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把社會巨變的能量轉化成創作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影響中國2017年度人物

  多年後,或許會有人寫一本書,名字就叫《公元2017》。

  2017,註定是極不尋常的一年。中共十九大召開,雄安新區設立,「千年大計」確定,新時代大幕開啟……時代高歌猛進,中國的影響力,成倍增長。

徐冰。攝影/張沫

  大時代、大格局之下,個體的力量有時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正如《中國新聞周刊》「影響中國」年度體育人物張帥在獲獎感言中所說,有的時候,其實曙光就在你感覺最困難的時候到來,希望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能帶給每個人更多堅持下去的力量。

  正因為此,從2009年開始,《中國新聞周刊》每年都用一份推崇理性價值的榜單來致敬這些影響、啟迪和鼓舞我們的人。今年,我們還特别致敬一個群體——城市建設者。城市乃至國家,正是因每個人的貢獻而偉大,因平等善待每一個成員而美好。我們致敬守望相助的力量,因了這份力量,2017年的冬夜有了溫暖。

  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我們尤其需要彰顯獨立、理性和良知的價值,不唯上,不從眾,不為潮流所裹挾。每一個個體的堅守,每一個細微的聲音,每一個不以惡小而為、也不以善小而不為的努力,都在悄然改變潮水的方向,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未來。

  影響中國2017年度文化人物

  徐冰

  1955年出生。著名當代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曾於各國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展。並獲得過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項麥克·阿瑟獎。

  獲獎理由

  他是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數十年前,曾以拆解和重組漢字震驚文化界。多年之後,他將目光從歷史和文化的抽象轉移到當下的現實,用世人眼中的廢物鑄就出了龐大的鳳凰,用公共攝像頭中的破碎影像組合成了懸疑故事。無論是那從廢墟中涅槃的神鳥,還是源自窺視拼貼的敘事,都是注視這個時代的銳利視角。他以獨到的文化敏感與洞察力,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為時代留存了一個個珍貴的證據與精準的切片。

  徐冰

  把社會巨變的能量轉化成創作

  本刊記者/毛翊君

  鏡頭定在一家醫院地庫裡,是監控畫面,遠景,灰濛的色調,有男女在走動。之後,場景被切換到街頭、奶牛場、寺廟,同樣是真實的監控視頻,每一段都顯示著時間,從1999年跳到2017年,又忽然回到上個世紀。

  這些圖像在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共90分鐘。主角是一名叫「蜻蜓」的女人,在和男友柯凡談戀愛的過程中失蹤,柯凡四處尋找之後,決定整容和變性,以期找回和女性在一起的感覺。片中有大量旁白,串起整個劇情,也有大量車禍等災難鏡頭作為背景。

  這是藝術家徐冰第一次嘗試以劇情電影的方式進行創作。這個故事誕生在一萬一千多個小時毫不相關的監控素材裡,剪輯用時近一年,劇本隨著視頻的取捨改了又改。其中的人物是生活在中國各地沒有關聯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名字、相貌和人生,但真實又戲劇地在這90分鐘裡變成了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的經歷。

  跟此前的作品《天書》《何處惹塵埃》《鳳凰》一樣,徐冰還是延續著在社會現場中獲取線索的方式,試圖對人們的思維有更大的觸碰,「我喜歡的這些材料都是生長中的材料,也都不起眼,但對它們加以轉換和使用,就可能產生一種適應新型社會文明的全新藝術形式。」

  後監控時代

  「蜻蜓」是個隱喻,這種有著上萬隻複眼的生物本身就像監控設備。

  2013年前後,徐冰忽然從法制節目中找到製造故事的靈感。節目裡會出現很多案件涉及的監控視頻,有時候,是在街頭出現的兇手,正準備去謀殺一個人,有時候是偷竊者進商店去偽裝自己,出來時戴上了一頂草帽。這些碎片的畫面疊加在徐冰的記憶裡,延伸出了想像的情節。

