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科幻小說創作於2世紀?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5月30日報導外媒稱,瓦爾登出版社日前出版了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語諷刺作家琉善在公元2世紀撰寫的《真實的故事》一書,書中描寫的一段通向未知的荒誕不經的冒險,出人意料地與當代科幻小說中的一些情節極為相似。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5月29日報導,創造這類故事的先驅很多:克卜勒、戈德溫、貝爾熱拉克,伏爾泰和馮·明希豪森等,不勝枚舉,但《真實的故事》或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離人類最久遠的科幻類故事。

報導稱,出生於敘利亞的琉善在這一作品中描述了一個月球冒險的故事,一陣持續7天的旋風捲起海上的一艘帆船,最後把它帶到月球。船員們驚奇地發現月球上的人們騎著羽毛異常寬大的長著3個頭的禿鷹,還遇到了體型有12隻大象那麼大的跳蚤。故事裡出現了飛艇、會說話的機器和與外星人的「第三類接觸」,還有為了控制太空殖民地而進行的星球大戰、來自深海的巨型生物以及烏託邦和反烏託邦的島嶼等元素,甚至還描寫到了一個新的冰河時代的到來。

《真實的故事》一書封面(資料圖片)

儘管如此,這部創作於2世紀的作品能否被定義為科幻小說仍存在爭議。不過,「科幻小說」這一出現並不久的文學類術語本身也是由其他說法演變而來的,例如它曾經有過「推測小說」的名字,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

報導認為,《真實的故事》試圖達到不可能和陌生的極限,並用最不相似的元素去創造出未知的東西。因此,很多情節呈現出夢幻般的形態,在一個詞中往往還存在很多有時甚至是對立的概念,令很多優秀的翻譯人員都深感頭痛。

