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業革命/智能製造的五個基本特徵

2020-12-08 中國輕工業網

新工業革命來勢洶湧。近幾年很多國家都已經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本國的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與命名,例如德國叫作工業4.0,中國叫作智能製造等。但是對於這場蔓延全球的、以智能為標識的新工業革命的基本內涵和特徵,則一直是眾說紛紜,各有措辭。關於智能製造,也是定義頗多,各有出處。如果不能清晰認識新和準確把握工業革命/智能製造的基本特徵,那麼就難以真正有效地推動新工業革命的基本建設,難以讓智能製造在企業落地。

筆者梳理了新工業革命內涵,總結了其五個基本特徵:

⑴「人智」轉「機智」;⑵傳感器低價普及;⑶軟體定義製造;⑷真正兩化融合(軟體閉環);⑸大範圍優化配置製造資源。

下面予以分別介紹。

1.「人智」轉「機智」

人類知識不斷進入軟體,知識載體由以碳基知識為主轉向以矽基知識為主,數字生產力激增。

智能製造並不是一個高深莫測、難以理解的術語。通俗地說,所謂智能製造就是一個「人智變機智」的過程——即把人的智能(簡稱「人智」)從隱性知識提煉為顯性知識,進行模型化、算法化處理,再把各種模型化(機理模型、數據分析模型等)的知識嵌入軟體,軟體嵌入晶片,晶片嵌入某個盒子/模塊,再把該盒子/模塊嵌入到物理設備中,由此而賦予機器一定的自主能力,讓機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簡稱「機智」),我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賦能」。

如此,機器在軟體支撐下具有了一定的人類思考能力,當軟體算法越好,晶片算力越強,工業數據越多,「機智」程度就越高。於是,當「機智」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具備了部分或完全替代人體/人腦的功能。當人體/人腦離開了工作場景的系統迴路後,機器在無人參與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像人在現場時一樣自主工作,甚至還可以工作得更好,較好地優化了製造資源的配置。如圖1所示。

 

「人智」轉「機智」的過程

這種把「人智」轉「機智」的製造活動,筆者稱之為智能製造。從上述描述過程不難看出,其關鍵使能要素,就是工業軟體。

工業軟體是工業化的頂級產物。它封裝了工業技術/知識,建立了數據自動流動規則體系,打造了機器的大腦和神經,因此機器變得更加聰明,功能可以隨時調整。工業軟體描述、集成、模擬、加速、放大、優化、創新了傳統製造過程,形成一種新的工業智能模式——軟體定義製造。

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了人體。第三次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了人腦。解放人腦的原理在於,大量的「人智」進入了軟體。因此,研發與管理手段數位化軟體,讓產品研發與管理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數字孿生和數據分析模型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同時,產品本身數位化軟體讓機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40年前的機器,除了電源線之外,很少有導線在設備上出現。而在今天的設備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導線,這些導線都聯接到了機器上的某些盒子中,在這些盒子裡面,都有多層線路板和大量晶片,晶片裡面運行的是軟體,軟體裡面容納了大量「人智」,而這些「人智」都已經轉化成為了「機智」。

如果能更多地把「人智」轉為「機智」,讓傳統機器轉變為「智能機器」,如果能開發出更多的自主可控工業軟體,如果工業技術/知識能夠更多地軟體化,那麼就有可能把大量的知識型技術人員從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機器去生成產品,讓解放出來的技術人員去生產知識和更輕鬆地管理機器,這樣可以實現人和機器的重新分工,實現工業技術/知識的持續積累和永續繼承,讓企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2.傳感器低價普及

傳感器為機器增添了「五官」,極大增強了機器對環境的狀態感知能力,物理空間信息加速數位化。

沒有「狀態感知」機器無法成為智能機器(即使實現了「狀態感知」,還要同時具備其它條件才能實現)。要實現「狀態感知」,就需要各種各樣的「感應器件」。無論是智能製造、工業4.0、工業網際網路還是物聯網,都離不開形形色色的傳感器。