  他託老家的親戚從一家醫院找到了一盤地庫的視頻,迫不及待地打開。這是個只有影像而沒有聲音的監控記錄,大概半個多小時,固定在一個視角下,一會兒出來一個人,然後又進去,接著有車開出來,有些人在交頭接耳,又急急忙忙地分開了,有的人則拿著飯盒出現在畫面裡。徐冰開始試著編故事,假設從地庫出來的一個男人和拿著飯盒的女人有著婚外情的關係,女人的丈夫住院了,他們想借送飯的機會謀殺他。

  這麼一編,徐冰覺得這個創作概念一定能成,只要有足夠的素材就能把劇情推動下去,「你想安插什麼情節都可以,就給他們設計各種各樣的臺詞,比如這兩個男女會怎麼討論謀殺,去了醫院出來之後完成了什麼,等等。最終,我們給真實發生的生活,安插一段跟現實沒有關係的事。」徐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因為這樣沒有主角和主演,為了推進故事,徐冰琢磨著乾脆就講個整容的故事,「整容反正就是變臉。」可他把想法告訴做電影的人,幾乎都認為這是不可行的,「他們都覺得只能做成一個小的實驗電影或者藝術作品。」

  徐冰先後請來編劇張撼依和詩人翟永明寫劇本,故事編得很順利,但獲得監控的渠道有限,怎麼把不同的素材貼合到劇本裡成了難題。事情擱置了兩年,到2015年時,徐冰看見一份資料統計顯示,世界上已有超過兩億六千萬監控攝像頭在工作,並以每年15%的趨勢增長著。

  他直接打開五六個直播網站,發現其實來自民間的監控鏡頭要比官方安裝的豐富得多。這讓徐冰感到,這是一個在民間反而更容易利用監控與世界發生關係的後監控時代。

  之後,他工作室裡同時運轉了近二十臺電腦,實時監控著一些街道、奶牛場、餐館、寺院等不同區域的畫面,好像中國各地正在發生的事都一下出現在一個空間裡。

  根據劇本,徐冰團隊在監控中找相應的鏡頭,實在沒有合適的,再修改劇本,最後產生了五六個版本。有一次,影片需要一個在山路上的場景,得是下著雨的夜晚,還要有車開過。團隊成員就去查天氣預報,看看已有監控的區域裡,處於山區的地方什麼時候下雨,等到想要的雨天了,再去等一輛車駛過的瞬間。

  而另一段內容沒有那麼幸運。劇本寫到男主人公柯凡入獄,但團隊並沒有取得監獄裡多合適的畫面,只好放棄,直接用「三年以後」來跳過這一段細節。

  他也利用這個特殊的手法,結合到佛教的概念,「電影裡,其實主角是不存在的,由不同的人構成主角,就是肉身的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靈魂和來世。影片在形式上,由替身推動故事,實際上,跟內在的內容表述是相關聯的。而錯亂的時間也是相似的意味,不同時間段的時間碎片構成一個故事,跟不同的人構成主角相互呼應。」徐冰說。

  徐冰相信觀眾早已被培養成能夠習慣這種表達模式,「通常,他們看電影一部分是看故事和主角怎麼回事,但很大一部分時候是去看明星怎麼演這個角色。也就是他們在進入角色的同時又會出來,這個東西幫助了我們。」

  從西方回歸中國

  就像監控中瞬息萬變的意外,徐冰覺得自己在中央美術學院與版畫產生關係也是偶然的幸運。

  版畫的本質,包括了在母版基礎上,對拓版的複數性生產。這使徐冰覺得,這個畫種天然和當代藝術有著連接性,比如現在的數字影音、手機等觸手可及的生活用品都時刻體現著複製生產的結果。在這樣的複數性生活環境裡,徐冰把這個概念通過這次的電影作品構建出「複眼美學」。

  但最初進入美院時,徐冰對版畫是抗拒的,覺得一般百姓不太喜歡。他想學油畫,因為很國際化。其實,學院已經給學生分好了專業,由於教授版畫的一些老先生年紀大了,準備先挑選優秀的學生,培養成將來留校的老師。徐冰就被挑中了。

  在這之前,他只是受到父親想學美術而未如願的愛好影響,喜歡在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北大裡寫生,沒有正式拜過師。那時候,受蘇聯影響,美術教育的基礎都從素描開始,再到風景寫生的色彩練習。

