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濟南市堅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全市100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13萬貧困人口基本實現穩定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10826元,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健全「四個體系」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制度保障
我市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落實黨委主責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和各環節,統籌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全力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組織保障體系健全完善。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35個市級領導幫掛團隊結對幫掛扶貧重點街鎮,幫助解決各項難題685個。健全完善大扶貧格局,選派專職扶貧幹部832名;動員600多家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包村幫扶,1200多家民營企業、商會協會、社會組織與貧困村結對共建,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7億元,幫扶貧困群眾12萬餘人次;組織1.95萬名幫扶責任人開展結對幫扶,貧困群眾幫扶責任人實現全覆蓋。
安全高效、多元供給的資金保障體系健全完善。累計投入各級財政專項資金27.26億元,整合投入涉農資金18.9億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富民生產貸3.86億元。對口支援湖南湘西州、重慶武隆區扶貧協作資金11.4億元;支援臨沂協作財政資金3.25億元,實施協作項目97個,帶動貧困人口7萬餘人。市內6個經濟實力較強的區支援5個扶貧任務較重的區縣協作資金1.72億元,帶動貧困人口2萬多人。
重點突出、協同發力的政策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建立完善以「三年行動意見」為基礎、39個部門專項方案為依託、70個具體實施辦法為支撐的「1+39+70」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健全完善分類動態監測和即時幫扶機制,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動態監測,對有返貧風險的落實相應幫扶措施,做到即時發現、即時救助,累計幫扶1651戶、4196人。
權責明晰、層層壓實的責任落實體系健全完善。將脫貧攻堅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綜合考核和重點工作專項考核,制定《濟南市脫貧攻堅工作問責辦法》《濟南市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細則》,實施3輪脫貧攻堅專項巡察,連續4年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打好「四場硬仗」
全力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我市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脫貧核心標準,堅持精準方略,全力打好貧困村提升、貧困群眾增收、扶貧政策保障和內生脫貧構建「四場硬仗」,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
堅持集體經濟和村莊面貌「雙管齊下」,貧困村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統籌抓好貧困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工作,貧困村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全面扶持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接續選派3000餘名第一書記駐村抓黨建促脫貧,協調落實幫扶資金近11億元,實施幫扶項目5400餘個。
創新實施貧困村「1+1」產業扶貧,引導貧困村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遊、光伏項目1463個,每個具備條件的貧困村都有一個特色產業項目和一個光伏發電項目,村集體年收入平均達到9萬元。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完成貧困村道路改造提升5000多公裡,實現貧困村等級公路「村村通」、街巷硬化「戶戶通」;新開優化扶貧線路50餘條,建設貧困村客運站點550餘個。新改建擴建貧困村中小學和幼兒園106所、衛生室394個、文化大院1035個、「五小」水利設施2323處,架設高壓線476公裡,貧困村「五通十有」實現全覆蓋。易地扶貧搬遷順利完成,南部山區西營街道老峪村和積米峪村147戶308名貧困群眾搬遷入住。
堅持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雙輪驅動」,貧困群眾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按照「村有產業、家有就業、戶有分紅」的目標,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脫貧,全面夯實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基礎,貧困群眾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統籌推進產業扶貧,累計投入18.15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102個,產生收益3.68億元,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新實施「插花式」貧困戶產業幫扶,建成鎮級扶貧產業項目438個,實現貧困戶產業幫扶全覆蓋。突出抓好特色產業,開通「泉城鄉旅扶貧專線」,打造長清「齊魯8號風情路」、商河「秧歌古村」等20多個優質鄉旅扶貧項目,累計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餘家,帶動貧困人口4萬多人次。將脫貧攻堅以來所有扶貧項目資產全部確權登記,納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確保收益權、落實監督權。發布兩批《濟南市扶貧產品目錄》,對200餘種產品進行集中認定;11種扶貧產品被納入山東省政府採購平臺產品目錄;100多個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將結餘的3億多元辦公經費、工會經費用於幫扶貧困村和購買貧困戶農副產品,累計銷售扶貧產品2億多元。深入開展就業扶貧,整合各類資源,以提升就業能力、提供就業崗位為核心,積極開展就業幫扶,推動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4.42萬人次。累計開展貧困群眾技能培訓5萬多人次;精選農技員1642人、幫扶科技示範主體6306個,深入貧困村開展農業科技指導,受益貧困人口3萬多人。為具有一定勞動能力但不能充分實現就業的貧困群眾,設立扶貧專崗1.62萬個,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等各類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設立就業扶貧加工點300多個,帶動2萬多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
