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出一身強壯的肌肉,但實際上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多,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目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困難了,除了需要持之以恆的鍛鍊之外,我們還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
然而當我們把視線轉向牛的時候,就會發現雖然牛這種動物只是吃草,但是它們通常都是渾身的肌肉。這種情況不免有點讓人忿忿不平,為什麼牛光是吃草,就可以長出一身強壯的肌肉,而人類卻不可以呢?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肌肉是由一束束的肌纖維構成,每一根肌纖維都是由更小的肌原纖維構成,而肌原纖維又是由肌動蛋白和肌凝蛋白構成,由此可見,肌肉的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其實就是蛋白質,也就是說,想要長出一身強壯的肌肉,就需要大量的蛋白質。
一般我們都會認為,蛋白質似乎應該來自於肉類、蛋類等食材,其實不然,事實上,草中通常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質,除此之外,草中的纖維素本身就是一種由葡萄糖構成的大分子多糖,當它們被分解之後,其中的葡萄糖就可以通過氨基轉化作用轉變成胺基酸,而胺基酸就是合成蛋白質的基本原料,也就是說,草中的纖維素也是天然的蛋白質來源。
遺憾的是,人類的消化系統根本就對草中的纖維素無能為力,被人類吃進肚子的纖維素,基本上都是「原封不動」地被排出體外(關於這一點,大家可參考一下那些被人們戲稱為「明天見」的素食),所以說我們人類是不可能指望光是吃草就可以長出肌肉。
很明顯,作為一種食草動物,牛必須要具備消化纖維素的能力,那麼牛是怎麼做到的呢?
牛有四個胃,分別是瘤胃、網胃(也稱蜂巢胃)、重瓣胃以及皺胃,其中瘤胃是最大的一個,我們吃火鍋時常點的「毛肚」,其實就是牛的瘤胃,它佔據了牛的胃總容積的80%左右。
牛吃下去的草,會首先到達瘤胃並停留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瘤胃中的草還會通過逆嘔回到牛的嘴裡,經過牛的仔細咀嚼後,它們又會再次回到瘤胃中,這就是所謂的「反芻」,這可以保證食物被最大化地利用。
牛的瘤胃可以說就是一個「發酵室」,在這裡存在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它們可以有效地分解草中的各種營養物質,當然也包括纖維素,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低級脂肪酸會被瘤胃直接吸收。
在此之後,食物會進入網胃,網胃擁有粗糙的胃壁,能夠將食物研磨得更細、也更容易消化,與此同時,它獨特的蜂窩狀結構還可以阻止不夠精細的食物進入下一個胃——重瓣胃。
(網胃就是「金錢肚」)
重瓣胃起的作用相當於「吸乾機」和「研磨機」,它可以將食物中的水分擠壓出來並吸收掉,同時將食物研磨得更加精細。
(重瓣胃就是「牛百葉」,也稱「千層肚」)
在通過前三個胃的一系列處理之後,牛吃下的草就已經變成了易於消化的食物了,所以在此之後的皺胃以及腸道系統中的消化過程也就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唯一要說的就是,畢竟牛吃的是草,這些食物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難以消化,因此牛的腸道要比我們人類長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的消化過程中,牛體內的共生微生物都是全程參與的,它們當然不會為牛「白打工」,在分解食物的時候,它們也會吸收各種營養物質來完成生長和繁殖。這些共生微生物對於牛而言,也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隨著食物的流動,這些共生微生物會不斷地進入牛的皺胃以及後面的腸道系統,然後被牛消化吸收。
牛的食量極大,一般情況下,一頭200公斤的牛每天的食量都會超過10公斤,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牛其實是有足夠的蛋白質來源的。另一方面講,不管是圈養的還是野生的牛,它們平常的運動量都很大,這很符合「持之以恆的鍛鍊」這一標準,因此「牛光是吃草,就可以長出一身強壯的肌肉」這種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能有人會問了,假如人類也有上面提到的「共生微生物」,那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光是吃草就能夠獲取大量的蛋白質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我們人類的胃裡有著擁有濃度較高的胃酸,就算這種「共生微生物」出現在人類的胃裡,它們也很快就會被消化殆盡。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