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的典範:多光柵摺疊光譜——訪復旦大學陳良堯教授

2020-11-22 儀器信息網

  2006年,國際兩家光電子雜誌Laser Focus World和Photonics Spectra的編輯曾分別主動在世界技術新聞專欄中特別介紹了復旦大學陳良堯教授課題組研發的多光柵二維摺疊光譜技術,認為該技術的創新原理和方法將能夠被拓廣並應用於更具挑戰性的高效率光譜獲取和分析領域,以及推廣到中遠紅外光譜分析領域。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的資深光學科學家袁海林教授也曾評論到,「採用多光柵結構對成像光譜進行高密度摺疊,在很寬的光譜區內實現高解析度、快速和長時間可靠測量,將會成為現代光譜儀設計中一個主流技術和發展趨勢」。

  究竟是怎樣的技術讓國內外一片讚譽之聲?為了尋求答案,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了多光柵摺疊光譜儀技術的研究者——復旦大學陳良堯教授。

復旦大學 陳良堯教授

  「原理性創新」

  光譜分析儀器在科學研究和工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為滿足應用需求,國際上已經發展了各種類型的光譜分析原理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採用稜鏡和光柵等光學色散元件,結合高靈敏度探測器對各種光譜(如反射、透射、吸收、散射、橢圓、螢光、拉曼等光譜)進行測量和分析。但受到光電探測器光譜響應、光柵色散和機械掃描等因素的制約,只能被迫在光譜工作區寬度、解析度和速度等參數之間做出妥協,從而嚴重影響和限制了其在許多重要領域的應用。這是國際學術和產業界長期未能解決的瓶頸和難題。

  「傳統的光柵光譜儀需要使用機械裝置對色散元件進行位移和旋轉,這將限制測量速度的提高,而且機械轉動部件的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容易在操作過程中發生故障;另外,由於國內機械加工水平所限,使得國產光柵光譜儀的機械部件精度和可靠性不高,從而影響了光譜儀的整體性能水平,」陳良堯說,「另外,一塊光柵難以覆蓋全光譜範圍,衍射效率為非均勻性分布,在其光譜衍射工作區的兩端效率較低,影響了儀器的信噪比質量。」

  在長期的光譜分析研究中,為克服傳統儀器的這兩方面局限性困難是陳良堯當初決定研發「多光柵摺疊光譜分析儀」的原因,他希望能夠研製出一種沒有任何移動部件、光譜工作區寬、測量速度快的光譜儀。基於這一想法,陳良堯於90年代末開始「多光柵摺疊光譜分析儀」的研製。「這是原理和方法的創新,並非是『陽春白雪』,它的物理概念清楚,技術可靠,易於普及推廣,只不過很多人沒朝這方面去想。」

  但是,當前光譜儀技術可以說是非常成熟了,再要嘗試原理性創新,可能並不像陳良堯說的那麼容易。在10多年時間的持續研究努力中,陳良堯教授經歷了很多,如最初雖有設想,但缺少研究經費支持,在市場上也買不到現成的關鍵元器件,業內對這類極具應用前景的新原理和新技術的認識也不統一等等。不過,「梅花香自苦寒來」,2012年,最終實現的研究成果被選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優秀成果。至今已經推出了多種可供實用的樣機,集成組合的光柵數也由最初的3塊增加到了10塊。日前,陳良堯教授的「極高密度二維摺疊光譜成像裝置」課題入選了2014年高校自然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

已研製完成的二維摺疊光譜分析儀的整體外形圖,250mm焦距,優於0.1nm光譜解析度,全譜測量時間小於0.1s,重約8.9公斤。

  多光柵摺疊光譜儀採用了時間並聯模式的快速光譜信號獲取的新原理和方法,利用二維面陣探測器的優點,在一臺光譜儀中,同時滿足寬光譜區、高解析度和快速測量的三項關鍵功能要求。在10光柵二維摺疊光譜分析儀中,是將具有不同閃耀角和色散特性的10塊子構成一個光柵陣列,克服了面陣CCD信號接受面的張角限制,在200-1000nm光譜區將一維約276mm光譜探測區的近2萬個光譜數據點進行二維10重摺疊,快速成像在二維面陣探測器的焦平面上。由於無任何機械位移部件,使得最小的光譜獲取時間僅受限制於將光譜從CCD傳輸到數據存儲器件所需要的時間,實現了全光譜高精度快速測量和分析。

