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動車從西寧駛進甘肅張掖的時候,雄壯的祁連山,便清晰地出現在了我的眼前,一條蜿蜒的黑龍,披著一身皚皚白雪,那連綿磅礴的氣勢,就這樣從河西走廊南端噴薄而出,於是,天地之間便有了這橫貫八百多公裡的莽然大觀,乾坤之中便有了這高聳四千多米的凜然豪氣。
人間的仙境,萬物的天堂,我會用什麼詞來形容你呢?坐在車上,我還以為看到了大師們關於祁連山的大作,牛羊遍地,駿馬奔馳,綠草茵茵,白雲飄飄,真美!心中便油然而生,如果我要遇到這美麗的風景該多好?我們一邊欣賞祁連山路兩旁的風景,一邊尋找記錄的機會。
祁連山位於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西長800多公裡,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頂終年積雪,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我記得有一位先賢說過,哲學是從仰望蒼穹開始的。對我來說,走進一卷山河,讀著一篇雄壯,胸中便增添了一份豪情,更增加了一份祁連山那綿延千裡的柔美。
有人說,如果沒有祁連山,這裡將成為以沙漠為主的死亡之海,東方的城市綠洲將被沙漠包圍,感謝神奇的造物主。想到這裡,我對祁連山更加充滿了敬意。
這片祁連山下的土地,一直默默承載著祖先的夢想,如嘉峪關的城樓,像敦煌壁畫上的飛天女神,幾年後,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逐漸興起,河西走廊上的腳步漸漸稀疏。
如今,一帶一路的主動出擊喚醒了這條沉寂近千年的古道,使它恢復了往日的生機,但架起的金屬移動通信取代了長城上的烽火臺;公路、高鐵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取代了過去的駝隊。
從古至今,在祁連山下牧場這片神聖的沃土上,多次發生過風雨飄搖、地震、洪水、沙漠、乾旱、貧窮落後以及妻離子散的逃難。然而,頑強的隴原兒女,他們在災難面前從不屈服、掙扎和抗爭,因為他們有祁連山這位善良母親給予他們的頑強拼搏,給予他們的火種和熱量,給予他們牧場的靈魂。
西部的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在祁連山的懷抱中發生了大碰撞。祁連山草原,這個曾經長期是遊牧帝國的地方,幾經腥風血雨,變成了農業文明的平原。從此,祁連山的名字留在了中國歷史地理的版圖上,河西走廊也因祁連山的富饒而聞名於世。
凝望著頭頂浩瀚無垠的空間,揮去一片彩雲,竟織成一匹匹神奇的錦綢,輕輕舒展,鋪展在河西走廊上,絲綢之路在這裡染上了濃墨重彩,染上了濃墨重彩,河西走廊上的丹霞(張掖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仍在用奇異的色彩編織著絲綢之路的瑰麗故事。在《祁連山的回聲》中,公元前120年,一位19歲的勇士在祁連山大破匈奴的英雄故事,講述了80年前一群紅軍女戰士悲壯而傳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