傳感器由國標GB7665-87加以規範和定義:「能夠感受規定的被測量並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其中的「可用輸出信號」是指便於加工處理、便於傳輸利用的電信號。一般傳感器都是由敏感元件、轉換元件和轉換電路三部分組成。

敏感元件,就是「具有感應功能的物質」作為「感應器件」的「效應物質」。因此,傳感器是由有「具有感應功能的物質」的「效應物質」發展而來的。沒有科學效應(物理效應、化學效應等)物質作為感應器件,就沒有傳感器的存在

常見的傳感器有熱敏傳感器、光敏傳感器、溫敏傳感器、力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溼敏傳感器、聲敏傳感器、磁敏傳感器、味敏傳感器、放敏傳感器共計十大類。各式各樣傳感器如圖2所示。

 

2 各式各樣傳感器(圖片來自網絡)

近年來工業網際網路/工業物聯網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性能機器設備、低成本傳感器、工業網絡、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採集及分析技術的組合,可以有效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和效益,產生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低成本的傳感器。近年來,傳感器技術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新型傳感器層出不窮,成本不斷降低,性能不斷提升,已經成為了傳感器行業的研發常態。正是因為傳感器成本的不斷降低,降到了可以大規模部署的成本線上,傳感器的大規模應用才能成為企業的選擇。

GE公司在傳感器的應用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鑑的經驗。早在2005年,GE旗下飛機發動機公司改組為GE航空,就開始了經營模式的轉變。公司原有業務只是生產航空發動機,後來通過在飛機上安裝眾多的傳感器,實時採集飛機的各種參數,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為航空公司提供運維管理、能力保證、運營優化和財務計劃的整套解決方案,以及提供安全控制項、航行預測等各類服務,為企業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以義大利航空為例,GE為他們每架飛機上安裝了數百個傳感器,可以實時採集發動機的運轉情況、溫度和耗油量等許多數據,利用GE的軟體進行海量分析後,精準地給出理想的操控方法,只此一項,義大利航空145架飛機一年就節約了1500萬美元的燃油成本。通過這些數據,還可提前預測發動機故障的可能,做出前瞻性的預防維護,避免因為機器故障造成航班延誤、成本增加,甚至是更大的安全事故。

20131月,GE在紐約一家電池生產企業裡共計安裝了1萬多個傳感器,用於監測生產時的溫度、能源消耗和氣壓等數據,而工廠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iPad獲取這些數據,從而對生產進行監督,有效地優化生產資源的配置。

傳感器低價普及,無疑為新工業革命降下了一個巨大的成本門檻,架起了從物理空間順暢抵達數字空間的彩虹橋,讓時空信息源源不斷地化作比特數據流。

3.軟體定義製造

工業軟體成為機器的大腦,算法/算力急劇增加,軟體定義了材料/零件/系統的時空表現。

儘管軟體在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都被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專業來研究,但是作者認為,單獨研究軟體容易脫離軟體運行的硬體基礎,容易脫離軟體以數據和決策所控制的物理設備。因為軟體從來就不是一個僅僅具有「計算」屬性的器物,而是還具有更重要的「控制」屬性的器物。

軟體作為一種數據、信息、知識的高度融合的數字載體,必須生存、運行在晶片中軟體與晶片形成了共生關係。晶片的功能與性能約束了軟體的運行速度和可以定義的能力,而軟體的程序化指令不斷驅動晶片中的門電路和場效應管做「開」「關」運行,因此軟體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驅動晶片的「準CPS」特徵

軟體和晶片之間的關係也是微妙和不斷變化調整的。過去,軟體必須去適應晶片,要基於晶片的約束來開發軟體;而今天往往是為了軟體更好地運行、最大限度地發揮軟體性能來設計晶片,即基於軟體需求去研發晶片。