  「所有用到光譜測量分析的地方都可以用」

  「多光柵光譜是通用型光譜儀,所有用到光譜測量分析的地方都可以用,如可以應用於食品環境等領域的科研與日常檢測,而且未來完全可能替代常見的紫外、紅外等光譜分析儀器。」陳良堯對多光柵光譜儀的應用前景非常樂觀,「隨著高性能低成本面陣光電探測器的普及,二維摺疊光譜將成為主流光譜分析技術在更多領域實現推廣應用。」

  「而且,由於改進了傳統光譜儀的一些不足,使得該儀器可以用於一些極端條件檢測。」例如:由於無任何機械轉動部件,多光柵光譜儀的全譜掃描速度最快能達幾毫秒至數十毫秒,所以在清華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中,能利用它在真空條件下對等離子體原子譜線進行原位全譜檢測分析,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對各種原子態譜線進行比較分析,獲得較為可靠的實驗數據和結果。「並且,等離子體實驗室還希望通過合作,研究該技術在真空紫外條件下的應用。」

  多光柵光譜儀既可以作為一種標準配置的光譜儀獨立使用,也可以成為一個載體——作為光譜分析儀器的核心部件,可以極大簡化分析儀器的結構。「光譜儀是光譜分析儀器的『心臟』,目前很多國產光學分析儀器採用的還都是傳統掃描型光譜儀,如果多光柵光譜儀能夠得到普及,將會顯著促進國產光譜儀器的更新換代。」

  「探測器技術與成本亟待突破」

  「目前在10光柵集成的儀器中,使用的是美國PI公司的CCD面陣探測器,單價在7萬美元左右。高性能光電探測器依然是限制我國先進光譜分析技術發展的瓶頸,也是成本無法降下來、難於大規模普及的主要原因。」不過,陳良堯也高興地說到,已有國內企業正從海外引進新一代CMOS光電傳感器技術,「我們將會成為他們產品的第一批實驗室用戶。」

  另一個關鍵元件——光柵則可以根據具體需求,既可以購買進口產品,也可以選擇國內生產的。「我們已經在國內找到一家企業,可以研製和生產出我們所需的光柵和其他光學器件。」

  對於下一步研發方向,陳良堯介紹到,「當前最重要的是把研究項目做好,並努力將這一技術應用到不同領域;另外,組合的多光柵模塊本身也可以成為一個產品,現在的組合光柵的方位角還需要人工調試,未來希望能夠採用自動化雷射準直技術,研製出已被封裝好、不需要調節的光柵組,用戶拿到手裡可以直接使用。組合的光柵數也有可能進一步增大,由現在的3-10光柵增至40-50塊光柵的組合,滿足更高精度的光譜分析需求。」

  經過持續的研究努力,多光柵光譜儀已能夠被實際應用。據介紹,除了面陣探測器國內目前還做不出來,其它重要部件都實現了在自己的實驗室或在國內找到企業進行加工生產。說到這裡,顯現出了陳良堯教授比較獨特的研究態度和模式,陳良堯將項目研究經費的很大一部分用於改造實驗室環境,如在高性能光學儀器研究中,將購買高精度數控工具機,用於儀器核心零部件的高品質研製和加工,保證質量,這在目前中國大學的實驗室還比較少,對此,陳良堯說,「這麼做一方面是希望提高科學儀器的研究水平和效率,掌握核心技術,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培養研究生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不僅進行原理和方法創新,還需要採用先進位造技術,在學生時期就有能力親手把這些儀器做出來,可靠實現創新科學儀器的各種新功能,在這方面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在培養學生具有硬科學技術研究能力方面的差距還比較大。」

  「由於高性能探測器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不利於大範圍普及,目前僅根據一些用戶需求進行定製,需要不斷解決問題,讓用戶滿意,建立良好的聲譽,」陳良堯說到。

