之日、二之日」則為周曆的一月、二月,為冬季。秦統一後,改以夏曆十月為歲首。西漢初年,沿用秦歷。至漢武帝時頒布「太初曆」,恢復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夏曆的一年始於春而止於冬,更加符合四季變換與農業生產,也是現在所謂「農曆」的前身。

夏曆一年四季,每季三月依次以孟、仲、季稱。早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就說:「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約成書於西漢的《禮記·月令》中說: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在這個月中,立秋之日,天子要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西郊舉行迎接秋季的祭祀典禮;新谷收穫,各地官員督導秋收、完善堤防、修繕宮室、加固城郭。

「仲秋之月,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在這個月中,秋分之日,日夜均分,雷聲自此收斂,蟄蟲準備冬眠;百姓挖掘菜窖、修補糧倉、收存穀物、儲存蔬菜,播種冬麥。

「季秋之月,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花,豺乃祭獸戮禽。」在這個月中,各種農作物要全部入倉並登入帳冊。清晨開始降霜,草木黃落,農人離開田地,百工休息,人們進入樹林伐木燒炭,以備冬用。

在上面的內容中,可以看到「立秋」和被稱為「日夜分」的秋分兩個節氣,而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處暑、霜降等節氣,卻沒有見到。這是因為,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在歷史上並非同時確定,而是逐步形成的。

《禮記·月令》,明確提到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加上仲春、仲秋兩個月中的「日夜分」和仲夏之月中的「日長至」、仲冬之月中的「日短至」,共有八個節氣,是古人最早認識到的節氣。《左傳》中,僖公五年傳曰:「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是說春秋時,國君於分、至、啟、閉八個節氣之時,都要登臺以望天象,佔其吉兇而書之。《左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人左丘明所作,《呂氏春秋》為秦國宰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可見最晚在戰國初年,曆法中的分、至、啟、閉八個節氣,已經形成。所以《詩經·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寫雖為秋景,卻非「白露」節氣景象。而到了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向主持編纂的《淮南子》中,所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就與後世完全相同了。

寒來暑往、晝夜晨昏、月相盈虧,是古人生活中感受到的重要周期現象。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僅是自然的消長周期,也是先民的生活節律。中國的傳統曆法不同於西方,以「陰陽合曆」的方式兼顧四季輪迴和月相盈虧,再以「純陽」的二十四節氣反映季節變化和自然物候,在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較之現行的公曆,確有優越之處。

人類是自然的孩子,過去和未來都是這樣。今天,過度的工業文明和虛擬技術營造出一種人類可以高於自然的假象。以節氣為橋梁,重拾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意義,不止「風花雪月」而已。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仲秋時節的武漢街頭雖仍是綠樹成蔭,但香樟、烏桕、苦楝,碩果早已掛滿枝頭。城市路邊的枸骨、火棘,郊野山林中的菝葜、白英,隨著秋意漸濃,果實也將變成鮮豔的火紅。這些果實,雖不是人類的食物,卻是冬季候鳥的口糧。

疫情已散,曾是疫情中心的武漢恢復了往日的熙攘與寧靜。此時的秋天,似乎更值得珍惜。

(作者:劉從康,系武漢出版社編輯)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美哉,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
    …… 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觀天識萬物 總結出氣候、物候、時候的二十四節氣 下面隨小龍走進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吧 ·立春·
  • 「童書綠薦1」感受二十四節氣: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綠少工作組
    (《感受二十四節氣》叢書封面圖)書裡面有幾個人物的形象:哥哥(養了一條小黑狗,有時候夏天帶著它去池塘捉蝌蚪;有時候爸爸曬書他就在旁邊認真的拿一本讀)、妹妹(頭上梳著兩衝天炮,經常一幅小饞貓的樣兒)、媽媽(小滿時帶著妹妹去挖蒲公英做「苦菜秀」)、爸爸、爺爺、奶奶。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
  • 很多人會背二十四節氣歌,但是你知道其中所代表的含義嗎?
    不少人都知道二十四節氣歌,甚至背得相當熟練,但是每個節氣代表的含義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我國大部分地區處在溫帶,氣候冷熱變化很大。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年裡相對所處的位置,把一年劃分成24個等份,所以每一個月都有兩個節氣。
  • 陰陽五行二十四節氣,看人與宇宙自然同氣相求,共同運轉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因為太陽熱照射地面狀態的循環變化而形成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又因為太陽熱照射地面狀態的循環變化而形成晨午夕夜,十二時辰。,所以宇宙中人與地球萬物皆有陰陽。四季又細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十五天為一節氣。 小暑、大暑:夏季末浮於地面上方的熱為一年中最大,此熱在金氣的作用下開始下降,降到地面之上未入地下之前,地面上的熱氣燻鼻,人感覺燔熱異常,故稱為小暑、大暑二節。 立秋、處暑:陽熱繼續下降,終於將地面上的熱壓入地面之下,此時為大氣圓運動的降之起點,降為秋金之氣,故稱立秋。處暑一過,地面上開始有清涼的感覺。
  • 成都民俗老畫家: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本組畫中選用的是立夏時節家家戶戶在水田裡插秧時忙碌的場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而本組畫中的立冬,近景展現的是秋收後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而遠景則展現的大家在秋收後的田裡面耕田的場景,以備來年春季耕種打下基礎。這些場面都可以很好的反應24節氣指導著人們應季而種應季而收的作用,同時讓人們通過這些農忙的場景,了解民俗。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鬥柄指向」法,以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
  • 易經有一個神秘的萬物之數,跟二十四節氣有著驚人的巧合關係
    這就是中國人的萬物之數來源。也許,「11520」就是大愛之數。萬物有情,情系萬物。《易經》與二十四節氣秦漢時,人們解易多用天文氣象。中古之前,漢代以卦氣解易,說明寒暑節氣,與古代天文學發展有密切關係。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比「日」大一號的時間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月亮圓缺的定期循環變化,殷商青銅器上的文字,將一月分為四,顯示對月亮變化的周期有非常清楚的認識。「日」和「月」比較容易認識,因為太陽的升落和月亮的圓缺能直接看到。相比之下,認識季節就有一定的難度。劉教授說,古人最先認識的是春天和秋天,隨後才認識了夏和冬,因為對農業生產來說,春種和秋收是最重要的事。
  • 陰陽交替,萬物相生,簡單易懂的二十四節氣與八卦關係
    在我們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每月有兩個節氣,第一個節氣為節,第二個節氣為氣。一年十二個月對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夏曆子月為十一月,包含兩個節氣大雪和冬至,大雪為節,冬至為氣,子月對應的是復卦。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 跟著黃磊、多多父女,一起打開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為了滿足小朋友的閱讀需要,我們用心打造了圖書版《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是一本什麼書?《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是關於自然和時間的百科全書。小朋友可以和與多多一起誦讀關於節氣的美妙詩詞,還可跟多爸學到七十二個神秘有趣的物候、天象、傳統節日、民俗、飲食、神話等知識。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周末書香|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裡,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圖:封面設計圖翻拍跟蔣勳一起悅讀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有我們生活的瑣屑,也有我們的精神密碼,還有我們文明的創建,以及哲學的思考,它是永遠庇護我們的家園和傳統。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傳統文化精解讀: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氣候、歷史和民俗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傳統文化31#傳統節日23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當太陽達到黃經240度的時候,便是小雪節氣了。明代學人王象晉的名著《群芳譜》中有言:「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趣味地理」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可以涉及哪些地理考點?
    節氣和四季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二十四節氣和四季的劃分,小板凳搬好了嗎?2018年二十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早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Part. 1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無關詩意,而感天意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必須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