  徐冰性格靦腆,自幼身體不好,自認也不是功課優秀的孩子,就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作畫。文革之後,父親連帶著家裡倒了黴,徐冰這一代都得表現著自己是有希望的,是對革命有作用的年輕人。那時,要拿筆做刀槍,書法繪畫都是重要的,徐冰就特別努力寫標語、做報紙排版,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

  由於母親辦公室的介紹,徐冰認識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宗津,看到了油畫的魅力。高中畢業後,徐冰去插隊,白天幹活兒時就在想晚上去哪裡畫畫,插隊回來,他拿著畫好的畫去請教李宗津。沒過多久,徐冰再去敲李宗津的家門時,怎麼也沒有人開,兩天之後他聽北大的一位先生說李宗津自殺了。那是1977年。

  上世紀80年代,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徐冰留校任教,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摸索,跟著中國美術界的新潮,雕刻創作出4000多個偽漢字,每個字都有偏旁和部首,但它們沒有讀音,也沒有人會讀識,包括他自己。這些字被他刻制印刷成《天書》,想以此打破並重構人們的思維。

  這成了他的代表作,熱熱鬧鬧地被讚譽了一番,他「自我封閉的崇高感」卻被失落地打破,自覺「失語」,仿佛悶頭四年,恍然不知世事,又做的是一件什麼都沒說清的事情。於是,他想去西方看看更多的藝術。1990年,他到了紐約,跟當時的大部分非西方藝術家一樣,他也想抹去身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色彩,成為純粹的當代藝術家,一待18年。

  起初,他感慨自己的創作在西方美術界受到了重視。慢慢地,他發現自己被裹挾進了各種開幕式和辦展的應付之中,開始意識到「西方當代藝術創作系統變得越來越程式化,越來越沒有活力」。

  原先,徐冰在自己位於威廉斯堡的工作室可以望見世貿雙塔,2001年,「9·11」事件後,世貿雙塔倒在一片灰白的粉塵裡。徐冰從窗口的視線裡,感到了一種缺失,他想起中國詩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後,他到曼哈頓的下城收集了一包雙子塔坍塌後的塵埃,花了三年做成一件藝術裝置《塵埃》,探討精神和物質何者更永恆。

  他察覺到自己身上所帶著的文化基因,對此越來越敏感。2008年,中央美院發出邀請,徐冰便結束了旅美生活,回國任教,「那時候,中國有很多問題你已經搞不清楚了。為什麼持續地發展,又為什麼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現象,它的巨大可能性和實驗性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徐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藉助一個殼去聲東擊西

  在中國傳統的繪畫中,宋代之後的山水畫,多是文人在書齋中的寫意創作。這種審美與符號掛鈎,跟真實之間產生了間接的關聯。

  這樣的臨摹仿造,在徐冰的總結裡,是來自文化基因中的歸納概括能力。想知道這些基因裡能為今用的部分,成了徐冰的創作動力。

  詩人翟永明對徐冰創作狀態的評價是——時刻處於緊張而刻苦中。這次的《蜻蜓之眼》,徐冰仍然是用自己一脈相承的手法,藉助一個殼,去聲東擊西,還是對思維的打破和重構。和當年創作《天書》不同的是,他不再像傳統文人那樣長期埋首書齋,而是遊走在網絡與社會裡尋找邏輯。

  這兩年,徐冰團隊在這些監控交織出的多時空現實世界裡,感受到了很多來自社會底層生活的狀態。「很相似,他們都在應付而湊合地活著,也想通過網絡跟世界發生關聯,從而抓住一些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世事總是詭譎又荒誕,一場災難的發生是突如其來的,無從判斷,「最後你會發現,人在這樣危機四伏中,能存活到現在,是幸運的,尤其是我們這一代。」有一段時間,因為大量觀看那些視頻而受到的心理影響,徐冰團隊的成員出門都格外小心,「不知道由什麼控制著一個人的命運,這個對我們世界觀的改變真的在起作用。」