  後記

  據了解,在陳良堯教授的研究成果2003年正式發表後,2007年在美國Light Smyth公司的廣告中也出現了採用4種不同光柵結構參數組合的二維摺疊光譜分析技術。而關於這一中國自主創新原理和技術的產業化途徑,陳良堯無奈的說到,「產業化的路還會比較長。」究其原因,一是關鍵部件技術的局限,另外國家的支持政策等也是重要原因。就像採訪最後陳良堯所說的,「希望能夠獲得國家較高強度的產業化應用研究項目的支持,並與工業界的合作夥伴一起,使得這項技術被產業化,促進我國高性能光譜分析儀器的進步和發展,將會在國際上有自己的地位,產生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光譜儀。」

  編輯:劉豐秋

相關焦點

  • 第二十一屆全國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5年10月23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光學儀器分會物理光學儀器專業委員會和分析儀器分會光譜儀器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瑞利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 復旦大學建立「海綿效應」模型 摺疊電視不再遙遠[圖]
    科研人員展示研發成果    東方網2月11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仇志軍副教授與劉冉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  為什麼目前已經問世的可穿戴裝備,大都只能做到部分彎曲,而很難做到可以隨意摺疊、拉伸?據仇志軍與劉冉兩位專家介紹,柔性電子技術存在一個最核心的障礙,就是其核心部分——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不穩定。現在的可穿戴裝備只能採用比較硬的MOS電晶體。
  • 我國高精度平面刻劃光柵自主可控 國產光譜迎來新時代
    ——訪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李曉天副研究員[來源:儀器信息網]作為光譜儀器的核心部件,光柵的地位舉足輕重。針對我國機械刻劃光柵的刻劃面積及精度不足等現狀,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攻關,不僅成功研製出大型高精度光柵刻劃機,而且該刻劃機已成功製作出刻劃面積為400mm×500mm的世界最大面積中階梯光柵。
  • 黃本立院士深度評析我國原子光譜分析——訪廈門大學黃本立院士
    大型光柵,幾乎都是進口的,使我國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光柵是光譜儀器的核心部件,光柵刻劃集精密機械、光學技術等於一身。上世紀50年代後期,長春光機所就已經在王大珩先生倡導和領導下開始光柵刻劃的研究工作,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進行光柵刻劃研究的幾個國家之一。說到這裡,黃本立院士談到,「這是我國光譜技術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紀念意義的技術,是令人興奮的事。可惜的是,目前,如中階梯光柵等大型光柵以及全息光柵,我們自己沒有,幾乎都是進口的,使我國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大型實驗室儀器測試費時較長,不能達到過程控制的目的,而在線、便攜儀器的分析速度快,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適合於現場檢測和在線分析,分析速度快,能在幾分鐘內,僅通過一次近紅外光譜的採集,就可以同時完成樣品多項性能指標的測定,可有效地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公眾號8日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 "彎曲手機摺疊電視"或成真 復旦大學提出柔性電子新理論
    復旦大學科研人員展示可大幅度彎曲甚至摺疊的有機薄膜電晶體。    據《東方早報》報導,可以看新聞和天氣動態的汽車車窗、透明可彎曲的手機、可以摺疊的電視……這些高科技「幻想」或許很快將成為現實。  早報記者昨日從復旦大學獲悉,物聯網和智能物品的核心技術——柔性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獲得重大科研進展。
  • ...尼爾斯·玻爾|寧波諾丁漢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楊福家|復旦...
    申報館ThePress,主題為「從復旦到牛津」的《牛津筆記》讀書沙龍,除了朗誦若干段《牛津筆記》節選外,並沒有對這本新書有過多介紹。在《牛津筆記》作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推動下,特邀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復旦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現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的楊福家成為主角。
  • 輝光放電光譜技術受青睞 市場前景可瞻——訪HORIBA輝光放電光譜儀...
    鑑於此,輝光放電光譜儀受到了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的關注,其應用領域也不僅僅限於最初的鋼鐵行業,可分析的材料越來越廣泛。  那麼,輝光放電光譜儀目前的技術水平和市場情況怎麼樣?用戶的實際反饋情況如何?為了深入了解輝光放電光譜儀的技術及市場概況,日前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HORIBA輝光放電光譜儀應用支持工程師武豔紅及汕頭大學王江勇教授。
  • 任斌:定量是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絕對挑戰——訪廈門大學任斌教授
    8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了表面增強拉曼(SERS)的相關研究工作。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課題組踏入這個領域,幾乎呈指數增長。據悉,僅就「表面增強」一個關鍵詞搜索,每年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已經達到2000多篇。