首先,晶片具有為軟體「容身、計算、存儲」的作用,軟體具有為晶片賦值、賦能、賦智的作用。軟體與晶片的各自優點綜合匹配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好的效益。軟體與晶片共同構成了一個融合體,是一個「準CPS」,很難說誰「定義」了誰。但有兩點顯而易見:軟體是晶片強大算力的作用對象,沒有晶片強大算力支持,軟體很難發揮對物理實體的「賦能/賦智」作用;蘊含在軟體中的人類知識是人造系統「智能」的源頭,沒有軟體中的各種模型與算法知識的邏輯導引,晶片強大算力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樣無法形成對物理實體的「賦能/賦智」作用。

其次,軟體所產生的決策與數據對物理設備具有精確的控制作用。

CPU門電路中的場效應管為例,在軟體數字指令驅動下,高電平(開/通電流)為1,低電平(關/斷電流)為0,因此在該場效應管上不斷以極速「開/」的狀態來進行計算,最終一組一組的門電路上輸出了一串一串經過計算後形成的「1/0」排列的二進位比特數據,這些比特數據可以用來驅動顯示設備(如各種顯示屏),也可以用來驅動物理設備中的控制器,讓機器或產品精準運轉,由此而體現出軟體對晶片、外設、物理設備的控制性。

早期軟體只在電腦上使用,硬體範圍只包含一些顯示、列印等外部設備,軟體運行的結果只需要顯示在硬體屏幕上,可能是顯示數據,可能是曲線曲面,可能是圖像或聲音,但是,這些計算結果並不要求形成「閉環」,只要能輔助人進行決策就可以了。而今天,硬體範疇已經擴展到所有與電腦聯接的工業設備,軟體運行的結果是要用來驅動物理設備的,是要與物理設備形成「閉環」的(見下節論述),即物理設備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被感知到,都要通過傳感器反饋到軟體中,軟體根據物理設備的「此時此刻」的工作場景進行計算,根據內嵌的機理模型或推理規則進行決策,給出物理設備下一步的最優化、最精準的動作指令。因此,軟體和晶片,與工業設備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實時、緊密、並且是豐富多彩了。

軟體從驅動晶片運算、「軟體+晶片」驅動計算機外設運行,發展到「軟體+晶片」驅動工業物理設備及其數字孿生體精準運行,使得軟體對物理設備產生了強大的「定義」作用。

軟體定義,現在已經成為製造業的一種技術現象:軟體不僅定義了零件,定義了材料,也定義了產品,定義了工裝,定義了工藝,定義了裝配,定義了產線,定義了生產流程,定義了供應鏈,定義了產品使用場景,定義了產品維護與升級,定義了客戶,定義了銷售,定義了企業,定義了所有可以定義的一切。

4.真正兩化融合(軟體閉環)

比特擁抱原子,IT攜手OT,賽博融合物理,工業軟體給出的數字指令跨時空精準操控物理設備。

《三體智能革命》的「三體智能模型」中的兩個大循環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應該從知識發生和知識流動的基本作用上去重新認識軟體,認識今天的軟體為什麼是「閉環」的。

物理實體→意識人體→數字虛體→物理實體這個大循環已經清晰告訴我們,人類在過去幾十萬年與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識。當從兩體(物理實體、意識人體)相互作用演變到三體相互作用之後,「兩體單一界面」的單調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變成了「三體三個界面」的複雜情況。物理實體→意識人體→數字虛體→物理實體大循環,其實是特別重要的一個知識循環,既是軟體形成閉環,從常規軟體走向工業軟體的必由之路,也是軟體定義的內涵由來。

結合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安筱鵬博士在「軟體視角中的未來工業」一文中提出的觀點,作者給出了基於三體智能模型知識流動大循環實現軟體賦能與使能的邏輯閉環:物理世界運行→運行規律化(映射為人類意識活動)→規律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碼化(進入數字虛體)→代碼軟體化→軟體優化物理世界運行(和人類行為),如圖3所示。

 