  就在誕生靈感到創作的四年裡,科技帶來的變化在社會和生活裡急速地發生。網絡直播、真人秀成了普遍的日常,徐冰團隊探討著,這些算不算監控,行車記錄儀又算不算?他們在判斷到底什麼是監控影像的界限。討論到最後,始終沒有結論,他們把這些加進了影片裡。

  「這個領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總的來說,這個電影等於把我很多沒法解決的問題擺出來了,包括電影怎麼界定。因為它確實顛覆了劇情電影最核心的概念。」徐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然後是,有了監控畫面被上傳到雲端等等技術之後,肖像權的法律界限到底在哪兒。世界變異太快,人類的思維跟不上,就無從判斷這些。這其實就是,把我們的思維變動和舊的概念被動地擺出來。」

  在這個時代發展之下,徐冰坦承自己的恐懼感,「這是一個事實,你必須得面對。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說,是怎樣把這種巨變的能量轉化成創作的能量,和不斷強化和完善你的意識和理念。」

  (《中國新聞周刊》2017年第48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2017年度文化人物徐冰:把社會巨變的能量轉化成創作
    徐冰。攝影/張沫大時代、大格局之下,個體的力量有時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影響中國2017年度文化人物徐冰1955年出生。著名當代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曾於各國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展。並獲得過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項麥克·阿瑟獎。獲獎理由他是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數十年前,曾以拆解和重組漢字震驚文化界。
  •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今日美術館啟幕
    繼2010年《鳳凰》項目之後,今日美術館第二次和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共同製作,推出「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聚焦探討藝術家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創作主題,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創作幕後和主要線索,並與藝術家過往四十餘年代表性的藝術概念與部分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獲得一種豐富而立體的思想感官體驗。  《蜻蜓之眼》是徐冰首次執導的藝術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
  • 徐冰《蜻蜓之眼》:公共攝像頭下的中國現實敘事
    2019年8月18日,「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大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今日美術館與徐冰工作室聯合製作,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與影像研究學者董冰峰共同策展。展覽聚焦探討藝術家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創作主題,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創作幕後和主要線索,並與藝術家過往四十餘年代表性的藝術概念與部分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 《蜻蜓之眼》:徐冰的當代啟示錄
    這是一部由監控攝像頭素材組織成的藝術作品——但據徐冰說,那些素材來源的統稱應該是公共攝像,而非監控攝像,因為作品素材的來源有行車記錄儀,也有網絡直播軟體——於是,如何評價這部由公共攝像頭素材所組織完成的作品呢?
  • 當徐冰遇見星際榮耀......
    原標題: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星際榮耀,實現藝術與航天跨界融合 近日,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星際榮耀,共同參與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於航天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被命名為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
  • 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星際榮耀,實現藝術與航天跨界融合
    近日,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星際榮耀,共同參與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於航天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被命名為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此次跨界合作,由北京萬戶創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統籌策劃,藝術家徐冰進行全流程藝術創作,星際榮耀提供航天技術及產品支持。
  • 開講啦:當代藝術家徐冰,用漢字顛覆英語的創造力哪裡來?
    今天給大家講另外一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當代藝術家徐冰。他說創造的停止在於你對世界的冷漠,他是第一位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的華人得主,他用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灰塵,創作的作品《何處惹塵埃》,獲得世界視覺藝術最高獎項,國際當代藝術獎。就是這樣的一個有藝術氣息的人,今天將會給我們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 能量重新轉化成物質可行!
    能量重新轉化成物質可行!物質是可以生成能量的,而且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見證物質轉化成能量的過程,比如說煤炭燃燒釋放出熱能,石油的利用等。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疑問,這個過程可以逆反嗎?也就是說能量變成物質可行嗎?