據悉,書中還體現出琉善荷馬式顛覆性幽默的特徵。《真實的故事》建立起了戰爭與荒謬之間的完全聯動,將戰場擴展到了宇宙中。

相關焦點

  • 世界公認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科學怪人》 那麼它的作者是誰呢?
    世界公認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法蘭肯斯坦》(中譯《科學怪人》),又名《當代的普羅米修斯》。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長篇小說出自一位年輕的女作家之手,她就是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葛德文·雪萊。於是思念兒子的夢想和科學造人的夢交織在一起,賦予瑪麗創作的靈感。1817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法蘭肯斯坦》問世(中文譯名《科學怪人》)開科學幻想之先河,引起文壇的轟動。作品以獨特的構思幻想人類能以科學的方法創造新的生命,充滿科學探索的冒險精神和進取精神。
  • 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中的科普問題
    由於當時能夠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為兒童文學家或科普創作者,他們習慣了用簡單活潑的語言講清晰易懂的道理,不擅長開掘個人情感來書寫人性,而是更注重響應時代號召,將科學知識傳達給青少年讀者,幫助小讀者樹立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居然是出自一個作家的妻子之手
    科幻小說,是現代文學的一大分支,但是與古典文學相比,科幻小說可以說是一個"年輕人"。誰是第一個寫作科幻小說的人呢?在文藝界中人看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由一位女性寫下的。這位女性叫做:瑪麗·雪萊。沒錯,她就是《西風頌》作者雪萊的妻子。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兩部小說都以太空探索為主要內容,但是整體性質更偏向科普作品。1954 年,新中國第一篇純正的科幻小說——鄭文光創作的《從地球到月球》在《中國少年報》發表,講述了小學生進入火星軌道又在成人的拯救下回到地球的故事。隨後,鄭文光發表短篇集《太陽探險記》,講述人類行走太陽邊緣的生死搏鬥,把科幻小說跟古代神話等相結合,並中西合璧地展現了科學在不同民族手中所能具有的不同神韻。
  • 書單推薦:推薦2部科幻小說,你看過嗎?
    科幻小說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繫,能讓讀者間接了解到科學原理,多年來大量優秀科幻小說有著星雲獎、雨果獎的榮譽,你看過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心目中最經典的科幻小說又是哪部?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2部科幻小說,你看過嗎?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科幻迷的福音到!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劉慈欣手稿 都藏在這家...
    科幻雜誌1904年被科幻迷們稱之為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元年。這一年,荒江釣叟在《繡像小說》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語言風格和故事情節都很適合消遣。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刊載於《鏽像小說》為何清代的作家就已經開始創作科幻小說?姚海軍認為,魯迅和梁啓超二人對中國科幻的啟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創辦《新小說》上連載法國作家凡爾納科幻小說《海底旅行》,這部作品後來名叫《海底兩萬裡》,令大家耳熟能詳。
  • 10歲男生暑假寫3部科幻小說 靈感來源於遊戲
    《尋寶之旅》《末日時代》《天恆戰紀》,這些帶有網遊、科幻色彩的名字,不是時下的新款手遊,也不是熱門連載小說,而是即將讀小學五年級的何逸山,正在創作的3部科幻小說。近日,在武昌區黃鶴樓街西廠口社區的暑期託管點,記者見到了何逸山,他有著一股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淡定氣質。自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後,他打算寫小說的念頭就沒停過。
  • 「奧秘·方向杯」首屆全國科幻小說大賽在京頒獎
    1月7日,由科普雜誌《奧秘》畫報和雲南科技出版社聯合舉辦,北京世紀方向傳媒、雲南水邊文化聯合承辦的「奧秘·方向杯」首屆全國科幻小說大賽在北京頒獎,張俊的短篇小說《淺紅陽光照耀下》、李春意的長篇小說《重啟計劃》獲得一等獎。
  • 中國科幻小說排名第一 為什麼是《雙宇》系列
    網上流傳一句話,科幻小說只有兩種,一種叫做《雙宇》,一種叫做其他科幻小說。今天,我們就這句話來深入探討一下,為什麼網友會有如此評價。用作者龍齒刀自己書中的話來說,這就是「形於道中,神於道外。」意思是一件事物的本質絕對是在這件事物之內,但要想更加出彩,就必需要跳出它的框架。換言之,如果一本科幻小說跳出了科幻小說的傳統模式,那它就具備了「神於道外。」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20世紀物理學研究領域也有兩朵烏云:一是黑體輻射,二是以太漂移。但正是這兩朵烏雲,催生了物理學的兩場革命: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兩種科學完全顛覆了那個時代的認知,讓人類的科技和生活向前邁了一大步。「科學的魅力正在於此。」
  • 除了《三體》,這幾本科幻小說也值得一看
    在今年年初《流浪地球》火爆上映後,很多人對科幻小說又重新關注起來了,在中國《流浪地球》的作者劉慈欣的另一部作品《三體》一直是中國科幻小說的標杆,這部被譽為「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 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作品被譽為科幻聖經,他這十句格言引人深思
    提起科幻小說巨頭,艾薩克·阿西莫夫一定榜上有名,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美國科幻小說作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稱為科幻小說三巨頭。
  • 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第六部在英美發行
    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第六部在英美發行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0月14日08:47   新華網倫敦10月13日專電 上世紀暢銷歐美的系列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的第六部《另一件事……》11日和12日相繼在英美兩國發行。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創作呈現出科學觀窄化、科技美學不張及人文哲理思考空間受限等不足,這源於將科學幻想作為民族國家啟蒙的工具,以及前工業化時代的社會現實。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以科技為中心的「人學」轉向,新世紀則具備了較為成熟的出版平臺和作家群體,二者促成了新世紀中國科幻小說新質的發生。
  • 假如活在這6本科幻小說的世界裡,你怎麼生存?
    1《基地》《基地》豆瓣評分:9.2  9910人評價作者簡介:薩克·阿西莫夫,美籍猶太人,是20世紀頂尖的科普巨匠和科幻文學大師,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誌》,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一生中創作了467部作品,涉及數字,天文學、地球科學、化學和生物化學、物理學、生物學、歷史、文學、科幻等諸多領域。
  • 解析經典科幻小說《時間機器》
    而這種反思,早在100多年前的科幻小說中就已經初見端倪。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託邦」小說。在未來世界,他們的食物鏈發生了逆轉,這樣顛覆性的描寫,呈現出的是對19世紀末社會現實的一種擔憂: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是否會越來越大?從這個層面上說,《時間機器》其實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現實主義小說,這也正是「反烏託邦」的雛形。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相較之下,自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1817年創作小說《弗蘭肯斯坦》開始,西方現代科幻文學走過200年的歷程。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早在1863年,從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Five Weeks in a Balloon)起,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就開始描寫源自科學家實驗室和工程師繪圖板的種種奇蹟。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1926年以後,大部分人(也包括少數著名科學家)會對科幻小說當中的概念嗤之以鼻,比如比空氣重的飛機、核武器和原子能,還有太空飛行等,任何涉及這些概念的作品都被認為「純屬科幻」而遭到摒棄。
  • 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也很精彩
    《三體》這部小說堪稱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他還將劉慈欣這個已經處於科幻小說作家巔峰的領域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雖然《流浪地球》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成績和好評,但《三體》的消息並不多。究其原因,是小說體系龐大,內容複雜,中國人十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