從三體智能模型到軟體定義模型

在圖3的邏輯閉環中,把人類在長期與物理世界交互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進行梳理與歸納,找到物理世界(包括材料、設備等)的運行規律,然後將這些知識數位化,基於工業軟體建立比特數據自動流動的規則,然後以自動流動的比特數據,把這些知識搭載、輸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由此而以正確的、泛在的知識指導機器或人,在系統內外部的不確定性、複雜的工作場景和給定的資源限制下,通過不斷重複「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的智能過程,把正確的數據,以正確的版本,在正確的時間,給到正確的人和機器,因此而把事情一次做對,一次做優,甚至可以在下次做得更好(筆者1997年翻譯波音公司在DCAC/MRM項目資料,其中有4right」:right dataright versionright timeright person,由其原意編譯而成)

以人類知識進入數字虛體,以數字虛體作為軟體定義的基本內涵,強調今天的軟體與傳統的軟體所不同的「閉環」特徵——以軟體定義的比特數據流精準地控制機器設備的形態和材料的微觀結構,是智能製造的核心內容。今天的軟體不再僅僅以輔助人類決策的身份出現,而是以自主的方式,超越人體/人腦,直接驅動物理設備運行。

軟體閉環,形成了真正的兩化融合,打造了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使能技術CPS(賽博物理系統)。在軟體定義作用下,CPS可以精確控制每一個材料原子的位置和原子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晶格),精確控制每一個成型後的零件部以及各個零件之間的相對位置,精確控制每臺機器設備的運行動作、周期、時間和能耗等。這已經成為新工業革命最重要目的。

5.大範圍優化配置製造資源

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實現多域而非單域、大範圍而非小範圍優化配置製造資源。

20171127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工業網際網路是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新工業革命的關鍵基礎設施,加快其發展有利於加速智能製造發展,更大範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

在過去20年,企業實施了很多數位化/信息化改造項目,上了很多的企業信息化系統,但是其作用範疇,往往是「一廠一所一車間」,對製造資源的優化配置局限在本地/本企業的小範圍內。對於需要大範圍配置優化的製造資源,受限於嚴重的時空限制,往往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

工業網際網路就是為了在「更大範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而生的新型工業網絡,是智能製造落地的關鍵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際網路有助於讓企業去打破那道亙橫在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看不見、摸不著、越不過的「牆」,突破了過去嚴重約束企業的時空限制。

工業雲平臺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初始階段和基本形態。將企業的研發工具、核心業務系統、關鍵設備等逐步運行在雲上,可以在統一的雲架構下,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各個系統之間的集成,讓數據藉由雲端而順暢、自動地流動在各個系統之間,促進彼此的互聯互通互操作,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運營效率,實施精細化管理,還可以在較大範圍內優化企業資源的配置,由此產生經濟效益,全面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現在絕大部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都是安裝在私有雲、公有雲或混合雲上。

當越來越多的工業要素進入到工業網際網路時,絕大多數供應鏈也將會變成工業網際網路的一部分。根據IBM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軟體定義供應鏈」大環境下,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和工業APP的支撐下,確保運營和有成本競爭力的最低程度生產規模,平均比此前減少了90%,企業運營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藉由工業網際網路來大範圍聯接工業要素,已經取得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成果:如青海國電綠能公司開發的「新能源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感知層每秒接入數據3600條左右,28座電站接入平臺,通過集中監控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為發電企業節約運行人員成本40%;優也公司為山東某年產300萬噸鋼鐵企業實施了Thingswise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後,一年節省了4000萬人民幣;東方國信公司將國內的1000座煉鐵高爐中的310座接入了煉鐵大數據智能互聯平臺,降低冶煉能耗3%~10%提升勞動生產率5%以上,減少安全事故60%;樹根互聯為某注塑機裝備製造企業實施根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後,該廠的設備故障「發現-響應」周期從1小時以上降低到15分鐘以內,縮短響應時間75%,到達時間縮短50%,並且給客戶提供處理過程透明化提升客戶滿意度50%以上;曲靖捲菸廠基於華龍迅達公司木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捲菸數字工廠,有效作業率從89%上升至96%,零備件庫存佔用資金從1.2/年降到0.38/年,每100萬大箱比同規模企業成本少0.6/;北明智通公司為某乳業集團實施了智通工業網際網路,提升機臺效率15%,質量追溯由原來的數小時縮減到幾分鐘,質量分析有效性增加50%,車間統計巡檢人員下降50%、生產記錄勞動量減少80%,等等。