  • 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嗎?2
    關於前面提到的質量和能量的問題,我認為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是我們這個世界運行的普遍規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確,在原子核反應中出現了質量虧損,同時放出了巨大的能量,相反的過程也會出現,但不能理解為質量轉化成能量,或能量轉化為質量。
  • 人類的科技難題: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那能量能轉化成物質嗎?
    人類的科技難題: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那能量能轉化成物質嗎?相信我們大家都聽說過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這個說法,例如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蠟燭現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蠟燭原本是一個物質的狀態,但是將它燃燒殆盡,它會轉化為光和熱甚至是煙霧,這就是一個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但是物質轉換能量的現象我們經常看到,不過能量轉化物質的過程我們確實見得很少。
  • Kin219光譜的藍風暴:在巨變中釋放、轉化、重生
    NS.1.33.4.17KIN219 光譜的藍風暴我為了促進根本的改變而解脫我釋放我的能量隨著釋放的光譜音頻我設定自然運生的母體我被自身雙倍的力量所引導開啟全新260天能量分享,已更新連結:藍風暴的本質是能量,力量是自然運生,功能是催化,風暴通常會引來巨變,就如這次疫情一樣,所有人的生活都因為這場風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給生命帶來了一次蛻變的機會,雖然很痛、代價也有點大,但是人類睡得太沉了,輕輕推動根本就搖不醒,沒有辦法上天只能扔來巨大破壞
  • 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嗎?3
    前文提到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我認為不能理解為質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而應該這樣理解:有質量的物體一定有與之對應的能量,有能量的物體也一定有與之對應的質量,質量與能量間的數量關係遵守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而非相互轉化。
  • 著名藝術家徐冰:觀念性隱喻
    徐冰他是蜚聲海外、具有巨大國際影響力的知名藝術家,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副院長。他結合東西方文化,創造出《天書》、《地書》等震撼世界的藝術作品。圖為徐冰徐冰簡介著名藝術家。祖籍浙江溫嶺,生於重慶。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8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邀請,做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現為獨立藝術家,生活工作於紐約。
  • 物質轉化能量很難,但能量轉化物質卻很簡單,人人都能做到
    而愛因斯坦最廣為人知的,大概就是他提出的質能方程式了,E=mc,簡單而又神奇,它為我們的科技提供無限的可能,由於地球傳統能源的枯竭,我們的目光總是聚集在物質轉化為能量上面。到今天,我們研究出了很多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方法,在這裡強調一下,煤和石油等等物質的燃燒不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方法可以分為三大類。
  • ATP中的能量轉化
    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轉化成其他各種形式的能量,用於各項生命活動。這些能量的形式主要有以下6種。
  • 為什麼物質轉化能量容易,而能量轉化物質卻非常難?
    大家已經非常習慣了,認為物質轉化能量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就是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同樣能量也可以轉化物質。如果能量也可以轉化物質,我們就可以用能量造出煤炭,木頭,黃金,鑽石等物質,可以說只要是物體,都可以通過能量來轉化。
  • 為什麼物質轉化能量天天出現,能量轉化物質卻只出現過一次!
    相信大家都聽過宇宙大爆炸假說,這個假說認為我們的宇宙來源於一個「奇點」,這是一個質量和密度都是近似於無限大的存在,因為爆炸產生了無比巨大的能量,此後數十億年,能量有慢慢轉變成了宇宙中的物質,這就是最基本的物理定律之一,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互相轉換。
  • 社會、人與自然的能量轉換
    槍炮代替了弓箭,猛獸們再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金屬在火焰中被融化;古代的鍊金師們對化學進行著探索;在溫暖房間的壁櫥邊,數學家寫出神奇的手稿,藝術被創造……雖然一切看似神奇,其實是人類掌握了能量的結果。人類進化的一個標誌是不斷將大自然的能量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富蘭克林的風箏從天空捕獲閃電,或許只是一個傳說。然而伏打1800年將傳說變為現實,這是第二個裡程碑。
  • 物質轉化能量很容易,為何能量轉化為物質卻很難?這裡告訴你原因
    其實木頭沒有消失,它只不過從木頭的形態變成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微小固體顆粒和其他物質,還有釋放熱能,而這些物質和能量未來經過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之後依然可以變回一塊木頭,所以本質上木頭並沒有消失,它只不過暫時從木頭變成其他物質,並且還轉化成一部分能量,這就是質能守恆定律,根據質能守恆定律,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同樣也可以變回物質,不過這僅僅是理論上的結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物質轉化為能量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