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一環緊扣一環,相互支撐。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與後三個「全面」是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的關係。
去年12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明確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四個全面」。今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面」,向黨內外、國內外宣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完整理解「四個全面」,須重點把握好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協調」
所謂「協調」,意指通過調整內在的比例、順序和結構,使之配合適宜。具體講,就是把握「四個全面」的內在關係,使各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做到「協調」,必須首先正確處理「四個全面」之間的內在關係。
「四個全面」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一環緊扣一環,相互嵌入,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統一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與後三個「全面」是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的關係。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徑、關鍵一招和強大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可靠保障,要求以法治思維推進改革,完善黨內法規體系。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推進前三個「全面」,都離不開黨的有力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對改革和法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一對姊妹篇,體現的是「破」與「立」的關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正如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的:「凡屬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先立後破,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把發展改革決策同立法決策更好結合起來。」全面依法治國,同樣也需要深化改革。四中全會決定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也是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四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臺帳,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
全面從嚴治黨,既要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又必須貫徹法治的要求。從嚴治黨,要以改革的辦法推進,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具體而言,包括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包括完善幹部直接聯繫和服務群眾制度,改革會議公文制度、政績考核機制,探索實行官邸制等。同時,全面從嚴治黨,須貫徹法治的要求,做到依規治黨。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
第二個關鍵詞:「推進」
「推進」一詞,意指將一項工作向前推動一步。從時態上講,「推進」是進行時,尚未完成。該詞內在的意蘊是,該項工作尚有不足之處,需要不斷努力。如果將此含義放在「四個全面」中,就能深入體會到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深刻考量。之所以強調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是因為這幾個方面的任務尚未完成,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繼續努力,攻堅克難。
就全面小康情況看,尚有不少短板和瓶頸。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到了決定性階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緊迫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2015年1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新年的首次外出考察,就選擇到雲南調研扶貧開發工作。他強調,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幹,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
就改革情形看,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在深水區和攻堅期推進改革,就要對固有的利益格局進行深刻調整,這必然涉及思想觀念的問題,又涉及某些群體的既得利益。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僅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已難以奏效,必須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這就要求,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
就法治建設情況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存在,執法司法不規範、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能加以解決。
就從嚴治黨情況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取得重要進展。作風有所好轉,「四風」有所收斂,但樹倒根存。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還沒取得壓倒性勝利,腐敗活動減少了但沒有絕跡,反腐敗體制機制建立了但不夠完善,思想教育加強了但思想防線還沒有築牢,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重構政治生態的工作艱巨繁重。鞏固這些成果,防止出現反彈,必須全面從嚴治黨。
第三個關鍵詞:「全面」
「四個全面」, 都有「全面」一詞,這是點睛之筆。正是有了「全面」一詞,才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從語義上看,「全面」與「片面」相對,意指各個方面的總和,要統籌兼顧。「全面」有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在主體上全覆蓋,二是在內容上不留空白、盲區,三是在力度、廣度和深度上全力以赴,一以貫之。「四個全面」彰顯了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使命擔當和政治勇氣。具體而言,「四個全面」對應的內涵又有所不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於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黨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不斷接近全面小康目標之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相比一般的小康,全面小康惠及的群體更廣;內容更加全面,不僅是經濟上協調性增強、注重質量,而且在文化、社會、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有具體標準;水平更高,不僅滿足於解決溫飽,而且追求有尊嚴的生活。
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具體來講,就是「要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意味著法治的要求將滲透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全方位覆蓋國家、政府和社會各個層面,更加注重法治建設的全局性、整體性與系統性。
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於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的。這次大會對新形勢下從嚴治黨提出了八點要求。包括: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從嚴管理幹部,持續深入改進作風,嚴明黨的紀律,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深入把握從嚴治黨規律。這八點要求,在內容上涵蓋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各個領域;在主體責任上強調各級黨組織必須落實責任,做到聚精會神抓黨建;在力度上強調從嚴,要把其認真落實到黨的建設中,必須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認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實到位。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中共湖南省委黨校)
(《刊授黨校》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