大範圍工業要素聯接,讓企業有了在大系統級別優化配置製造資源的可能性,並由此而獲得了更好的企業管控能力,有力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6.小結

以智能為標識的新工業革命,為全球工業轉型升級帶來了空前的機會,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創造了無以計數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也產生了諸多的新工業時代特徵。

根據筆者對多國新工業革命的數年觀察和耐心梳理,發現諸多的新工業時代特徵,百條千條,都可以歸結為這五條:

⑴「人智」轉「機智」——人類知識不斷進入軟體,知識載體由以碳基知識為主轉向以矽基知識為主,數字生產力激增;

⑵傳感器低價普及——傳感器為機器增添了「五官」,極大增強了機器感知能力,物理空間信息加速數位化;

⑶軟體定義製造——工業軟體成為機器的大腦,算法/算力急劇增加,軟體定義了材料/零件/系統的時空表現;

⑷真正兩化融合(軟體閉環)——比特擁抱原子,IT攜手OT,賽博融合物理,軟體給出的數字指令跨時空精準操控物理設備;

⑸大範圍優化配置製造資源——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實現多域而非單域、大範圍而非小範圍優化配置製造資源。

不釐清新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就無法讓智能製造在企業落地。而清晰知曉上述五個基本特徵,可以讓企業儘早駛入智能製造的快車道。 

 