  • 玩光譜的你知道什麼是全息平場光柵嗎?
    光柵是光譜儀器中的一個重要元器件,它就是光譜儀器的眼睛,它具有色散(分光)和成像的功能。目前光柵在攝譜儀、掃描單色儀、直讀光譜儀等廣泛使用,目前使用的傳統凹面光柵相差偏大, 隨著CCD等平面陣列探測器在光譜儀測量設備中的廣泛使用,要求分光成像系統形成的光譜像位於同一平面上,科學家們面對這一需求,研發出全新的全息技術,全息平場光柵孕育而生。
  •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與應用發展「診斷」——訪江蘇大學陳斌教授
    江蘇大學陳斌教授團隊自從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和農產品品質快速檢測中的應用研究。日前,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了陳斌教授,探討了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發展的現狀,陳斌教授直言了國產儀器與進口之間的差距、國產儀器發展存在的「瓶頸」,乃至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
  • 我國高精度平面刻劃光柵已自主可控 國產光譜儀器研發迎來新時代...
    培養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中科院院長獎、中科院新生獎等10餘種獎勵,其中一名學生連續兩年獲國家獎學金後公派留學於美國哈佛大學。相關成果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報導。  談到其開展的光柵相關工作,李曉天自豪的說,「就光柵定製而言,我們光柵產品價格要比國外產品低的多,國內的一些企業獲得信息後,原本計劃在國外採購的光柵也改為從我們單位定製採購了。」
  • 金力--復旦大學教授
    姓名: 金力    職稱: 教授     聯繫地址: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E-mail地址:ljin007@gmail.com    簡歷    1985年復旦大學生物系遺傳學本科畢業;    1987年復旦大學遺傳所遺傳學碩士畢業;    1994年獲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生物醫學科學/遺傳學博士學位;    1994年至1996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
  • 沈丁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沈丁立是復旦大學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以及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榮譽訪問教授。他在中國、美國以及「海上學府」從事過關於國際安全、中美關係、以及中國外交的教學。他是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國學會副會長、上海聯合國研究副會長、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副會長。他是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前副會長、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前副會長、上海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前副會長。他於1989年從復旦大學取得理學博士學位。1989-1991年,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軍備控制博士後研究。1996年,他被遴選為艾森豪學者。2002年,他為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供第二任期戰略計劃諮詢。
  • 楊嘯濤:國產原子光譜不改進將遭滅頂之災——訪國家地質實驗測試...
    」   「現狀確實如此,從儀器核心零部件來看,我國原子光譜儀器的關鍵部件如光柵、檢測器、掃描裝置都依靠進口,尤其是原子吸收、原子螢光等儀器的檢測器——光電倍增管幾乎都是採購於日本濱松公司。」   「國產原子光譜需要發展和提高的有:優質光電倍增管檢測器;光譜分析用多維固體檢測器—線陣、面陣式CCD檢測器;高刻線密度、高光通量的全息光柵;中階梯閃耀光柵;高強度短弧氙燈-連續光源等,這些國內還沒形成自主產品,質量或性能不及國外產品。」楊嘯濤強烈呼籲,「雖說目前是市場經濟主導,但對於一些不可或缺的技術需要國家進行指導、扶植。
  • 國產光譜儀器未來發展探析
    鑑於當前國產光譜儀器同質化嚴重、用戶對國產儀器認可度不高、儀器可靠性與進口優秀產品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低價競爭導致的利潤下降、進口品牌推出中低端產品加大國產儀器的競爭壓力等問題,2013年8月16日-17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發起的第五期「科學儀器發展高層沙龍暨光譜儀器問題點與對策研討會
  • 復旦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9年聯合招生博士研究生專業目錄
    有志報考博士的學生,即日起至2019年1月7日登錄復旦大學網站報名,以「申請-考核」方式報考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專業,根據國家和復旦大學有關招生政策,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復旦大學擇優錄取。復旦大學校名取自《尚書大傳》之「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始創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 復旦大學戴奇教授:ipRGC感光機制對明視覺空間視亮度的貢獻
    近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