堅持基本保障與特困兜底「兩手發力」,貧困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針對貧困人口中「老弱病殘」佔比70%的實際,堅決築牢基本生活保障網。
全力補齊「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短板。基本醫療全面深化,128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貧困患者「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即時結算,推行慢病免費用藥幫扶和大病「七重保障」,貧困患者住院結算政策範圍內個人負擔費用不超10%,累計幫扶14萬人次,減輕就醫負擔9.6億元。教育資助全面推行,實現貧困學生從學前到高等教育高標準全資助,累計資助11.02萬人次、1.53億元。在全省率先實施義務教育階段非寄宿貧困生補助政策,每年發放800元生活補助。嚴格落實「雨露計劃」政策,為職業教育貧困學生發放補助資金10724人次、2204萬元。居有所安全面推進,健全貧困戶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對貧困戶危房應改盡改,累計改造11062戶;創新開展貧困戶人居環境改善行動,累計投入8000餘萬元、改善21718戶。飲水安全全面保障,投資3億多元,實施貧困村飲水安全改造工程和兩年攻堅行動,貧困村供水普及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98%以上。
全力兜住「老弱病殘」生活底線。特殊困難群體應保盡保,6萬餘名貧困人口分別納入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推行以「親情贍養」為核心的孝善扶貧,市、區縣累計投入3200萬元,撬動各類社會資金1.3億多元,受益貧困老人3.58萬人。實施以「扶殘濟困」為核心的助殘工程,對1.7萬名貧困殘疾人發放生活和護理「兩項補貼」,建設綠澤畫院等殘疾人創業就業扶貧基地86處,為貧困殘疾人提供培訓就業創業服務1萬餘人次。推行「愛心之家」「幸福食堂」等特色鄰裡養老模式,設立200多家鄰裡互助點,惠及貧困人口1萬多人。
堅持外力幫扶和內生脫貧「雙向推動」,貧困群眾精神面貌顯著提振。多措並舉引導貧困戶樹立主體意識,激發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實現內源性脫貧。著力提升因戶幫扶。紮實開展精準識別,從家庭住房、收支狀況等9大項192小項方面,建立「扶貧檔案」,全面摸清扶貧對象的貧困「家底」和致貧原因,為每戶貧困家庭「量身定做」個性化幫扶方案,每戶平均至少6項脫貧措施,有力推動了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深入開展「志智雙扶」。注重示範引領,通過脫貧攻堅講習所、農民夜校等載體,利用固定地點的「課堂講習」、田間地頭的「現場講習」、網際網路平臺的「遠程講習」,開展扶貧政策、實用技術、脫貧故事三類宣講培訓1000多場,參加貧困群眾3萬多人次。創新推行「積分制」扶貧,利用社會捐資設立愛心扶貧超市110個,通過量化貧困群眾日常脫貧舉措,貧困群眾以表現換積分、憑積分到超市換物品,既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自主脫貧的意識,又促使幫扶幹部更好掌握貧困群眾狀況、有針對性提供幫扶救助,還匯聚起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的正能量,累計兌換7萬人、40萬次。
做好「四個銜接」
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我市積極做好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下一步工作的重心由解決農村絕對貧困,轉向在鄉村振興框架下統籌解決農村相對貧困,重點做好「四個銜接」。
體制機制銜接。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組織領導體制機制工作的有機結合,對脫貧攻堅中行之有效的做法進行梳理、完善和提升,有機轉化運用到鄉村振興工作中,確保短期注重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一起抓,長期注重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與鄉村振興齊推進。
政策措施銜接。結合制定「十四五」扶貧開發規劃,對脫貧攻堅期中實施的特惠性、階段性政策進行分類梳理,推動聚焦個體化發展轉變為支持多元化發展、特惠性扶貧政策轉變為普惠性民生政策、特殊性幫扶措施轉變為常態化扶持措施,實現貧困人口持續增收、貧困村持續發展。
產業發展銜接。進一步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實施產業項目,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鄉村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扶貧產業項目向特色產業轉變、向優勢產業轉變、向致富產業轉變,把更多貧困群眾穩定嵌入產業鏈,讓他們通過參與發展產業獲得持久收益。進一步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深入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更多動力和活力。
促進基層治理銜接。深入總結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經驗做法,大力實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行動,提升基層治理的組織力和凝聚力。突出抓好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激發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夯實鄉村振興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