作者趙敏——走向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 

相關焦點

  • 智能製造發展的五個階段全面解讀
    智能製造發展的五個階段全面解讀 佚名 發表於 2020-02-06 08:57:26 智能製造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從實用和廣義的角度上看,智能製造的概念可以總結為
  • 【智能製造】以三體智能解讀智能製造三個範式
    2017年12月7日,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在南京「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發表了題為《關於中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的思考》的報告,今年1月周院長在工程院再次做了題為《新一代智能製造--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的更詳細同主旨報告,系統闡述了我國發展智能製造的戰略,提出了智能製造三個範式(圖1),引發了社會上極大關注和熱烈反響。
  • 褚君浩院士: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
    褚君浩院士從第四次工業革命、迎接智能時代、培育創新能力三方面,分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特徵和態勢,討論智能化複雜體系的核心技術以及探討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措施。 新工業革命的技術態勢有六個方面:第一個,智能化分布式新能源系統、能源網際網路;第二個,智能化複雜體系、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第三個,智能化製造技術、先進材料、極端製造;第四個,智能化診斷、修復技術、智慧醫療;第五個,傳統工業的智能化升級;第六個,網際網路、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
  • 蒜泥科技轉載: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褚君浩院士
    近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十九期「海上院士講壇」上,褚君浩院士受邀開講,作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的主題報告。褚君浩院士從第四次工業革命、迎接智能時代、培育創新能力三方面,分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特徵和態勢,討論智能化複雜體系的核心技術以及探討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措施。
  • 新一輪建築再工業革命技術發展趨勢
    在5G+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恆兆基建築再工業革命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打造裝配建築高端裝備產業配套基地為發展任務,以裝配製造自動化、智能化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裝配式建築機械低碳、綠色、信息化管理裝配系統。
  • 數字孿生、賽博物理系統、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四個術語之辨析
    摘要數字孿生、賽博物理系統、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這四個術語是新工業革命實踐活動中頻繁使用的重要概念。儘管這四個術語在各種場合被經常分別提及,但是鮮見同時討論四個術語的分析文章。本文分析了四個術語的來源、組成、內涵、運行邏輯和相互關係。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15年是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關鍵期
    中新社武漢11月20日電 (記者 劉育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20日在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表示,今後15年是5G+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製造工業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未來企業是這樣的
    風險投資到今天誕生不到一百年,真正興起只有四五十年,但就是這幾十年間,資本對創業、企業、市場的介入不斷加強,孵化機構的功能不斷延展。資本推動新的企業完全以新的模式迅速成長。當然資本有兩面性,也存在製造泡沫的風險。今天的創業企業,如果不關注資本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將很難走下去,沒有資本的支持,市場競爭力會被削弱。第三個力量是市場的力量。雖然受國際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影響,短期內全球化受挫,但並未扭轉全球化市場格局,全球經濟一體化依然勢不可當,只是過程會更長。
  • 激活智能時代 百度智能雲成了中國新工業革命第一臺落地的「蒸汽機」
    通稿沒有言明,但是,正在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是以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及AI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所驅動,不難猜想,AI技術應在其列。  3天後的8月29日,又在同一天,10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發布,百度智能雲召開了其史上規模最大的峰會,參與人員高達6500人。
  • 智能製造如何來提高質量的發展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多位專家11月30日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智能製造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是創造新動能、打造新優勢,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關鍵舉措。」
  • 智能製造包括哪些行業_智能製造十大未來行業趨勢
    二、智能製造基本原理 從智能製造系統的本質特徵出發,在分布式製造網絡環境中,根據分布式集成的基本思想,應用分布式人工智慧中多Agent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實現製造單元的柔性智能化與基於網絡的製造系統柔性智能化集成。
  • 第一次工業革命 快要被遺忘的製造變革
    隨著現在製造業的高速發展,雲計算,物聯網,機器人,3D技術等一系列新型技術的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然而那些被我們快要遺忘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給製造業帶來哪些製造變革呢?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係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同時給製造業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
  • 智能製造工程師是做什麼的_智能製造工程師要學什麼
    打開APP 智能製造工程師是做什麼的_智能製造工程師要學什麼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23 14:37:56   智能製造原理
  • 全球智能製造專家濟南華山論劍
    這種機器人智能水平不高,具有某些人工智慧特徵,能在生產線上長期工作,如噴氣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家庭衛生服務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惡劣環境下工作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在技術理論上已基本突破,但要真正變成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在工藝和可靠性上。中國機器人要發展,實現產業化,必須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
  • 智能經濟有望實現我國數字經濟「從0到1」的突破
    當前,以智能經濟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尚處於初創期,我國亟須大力發展智能經濟,以智能經濟發展為契機全面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期中國經濟時報理論周刊,邀請相關領域資深專家共同探討智能經濟以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智能製造。
  • 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雲上智造」時代即將到來
    現場連線中興通訊「用5G製造5G」生產線,雲上探訪「智能製造工廠」「小米黑燈工廠(無人車間熄燈生產)」「阿里巴巴『犀牛智造』燈塔工廠」……儘管參會的線上線下嘉賓,遠隔數公裡乃至於半個地球,但云上展廳、工廠、銷售供應鏈,均伸手可觸,令人深刻感受到「雲上智造」時代在中國的即將到來。巡覽3D雲上全景展廳,成為今年大會開幕式的亮點。
  • 奠基智能製造 為數字經濟聚勢賦能
    □ 應懷樵 文/圖當前,全球經濟越來越呈現數位化特徵,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位化生產力為主要標誌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 「5G+工業網際網路」賦能製造業智能升級 中國製造迎歷史機遇
    中新網武漢11月22日電 (記者 劉育英)首個國家級的「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21日在武漢閉幕。大會展示了「5G+工業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最新進展、發展前景和政策走向。與會專家認為,對於中國製造來說,「5G+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賦能新型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是中國製造實現跨越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 智能經濟有望實現我國數字經濟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當前,以智能經濟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尚處於初創期,我國亟須大力發展智能經濟,以智能經濟發展為契機全面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期中國經濟時報理論周刊,邀請相關領域資深專家共同探討智能經濟以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智能製造。
  • 阿里「五新戰略」再落一子 代表新製造的「迅犀」什麼來頭?
    迅犀——阿里「新製造」排頭兵 時間回溯到2016年的杭州雲棲大會,馬雲首次提出「五新」概念,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新製造。 2018年9月17日,阿里巴巴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杭州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